夏文安 宋菊鳳
森林經營是林業永恒命題,對加快國土綠化、提升森林質量、加快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上清林場為例,對森林經營工作提出工作建議。
上清林場森林資源培育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3年至1994年,以消滅荒山為主,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提高較快。但由于成過熟林被采伐,林分畝平蓄積下降較多。第二階段從1995年至2004年,掀起山上再造工作熱潮,森林面積再增加,森林覆蓋率再提高,森林質量呈上升趨勢。第三階段從2005至2014年,主要以加強森林保護,推廣以燃煤燒汽代柴,擴大經濟林種植,調整林種結構為重點 森林質量得到逐步提升。第四階段從2014年開始,以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推廣近自然、多功能森林經營理念,森林質量提升得到加強。從森林培育發展歷程看,荒山荒地已完成造林綠化,提高林地生產力成為當前和今后我市林業建設的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務。林地趨于穩定,提升基礎形成,提升潛力巨大。上清林場對圣井山山場杉木采取撫育伐、多輪生長伐、砍劣留優等措施進行大徑材培育試點,試點林分畝平蓄積達 17.8 立方米,是該地區平均水平的 5.2倍。實踐證明,通過森林經營措施,各類型森林質量可顯著提高,森林質量提升大有可為。

雖然森林質量有了明顯提升,但是在具體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2.1 森林畝均蓄積低,質量不高
主要表現為:畝均蓄積低,畝均只有2.76立方米,低產低效林比例高;林分結構不合理,馬尾松、濕地松、杉木等針葉林和毛竹林比重大,闊葉林少,生物多樣性減少,加劇地力下降和水土流失,林分抗災能力減弱,森林火災和松材線蟲病等森林災害多發易發難控,危及生態安全;一般用材林多,珍貴、珍稀用材林少,林木經濟價值不高。
2.2 存在重經濟、輕生態現象
相對于生態林,經濟林和用材林獲利周期較短、經濟更實惠,造林主體更傾向于營造經濟林和用材林。2017年我市完成造林2.74萬畝,其中油茶、杉木等經濟林和用材林占八成以上。而培育珍貴樹種等生態林成材一般需要30年以上。參照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林農可獲得的生態補償每畝還不到20元。雖然近年來我們大力培育和發展珍貴樹種和彩色樹種,但主要由國有林場在唱主角,林農積極性不高。
2.3 存在重造林、輕管護現象
林業粗放經營理念仍沒有徹底轉變,有的造林主體重造輕管,加上林業政策對新造林的補助一般是造林后待秋季檢查驗收合格兌現補助資金,幼林管護不會年年復查,對造林主體的管護約束力不大,重造輕管現象依然存在。
2.4 存在重保護、輕經營現象
主要是在生態公益林、天然林等森林在經營方面存在一定障礙,有的公益林因林分老化、株數過密、結構不合理等要進行間伐;有的天然林屬于低產低效林如我市北部的大量馬尾松殘次林,按現狀需要更新改造成針闊混交林。但是因為這些林分受到保護,森林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經營項目難以實施,即使在公益林和天然林中進行的低產低效林補闊對森林質量提升效果也不理想,影響森林質量提升進程。
3.1 要明確提升目標, 做好提升規劃。 以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為主攻方向,以多功能森林經營理論為指導,堅持目標引領、示范推動,分區、分類、因林施策,全面保育天然林、科學經營人工林、復壯更新灌木林,完善政策支撐機制,創新經營技術模式,培育“結構合理、系統穩定,功能完備、效益遞增”的森林生態系統。
3.2 在造林扶持設置上要更加合理,更加精準
對經濟林、用材林、生態林的補助政策要分類設置,重點向營造生態林、珍貴樹種或彩色樹種傾斜,加大對生態林的補償力度。將造林后的管護納入補助范圍,造林后3至5年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補助給造林主體。優先滿足森林撫育補貼、低改撫育、公益林撫育等經營性采伐指標,簡化審批程序。建議縣級政府按中央、省項目1∶1配套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公益林、天然林、闊葉林等林分質量提升。支持森林質量提升與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融合,推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良性循環。
3.3 在森林經營上要加大創新,以質為先
將森林經營上升到戰略高度,推行森林近自然經營理念,從政策、技術、措施等層面破解公益林、天然林等林分經營難題。實施人工林提升工程。對新造杉木林,采取擇伐、間伐、補植珍貴樹等措施,培育成杉木大徑材或速生豐產林。多代輪作的退化杉木林和割脂三年以上的濕地松林,采取逐年更新改造,發展珍貴樹種林、闊葉混交林,調整樹種結構。
3.4 在資金項目上要注重整合,提升效果
提升林分質量要多措并舉,不同措施、不同建設內容的營造林項目允許在同一林分內實施,科學設置中幼林撫育、封山育林、低產低效林改造、林下經濟等項目,打好組合拳,加快提升森林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