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全 張 澎 許成芹
冬棗是環渤海灣濱海地區獨特的生態條件下孕育的一個優良棗品種,以其成熟期晚、營養豐富、市場前景廣闊而備受生產者和消費者青睞。傳統種植過程多采用重化肥,輕有機肥,或偏施氮肥的方案,造成土壤養分供應不平衡。因此,科學合理的按比例施肥是提高濱海鹽堿地區冬棗品質和產量,減少化肥施用,提升土壤品質的關鍵。
1.1.1 試驗設計
和其他的地方相比,濱海地區土壤條件較差,鹽堿化程度高,冬棗種植營養條件較差。在濱海地區,冬棗種植過程中使用最多的肥料主要是氮肥、磷肥和鉀肥,本文主要探討在濱海地區種植冬棗施用氮、磷、鉀肥的更加科學和適用范圍更廣的施肥比例。
本實驗設置4個氮磷鉀不同比例的配比施肥方案,在3個園區同時開展,試驗以小區為單位,小區面積為200m2,重復4次,設一個對照。氮、磷、鉀配比設4個處理:⑴50 mg/kg∶20 mg/kg∶50 mg/kg; ⑵100 mg/kg∶40 mg/kg∶100 mg/kg;⑶150 mg/kg∶60 mg/kg∶200 mg/kg; ⑷200 mg/kg∶80 mg/kg∶250 mg/kg,以此計算施肥量。每個處理均為肥料施入后土壤中所含該元素的總量,即為肥料施入該元素的量與土壤中該元素的量的總和。
1.1.2 施肥試驗
為使供試棗園養分狀況達到以上標準,根據3個試驗點的養分狀況,計算3個試驗園區達到4個肥料處理分別需要施用的速效氮、磷、鉀的量,施用肥種為尿素、過磷酸鈣和硫酸鉀三個肥種,有機肥都使用雞糞。化學肥料分兩次施入,5月下旬開花前,施入總量的60%,7月中旬,果實膨大期,施入總量的40 %。
1.1.3 試驗調查
隨機選取脆熟期全紅果50個,測定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總糖、酸、維生素C等指標,對果實進行口感品嘗鑒定。
1.1.4 氮磷鉀不同配比對濱海鹽堿冬棗果實品質的影響


表1 氮磷鉀不同配比對濱海鹽堿冬棗果實品質的影響
由表1可知,氮、磷、鉀不同的施肥比例影響冬棗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總糖、可滴定酸、維生素c和可食用率。在科學合理的增加土壤中氮和磷含量的基礎上,增加鉀的施入量,可促進冬棗的可溶性固體和總糖的積累。隨著土壤中氮、磷、鉀比例的降低,可溶性固體和總糖含量也隨之降低。處理4中可溶性固體和總糖的含量高于處理1和2,顯示出明顯的水平。處理3中可溶性固形物和總糖含量分別比處理1和2高4.17%和4.5%、3.4%和3.67%。所有處理的可滴定酸含量差異不大,這是由于棗果含酸量較少,對品質影響不大。當土壤中含氮磷鉀比例較低時,維生素C含量也降低,如處理1維生素C為360.84mg/100g,是所有處理中最低的。氮磷鉀比例為1∶0.4∶1(處理2)時,酸和維生素C含量均較高。
從以上大田實驗可以看出,盲目施肥不僅浪費肥料,造成環境污染,對冬棗品質的提升也并明顯提升。科學合理的施肥,不僅能夠節約肥料,減少投入,更能大幅度的提升冬棗品質。在濱海鹽堿地區,冬棗品質最佳的施肥比例為N(150~200 mg/kg) ∶P(60~80 mg/kg) ∶K(200~250 mg/kg)。因此可知,濱海鹽堿地區每666.7m2冬棗果園最佳施肥量為純氮48.02kg~64.03kg,磷(P2O5)19.22kg~25.61kg,鉀(K2O)64.03kg~80.04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