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晨爽
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切入點,不僅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起始點,也是教學思路的出發(fā)點,更是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多樣化文本世界的最佳視角。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引導幫助學生找到文本解讀的最佳切入點,為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深層次內涵及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文本解讀存在的誤區(qū)
1.文本解讀淺顯化
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淺顯化,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內容解讀的淺顯化。教師缺乏對文本深層內容的自我解讀和深入思考,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上。例如:教師的文本解讀僅停留在對文本的內容大意進行概括,梳理段落結構以及文本的線索等層次上,導致學生無法深刻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閱讀價值大打折扣。其二,情感解讀的淺顯化。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文本大多選自名家名篇,具有強烈的作者情感色彩。一些教師僅僅依據(jù)文本中的一些詞語或句子對文本進行情感解讀,但卻忽視了作者在創(chuàng)作該文本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因此無法對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進行深層次的剖析。
2.文本解讀單一化
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單一化也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情感解讀的單一化。此類誤區(qū)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教師的慣性教學思維所導致的,大多數(shù)的語文教師教齡都比較長,對于不同作者所傳達的主要感情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面對同一個作者的不同作品,教師往往容易形成慣性思維,以為這個作品同樣表達了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例如:魯迅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許多語文教師看到該作者時,便聯(lián)想到作者反封建、倡民主的思想,卻忽視了文本的真正內涵。其二,解讀方式的單一化。此類誤區(qū)主要體現(xiàn)為教師面對各種題材或體裁的文本,所采用的解讀方式是一成不變的。一般按照學習生字詞、劃分段落結構、概括段意、總結中心思想等環(huán)節(jié)依次進行解讀,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文本解讀片面化
文本解讀片面化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對文本內容的知識過于重視,只從知識層面對學生進行教學,卻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此類現(xiàn)象更多地發(fā)生于文言文此類文本的解讀中。例如:有些教師過于重視對《醉翁亭記》中文言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倒裝句等進行解讀,卻忽視了對作者的寄情山水、與民同樂思想進行分析。
二、文本解讀存在誤區(qū)歸因
1.缺乏對文本獨立鉆研的能力
有些教師由于教齡時間較長,產(chǎn)生了職業(yè)倦怠感,直接體現(xiàn)在備課時采取“拿來主義”,將教學參考書和現(xiàn)成的教案或課件直接在課堂教學中照本宣科地讀一遍。有些文本本身內容或邏輯性存在很多的錯誤,但有些教師視教科書為權威,堅信教科書是對的,缺乏對教科書的理性思考。
2.缺乏對學生已有語文知識和能力以及文本價值的準確認識
由于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準確認識,對文本的解讀往往會脫離學生實際情況,而不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以學生的視角進行文本解讀。
3.對文本的認識不到位
無論是哪一類型的文本,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存在。而大多數(shù)的教師對文本的價值認識還不到位,沒有對其進行充分的挖掘,更不用提從不同價值層面進行文本解讀。教師應十分重視文本的價值,應從認知審美、思維情感等這些價值層面進行文本解讀。
4.對文本解讀切入點的誤選
對于教師來說,教學切入點的選擇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技巧。面對不同題材或體裁的文本,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不僅采取的解讀方式是不同的,所選的文本解讀切入點也是因文而異的。而有些教師對不同體裁或題材的文本解讀所選擇的切入點卻是同一個,不會靈活變通。
三、文本解讀切入點選擇依據(jù)
由于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存在許多誤區(qū),所以語文教師要正確地選擇與把握文本解讀的切入點。總的來說,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切入點選擇的依據(jù)主要有以下幾點:
1.依據(jù)學情
新課程標準倡導以學定教,這也是文本解讀切入點選擇的原則之一。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教學對象及主體是學生,因此語文的文本解讀與一般的文本解讀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所要教學的文本中篩選、過濾出適合教學和學生的內容進行文本解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切入點選擇更是離不開學情,要從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與實際情況出發(fā),面向全體學生。
2.依據(jù)文本的體裁與題材
文本的題材或體裁不同,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意味著文本解讀的切入點的選擇也應是不同的。比如同樣是敘事類的文本,敘事類的散文與小說的文本解讀的切入點應是完全不同的。散文更多的是表現(xiàn)自我的真情實感,因而敘事性散文的切入點就應從個性化的情感認知、言語表達等方面進行選擇。而故事是小說的基本特點,因此小說的切入點應從故事的敘事視角、故事情節(jié)如何合理展開等方面進行選擇[1]。
3.依據(jù)生活實際
依據(jù)生活實際選擇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切入點,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興趣,有利于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主動性,也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語文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將文本中所學的理論知識、方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切實地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文本內容聯(lián)系起來,就能真正地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
四、文本解讀切入點的選擇
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切入點的選擇有很多種,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切入
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切入,具體包括從學生的興趣點、困惑點、疑難點等方面進行切入。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例如: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對什么樣的問題感興趣,我現(xiàn)在想了解的是什么,我對文本哪些地方會產(chǎn)生困惑等。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
(二)從文本題目、內容切入
文本解讀的深淺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起到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獲得深層次的文本解讀,教師可以從文本的題目、內容等方面切入。
1.從文本題目
標題作為文章的眼睛,不僅要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吸引讀者有興趣繼續(xù)讀下去,而且能引導讀者理解文章的內容。如果能圍繞文本的題目設置一些問題進行切入,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對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教師在對《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解讀時,可以從文本的題目切入,讓學生觀察這個題目的特點,并讓其展開想象,從這三個詞語中想象到了怎樣的畫面,從而進入對文本的解讀中。
2.從內容切入
語文教學文本的解讀都要基于文本本身,具體可以從關鍵詞句、主旨句、線索、結構、作者情感等方面進行文本解讀。
(1)從關鍵詞句切入:教師可以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切入,引導學生讀深讀透文本[2]。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文本主旨句中的“勞苦”“簡樸”兩詞學習課文,幫助學生輕輕松松走進文本。
(2)從文本線索切入:無論何種體裁或題材的文本,其內容一般都按照一定的行文思路及線索進行編寫。對于文本的解讀,如果從線索切入,可使文章的結構層次更加條理分明。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師可以從盼春—繪春—贊春的線索切入,讓學生感受作者對春天的情感。
(3)從文本結構切入:任何文本都有其獨特的結構形式,常見的有:總分總、分總、總分等結構。從文本結構切入,有利于學生把握整個文本的脈絡,理清文本所要表達的重點內容[3]。例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段,將原本只有一段的課文重新編排段落,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很快地理清了文本結構,為文本解讀打下了基礎。
(4)從文本情感切入:大多數(shù)文本都傳達了作者的情感,從文本情感切入也是常見的一種文本解讀選擇的切入點。例如:對《長相思》一文進行解讀時,教師可以引用表達相似情感的文本作品,例如:王安石《泊船瓜舟》和張籍《秋思》,從而讓學生對《長相思》表達的情感進行解讀,感悟詞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
(三)從作者的生平事跡切入
有時候,教師可以以作者的生平事跡為切入點,通過增加學生對作者的生平事跡的了解,來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例如:在執(zhí)教《生命生命》時,教師先介紹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跡:她曾在因病變而呼吸困難,在全身的關節(jié)已經(jīng)損壞的情況下,坐著輪椅,在膝蓋上架上小木板,用兩個手指夾著筆寫作。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生命這個話題的深刻理解與感受。
(四)從寫作背景切入
在對遠離學生生活時代的這類文本進行解讀時,教師可以從文本的寫作背景切入,讓學生在了解文本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4]。例如:《詹天佑》一文,講的是清朝末年期間,詹天佑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對學生來說,清朝末年距離學生的生活時代較遠,因而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可以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切入,適當補充當時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學生通過了解時代背景,感受到詹天佑的愛國熱情。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文本解讀的切入點就是開展整個課堂教學的支點,選擇恰當?shù)奈谋窘庾x切入點既是有效進行文本解讀的條件之一,也是完成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參考文獻:
[1]紀學煥.初中散文的教學解讀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2]賀夢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3]史 潔.語文教材文學類文本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4]王建峰.語文文本解讀的自我教育性格[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