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莉 陳祖瑤 鄭元紅 周金忠 文 平
天麻不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而且還具有較高的保健、滋補和食用價值。天麻和相應的食材做成菜,食用方便,味道可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既滿足了人們品嘗天麻的口福,又可強身健體,抵御風寒,還可以治療頭暈目眩、偏正頭疼、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和近幾年的研究開發,以天麻為主料加工制作的肉類、魚類火鍋、沙鍋已成為賓館、酒店、藥膳餐館必備的佳肴。
天麻適宜在疏松、濕潤的沙質壤土中生長,生長最適溫度為15~28℃,當地溫度低于8℃、高于30℃即停止生長。天麻不能自養,必須依靠蜜環菌提供養分才能生長發育。即蜜環菌生長在木材上,天麻通過吸收木材上的蜜環菌生長。天麻的生長決定因素除溫度外,還有濕度。天麻產區的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mm以上。平均相對濕度為70%~80%,常是陰雨連綿、多雨潮濕的氣候條件,最適于天麻的生長。因此,人工栽培天麻其生長期的濕度應控制在60%左右,越冬期在30%~40%。濕度大了,對蜜環菌無所謂,但容易爛麻;濕度小了,則天麻生長緩慢。所以人工生產天麻在管理過程中應視其濕度情況采取勤噴、少噴措施,盡力把濕度調節均勻。
目前,天麻的種植密度對于天麻產量和感受病蟲害程度的影響,這方面的報道還很少,本論文在不同的種植密度探究了天麻產量和耐受病蟲害能力等方面做了研究,為今后研究天麻種植密度提供了參考。
麻種DH0。
使用標準的天麻穴(0.5m2);使用麻種為DH0,目測大小基本一致,每穴用種量0.5kg;每穴使用活動菌材6kg;加新材5kg,新材取自樣方內。(如圖1、2)

圖 1 傳統種植與原生種植第二年的成品麻比較(左:傳統栽培,右:原生環境栽培)
使用“標準樣方”。試驗共設4個種植密度,以“下種指數”0.05遞增,為2.5%(下種指數0.025,即樣方中栽4.5m2,9穴)、7.5%(下種指數0.075,13.5m2,27穴)、12.5%(下種指數0.125,22.5m2,45穴)、17.5%(下種指數0.175,31.5m2,63穴)在樣方中下種,每個密度5個重復,分別記作樣1、樣2、樣3、樣4。同時安排空白樣方(不下種)作為空白對照(CK),記作樣0,也5個重復。以上試驗在同一樣方內連續進行兩年。
根據實際栽培經驗,采取以下標準:
1.樣方內林木郁閉度的變化;
2.天麻穴單產量;
3.天麻病蟲量化(危害天麻個數)記錄。
第一年:下種:2011年10月
數據采集:2012年10月
第二年:下種:2012年10月
數據采集:2013年10月

圖 2 種植密度比較試驗下種(2011-10-23)
(1)試驗觀察結果:觀察結果見表1、表2:

表1 第一年種植密度試驗樣方平均數據

表2 第二年種植密度試驗樣方平均數據

表3 兩年種植密度試驗結果分析
(2)分析:
從表1和2可見,第一年的單穴產量與病蟲害狀況與種植密度沒有表現密切相關性。從數據變化情況(表3)可見,樣方1和2在連續兩年的種植中,林木郁閉度和天麻單穴的產量基本保持不變,可初步判斷為可持續利用的勢態;而樣方3和4則表現為郁閉度下降,天麻病蟲害加劇,尤其以下種指數大的樣方4為甚。從林木的可持續利用與天麻種植的經濟效益考慮,決定原生環境種植的下種指數定為0.075,即每畝林地種植天麻50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