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
一、美劇是美國跨國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
涵化理論是傳播效果研究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又稱“涵化假設”“培養理論”,最早由美國賓州大學的格伯納教授于1969年提出,其核心內容為“共鳴效果論”和“主流效果論”。格伯納認為,大眾媒介中的傳播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傾向,它們躲藏在綜藝娛樂和新聞報道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觀、現實觀。人們通過媒介實現與社會的互動,并且在互動中完成自身文化知識的再生產與意義的再建構。
文化軟實力是當今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最大限度實現跨國文化輸出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共識。當今世界,跨國文化傳播日漸繁盛,文化交流與互動成為當今國與國之間交往的普遍現象。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曾公開宣稱:“增強美國文化作為世界各國榜樣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力量,是美國維護霸權地位所必須實施的戰略。”美劇作為最能體現美國文化特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大眾文化作品,以生動的敘事和精良的制作弘揚美國的核心文化價值和思想行為模式。美劇已成為媒介全球化時代塑造美國國家形象、強化美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推行文化霸權的重要載體和方式。
二、“美劇熱”成為大學生群體一種典型的亞文化現象
《老友記》在中國的被追捧程度可稱為現象級事件。由美國NBC電視臺自1994年開始播出的經典劇目《老友記》是很多國人最早接觸的一部美劇,在中國年輕一代人群中產生了廣泛影響力。百度搜索數據統計顯示,盡管《老友記》在2004年已經全部完結,但網絡上對其搜索量依舊巨大,其在百度熱門搜索詞榜單上久居不下,以《老友記》為代表的美劇迅速成為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時尚話題之一。也正是基于此,自2000年開始,美劇迷們開始自發建立網站、成立字幕組,并組建美劇論壇;騰訊、搜狐、愛奇藝等商業視頻網站看到其中巨大的商機,也紛紛大規模購買美劇版權,并免費向用戶予以提供,并在第一時間及時進行更新。這無疑對“美劇熱”的形成創造了所需的一切外部條件。作為美國文化產品輸出重要形式之一的美劇,由于其對語言有較高要求,因此其在國內的主要受眾為大學生群體和城市白領階層,追捧美劇逐漸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亞文化現象之一。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可以熟練地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收看到最新的美劇資源,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美劇的題材、類型、時間以及自己的興趣愛好等進行檢索觀看。不僅如此,他們還可以在各類美劇網絡社區上瀏覽、發帖,在各種社交媒體上交流和分享觀影感受。在屬于自己的文化空間內,大學生群體建立了區別于主流文化的視覺體驗和話語體系,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美劇熱”已儼然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一種典型亞文化現象。
三、追捧美劇文化催生大學生美劇迷群的出現
伴隨著美劇在校園內的熱播,追捧美劇成為大學生群體的時尚話題之一。因為美劇在全球文化傳播中處于強勢輸出地位,按照斯特勞哈爾(Straubhaar) 的觀點,經濟資本決定了人們與新科技接近的程度,使某些觀眾能取得優先消費全球化媒介的優勢(數字鴻溝的結果),而這些新科技往往供應以美國為主的節目。并且由于觀看美劇的人群具有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的特征,因此使美劇在中國的傳播呈現出高雅化和小眾化的趨勢。消費美劇成為具有身份區隔意義的文化資本,正因如此,觀看美劇成為大學生群體“身份表征”的方式之一。
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美劇迷群具有較高的文化資本和媒介素養,這是最為顯著的群體特征,同時,大學生對這一身份也十分認同。大學生普遍表現出高度的卷入度與認同感,其心理認同往往伴隨行為上的高度認同,他們不僅成為長期穩定的美劇受眾群體,對新播出的美劇及時觀看、積極參與討論。同時大學生對于美劇所表達的情感和傳播的理念和價值也表現出高度的認同。正如利貝斯(Liebes)在《意義的輸出——〈達拉斯〉的跨文化解讀》所描述的那樣,《達拉斯》對境外觀眾的影響要大于對美國本土的觀眾,他們表現出很強的參與意識,情感投入很大,所受影響要遠遠超過美國本土觀眾。在中國,觀看美劇成為一種類似于亞文化的“小眾娛樂方式”,而這種小眾的文化卻往往能得到群體內部更深的認同。由于大眾媒體營造“擬態環境”的作用,美劇迷內部的認同塑造行為就被賦予了某種程度的社會權威,從而為這一迷群體賦權,結果往往是群體“自豪感”等內部認同的強化。在各種電視劇迷當中處于優勢地位的美劇迷,不僅樂于展現自己美劇迷的各種特征,也更樂于展示自身對這一身份的歸屬和認同。
四、美劇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對大學生產生深遠影響
作為美國文化輸出的重要媒介形式,美劇在實現審美消遣功能之外,還肩負著傳播美國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重任。在文化交流互動中,處于弱勢一方的文化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強勢文化的影響,進而發生結構性變化。價值觀是人們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思維和取向,人們據之而作出認知、理解、判斷和抉擇。影響價值觀的因素是多元的,文化產品及其所營造的環境氛圍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認為,蘊含在文化產品中的意識形態傾向,會在主體的交流互動中完成其意義的再建構,進而凝固成其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美劇通過高品質的視覺符號很容易就跨越文字符號的障礙,實現跨文化的價值傳遞。大學生們在欣賞這些賞心悅目的文化產品的同時,也為其所蘊含的價值理念所深深影響。
近年來,美劇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廣為流行,美劇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是一種強勢的文化滲透,其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大學生沉浸在美劇文化中并由此建構了一個自有的文化空間,不僅會對角色的行為進行模仿,還會對美劇的內涵進行挖掘和延伸。蘊含在美劇中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群體。不可否認,大部分美劇都包含了主流社會共通的文化價值觀,如為正義與和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等。但同時,很多美劇所宣揚的普世價值、冒險精神、科學主義、消費主義和娛樂致死的文化內涵也深深地影響著大學生,并通過其個體和群體的交流和討論而對他們的價值觀發生影響。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人們評價事物意義、權衡得失輕重、決定褒貶取舍的標準。在美劇文化對大學生群體影響日漸深遠的背景下,如何引導他們客觀看待美劇價值,樹立理性觀劇意識,正確判別美劇所傳達的價值觀念,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是我們需要重點加強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紀少峰.論美國文化霸權對中國文化安全的影響[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黃淑貞.文化資本與身份認同——以美劇在中國的傳播為例[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3):45-50.
[4]劉大先.小眾的流行:作為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美劇[J].藝術廣角,200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