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姍
一、人文教育的定義
提到人文教育,大部分人認為人文教育只是普通意義上的人文學科教育,其實這只是人文教育中的一部分,廣義上的人文教育還涵蓋了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以及通過人文教育使一個人身心得到全面發展。人文教育的根本首先要教育如何成為一個人,荀子曾以“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來揭露人的本性,而提出“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只有通過教育束縛,才能使人遵紀守法,謙謙有禮,從而達到天下安定。可見人文教育在一個人成長、塑性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人文教育也指人文知識的教育,例如在高校獲取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是與科學知識一定程度上相對應的。最后人文教育可以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即對人性的教育,教育一個人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并且成為一個品行高尚的人。
二、工科大學生人文教育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領域的不斷擴大,社會上出現了“科技至上”的聲音,多數工科高校在辦學中也推崇科技教育,這種情況勢必導致工科大學生重點關注于科學知識的突破與研究,而淡忘了人文學科的探究,不僅無法使學生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也很難提高工科高校人文學科的發展。再者工科學生的人文氛圍也日漸消退,一部分工科高校為了使學生將更多注意力集中于本專業領域知識,甚至取消了學生必修的《大學語文》課程,而改為單學期的選修課程,這種做法并不能激起學生對人文知識獲取的熱情,由于日常學生對人文學科接觸的機會較少,并將大量時間用于科研項目以及實驗室,人文教育缺乏,不利于當代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也不符合現代綜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1]。
三、推進工科大學生人文教育的辦法
(1)提高工科學生的人文學科教育。工科高校的人文學科教育與文科高校的人文學科教育相比較,如同兩輛行駛在一條軌道上的車,導致的結果是后者幾乎永遠無法趕超前者,這是歷史發展造成的結果。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提出“變軌超車”的想法,只有改變原始的工科高校的人文學科發展模式,在交叉領域中尋找自身優勢,才能實現特色人文,實現工程化人文。但學科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所提出的工科學校的優勢學科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并非刻意的融合,而是根據實際發展的要求以及存在的根本問題進行交叉融合,如此才能得到高校的重視以及資金的投入和人才團隊的培養,進而調動工科學生的研究興趣,使高校的學科協調發展。
(2)加強人文知識教育。加強工科學生人文知識的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在大學設立必修人文教學,并將人文知識與科學知識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忘文學知識;再者課外多人文造詣較高的專家,可組織學者來校舉辦文學知識講座或論壇,為工科學生普及有趣新穎的文學知識,傳達權威人士對人文領域的獨特見解;高校可成立青年人文交流沙龍,聚集想了解人文文化的青年定期進行交流與學習,提高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他們的人文情懷;高校應大力支持文學社團活動,鼓勵工科學生參與其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活動,讓工科學生走出校門感受大自然的人文情懷[2]。
(3)塑造人文環境。在工科高校經常看到科學領域水平較高的人物介紹與宣傳,但是對于人文研究較強的文學家鮮少談及,因此需要加強高校人文教育的理論宣傳,營造良好的人文校園文化。多舉辦文學方面活動,如藝術鑒賞、戲劇深談、品讀競賽等,將人文教育深入校園文化活動中。
本文通過對人文教育的定義以及當代工科大學生人文教育的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加強工科學生人文教育的幾種辦法。總之,加強工科學生人文教育的任務還很艱巨,只有提高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發展,高校乃至國家的教育水平才將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素芬.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鄭 暢.論理工科學生的人文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