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玲
展示巴斯夫殺菌劑配套處理對秈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進一步驗證施樂健配套處理的植物健康作用,包括增強長勢和抗逆性、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的效果;通過示范試驗總結提出科學使用技術,為大面積推廣使用提供依據。
2.1 地理位置:試驗點位于明光市明西街道梁山村湯郢309省道旁邊。
2.2 試驗田土壤性狀:試驗田塊土壤類型為稻土田黃白土,有機質含量為21.88g/kg,PH值為6.5。
2.3 試驗田水稻種植情況:試驗田水稻品種為皖稻153,連片種植面積為230畝,4月27日播種,6月2日栽插,采用機插秧,畝用種量1.15kg。
2.4 噴藥時間及器械。破口前10天即8月11日噴藥,齊穗期噴藥時間為8月25日,噴藥器械為電動背負式噴霧器。
試驗設4個處理,不設重復。
處理A:破口前10天每畝用125克/升氟環唑懸浮劑歐博40ml+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稻清40ml,齊穗期用稻清40ml/畝,小區面積為2畝。
處理B:破口前10天每畝用125克/升氟環唑懸浮劑歐博40ml+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稻清40ml,齊穗期不用藥,小區面積2畝。
處理C:45%噻呋酰胺·戊唑醇30ml/畝(破口前10天噴一次藥,齊穗期再噴一次)
處理D:空白對照。
調查時間:9月10日對以下調查項目按要求開展逐項調查。
4.1 病害防效
評價各個處理對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病害防效調查方法采用五點取樣,每點連續取50叢,分別對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發病情況進行分類登記,并分別計算出病指和防效。

表1 病害防效調查表
4.2 施藥后植物健康作用觀測
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50穴,以株為單位,評價各個處理區對水稻的植物健康作用,如施藥后葉色、長勢、抗逆性和其他生長發育指標的影響。

表2 藥后植物生長狀況評價

處理C 5 4 0空白對照 4 4 0
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分別進行實收測產:每處理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50穴,以株為單位,調查產量,畝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千粒重,增產率。

表3 產量及產量構成指標記錄表
分析并比較各處理間的效益。

表4 施樂健配套技術試驗效益分析
2017年明光市高溫天氣來得早,氣溫比近幾年都高,而且持續時間長,后期灌漿期又多陰雨,造成水稻結實率下降,全市水稻平均單產較常年低120~260斤,效益下降幅度較大。但是在試驗田塊中,處理A(施樂健技術)比其它處理無論是單產,還是效益都取得了好的效果。通過試驗結論來看,建議在秈稻防病健康栽培中應積極推廣采取處理A處理方案,即在破口前10天左右噴一次藥,齊穗后再噴一次藥,能夠達到防病增產,減少不良氣候環境對產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