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注重教育成為家長培養孩子的理念共識,越來越多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選擇送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課外輔導培訓班,既為拓展孩子的眼界,也為提高孩子將來的競爭力奠定基礎。面對市場的高需求,各類各樣培訓機構應運而生,問題也接踵而來。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幾個相關案例。
茜茜的母親魏女士為讓孩子學習舞蹈,在北京某舞蹈中心朝陽校區付費1.5萬元購買了50節課,中心向茜茜出具《培訓收費單》。茜茜在《培訓收費單》背面的《入學須知》上簽字后入校上課,學習10節課后該校區停課遷址。因新校區離家較遠、交通不便,茜茜停止上課,并要求退還1.5萬元培訓費。舞蹈中心稱,上課地點不屬于合同約定的條款內容,遷址不構成嚴重違約,茜茜無權單方解除合同。
法院審理后認為,茜茜交納費用接受培訓,與中心形成服務合同關系,雙方雖未簽訂正式書面合同,但就合同基本內容所達成的一致意見應視為合同的組成部分,雙方均應遵守《入學須知》和《培訓收費單》中的條款。《培訓收費單》顯示“中心名稱”為朝陽校區,所在地即為茜茜入學時的上課地點,該中心單方變更上課地點構成違約。鑒于合同內容為向未成年人提供課外培訓服務,履行地點的變更會對茜茜履行合同造成實質性影響,故茜茜有權解除合同,培訓學校應將剩余培訓費退還。最終法院判決培訓學校退還茜茜培訓費1.2萬元。
法官析法:
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雙方協商一致,可以對合同履行內容、方式進行變更。但一方擅自變更合同內容,對另一方造成實質性的嚴重影響,導致簽訂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還可對由此產生的損失主張賠償。
培訓機構擅自變更合同約定內容,家長可要求解除合同,如未經協商更換合同約定的授課老師、一再拖延開課時間導致課程無法繼續等,當變更內容對孩子接受培訓造成實質性影響、達到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嚴重程度,家長可行使合同解除權。如果僅為不影響合同履行的細微調整,則不宜解除合同。另外,因培訓機構擅自變更導致合同解除,家長僅可要求退還尚未實際發生的費用,而對于已經產生的費用,培訓機構可不予退還。
旭旭在某教育公司的網站報名線上英語課程,并網上支付2萬元。旭旭打開課程鏈接后發現,課程插播大量廣告,內容嚴重縮水,且沒有介紹的直播互動內容,于是旭旭聯系公司退課。公司表示報名頁面處的繳費須知上已明確申明,一旦購買、培訓費不予退還,拒絕了旭旭的要求。
法院審理后認為,不予退還費用的約定,是限制公司責任、排除旭旭主要權利的條款,公司應對此采取合理方式提請旭旭注意并予以說明。現公司未能舉證證明已盡合理提示及說明義務,故該申明無效,公司應將剩余培訓費用退還。最終法院判決公司退還茜茜培訓費1.5萬元。
法官析法:
格式條款是一方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隨著教育培訓行業的快速發展,培訓機構為重復使用、簡化程序,也開始大量使用預先擬好的格式合同或條款。由于格式合同或條款具有單方事先決定性和不變性,家長只能概括地表示接受或不接受。如果條款內容對合同一方顯示公平,另一方又無證據證明對該格式條款盡到了提醒義務,該條款應屬無效。

菲菲的母親胡女士看到某學校的廣告冊,宣傳該校是國內一家純正的全外教意大利語學校(外教會中文),是國內唯一擁有3大名校授權考試資格的院校,北京、上海、廣州3校區互動學習,外教陣容處展示有3位意大利語教師。胡女士代菲菲報名參加660學時的培訓班,與學校簽訂培訓合同并支付了20 800元。菲菲學習480學時的課程后發現,外教陣容展示的3位教師從未授課,很多外教為意大利籍在華留學生且不會中文,培訓期間也從未有3大校區的互動學習,均與廣告承諾嚴重不符。菲菲認為宣傳冊有關師資內容應當成為合同的一項附加條款,學校未依約履行構成欺詐,故要求解除合同,學校全額退還培訓費,并賠償雙倍費用41 600元。學校則稱,宣傳廣告不是招生簡章亦非雙方簽訂的協議,不能視為學校的承諾;且宣傳廣告中的描述均符合事實,外教均會中文,學生提出申請即可實現3大校區的互動,3名外教僅是其中代表,學校從未承諾只能由3位教師授課,菲菲因個人原因不再參與培訓,所以學校不同意解除合同,也不同意退款和賠償。
法院審理后認為,菲菲明確表示不再參與培訓,考慮到合同性質不宜強制繼續履行,故雙方的教育培訓合同應解除為宜。宣傳冊的內容不具備培訓價款、上課地點等合同的必要條款,屬于要約邀請,不構成法律上的要約,亦不能認定其為培訓合同的附加條款。菲菲主張學校存在欺詐行為,但未就此提供充分證據證明。最終法院判決解除雙方的培訓合同,學校退還菲菲未上課時的學費6000元。

法官析法: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以締結合同為目的,向對方提出合同條件,希望對方接受的意思表示。根據合同法規定,一般商業廣告不屬于要約,但若廣告的內容具體確定,并且具備了合同的基本內容(如具體錢款、合同標的、履行地點等),方可被認定為要約。廣告也不能對培訓效果進行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性承諾,如“保過”“包過”等。本案中,培訓機構的廣告均為概念化的信息宣傳,菲菲看到宣傳冊后與學校簽訂了具體的培訓協議,故不能認定為合同的附加條款,也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要約。廣告冊上的教師展示并不能構成培訓機構的承諾,如菲菲對具體授課教師確有需求,可與培訓機構協商并在合同中對此進行明確的書面約定。
欺詐,是指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如果家長發現培訓機構存在虛構、隱瞞事實的情形,如宣稱名師但實際未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等此類行為,培訓機構除了應退還培訓費外,還應賠償損失。
1、謹慎選擇機構,全面了解信息
當下各類輔導培訓機構林立、授課形式多樣,從小型興趣班、培訓中心到教育公司、培訓學校,從面對面輔導、一對一培訓到遠程視頻授課、線上直播教學。尤其是近年興起的網絡課程,既適應隨時性、碎片化的學習需求,又免去接送孩子的辛苦,加之智能設備及移動支付方式的興起,網上買課逐漸成為寶爸寶媽的時尚選擇。網絡課程的確具有諸多先天優勢,但快速發展下難免泥沙俱下,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教師質量參差不齊、廣告大量植入、內容嚴重縮水、退費遭拒等問題頻頻出現,特別是在第三方平臺上購買的線上課程,平臺往往只是聚集資源的門戶,對教學質量、培訓效果更難以掌控。
家長可結合自身經濟情況及孩子實際需要,在事先了解培訓機構的教學資質、師資力量、授課內容等基礎上,多方比較、多方核實,謹慎選擇合乎規范、正規的培訓機構,優先考慮具有一定辦學歷史、知名的機構,以減少遭遇機構退費難甚至攜款而逃此類事情的幾率。
2、及時簽訂合同,審查條款內容
書面合同是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依據和保障。培訓機構可能不會主動簽訂合同,家長亦可主動提出,并保留收費票據、宣傳手冊、招生簡章等材料。碰到培訓機構擅自拖延開課時間、變更上課地點、減少或縮短課時、開課后額外收費等情形,書面合同或上述材料或有可為之處。
仔細審查合同條款,如報名時培訓機構的口頭承諾是否體現在合同條款中,合同是否有含義模糊的隱形內容,是否有不予退費、概不負責等格式條款。特別說明的是,網絡報名時培訓機構往往有鏈接展示服務協議等格式合同,家長無需點開鏈接實際閱讀相關條款,即可直接勾選“已閱讀”“已同意”等選項。格式合同的具體內容少有主動呈現,家長也很少逐條閱讀,往往在不知曉格式合同的具體內容的情況下就直接勾選,給培訓機構以可乘之機,為維權帶來風險。
3、認真參與培訓,理性看待宣傳
商業宣傳是培訓機構吸引家長、擴大生源的手段之一。培訓機構可能會在師資力量、專業水準、課程類型、授課方式等方面設置廣告陷阱,如宣傳有多名名師并附帶榮譽背書,但實際上名師并不針對報名課程教學或只教授幾節課程,甚至存在名師由培訓機構自己包裝展示的情況。廣告宣傳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感受色彩,對于培訓機構的宣傳廣告應理性、冷靜對待,切勿偏聽偏信、盲目報名。
輔導培訓的實際效果,最終需要孩子的參與、互動。家長可多與培訓機構溝通,了解授課方向、緊跟課程進度、關注學習深度,勿將不切實際的期待寄托于“保過”“必過”等廣告噱頭。孩子參加培訓過程中,如培訓機構確有擅自變更合同履行內容的違約行為,家長可要求退還費用,造成相應損失的,還可同時主張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