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幾個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旨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人為指向,強調學生在學習和積累過程中,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出發,形成更加健全的個體,并形成適應個人終身學習、終生發展的品格和能力,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而互聯網上存儲著豐富的多媒體資源,這些資源在課堂中運用,可以使教學場景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給學生更加直觀明了的形象生動的教學內容體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類資源,進行各類創新教學嘗試。
一、結合“互聯網+”設計課前演講
高中一年級是學生高中生涯的起始階段,高一英語的學習跟初中相比有大幅度的變化,詞匯量、閱讀量以及對英語語言認知、語言思維品質構建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是語言學習積累的關鍵階段。
然而,在之前的高中一年級的英語教學中,筆者發現,教師的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涉及面過窄,在一個缺少英語語言環境的氛圍下,學生無法接觸更多的英語語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之前的上課模式一直是圍繞著教材出發,所準備的材料雖然有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找到的無論視頻或音頻的資源都比較少,局限性強,學生接觸到的英語語言資料較少。由于上課的時間有限,一節課的內容常常都是教師引導,學生只是按老師的要求接受知識,被動地跟著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內容、步驟、方法及策略學習,不易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動機。
語言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核心”。主要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涉及語言知識、語言意識和語感、語言技能、交際策略等的一項重要能力。大體可以歸納為聽、說、讀、寫、以及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為了課堂資源能更加的豐富,并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并順應核心素養對學生素養培養的要求,筆者安排每節課的課前5分鐘時間給學生做課前演講(Presentation),讓學生運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信息的搜索和整合,向班級同學介紹和展示自己喜歡的內容,旨在創立一個自主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準備和展示的過程中,查找更多的信息來輔助學習,形成順應個人發展的自主學習模式,提升語言能力和英語思維品質的建立。
二、結合“互聯網+”實施課前演講
課前演講的主題和內容不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行準備,可以是自己所喜歡的書籍、音樂和電影等影視作品,也可以社會熱點、國家大事等,還可以是學生所欣賞的人物、球隊等,只要正面、積極、傳遞正能量即可。
演講展示的形式需要運用幻燈片,若有需要,可以通過播放視頻或音頻作為演講輔助。學生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結合互聯網上的資源,整理信息,整合成幻燈片。
課前演講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3分鐘(若學生提出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可以展開討論或有任何意見可以直接提出,時間可以延長),每節課一名同學,這樣,既不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使他們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能增大他們的語言輸出。
在演講結束后,筆者都要求學生列出自己演講稿中3到5個新單詞,以及所介紹的影視作品、書籍中的經典對話或好句好段或所介紹名人的經典語錄等。
學生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需要使用不少網絡資源,也高頻地使用不少外國網站,如維基百科、谷歌等。借助互聯網為學生資源的收集和信息的獲取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在制作幻燈片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同時,學生也能充分使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下載輔助的音頻視頻,一方面增加聽的訓練,也為演講增添了樂趣。
如:一位學生介紹心目中的大學——哈佛大學,在介紹后,他將哈佛的校訓Harvard School Motto展現給大家,加深了大家對哈佛的認識,學到了地道的格言表達,同時也激勵了其他同學。
三、利用互聯網+的課前演講,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的自覺性
學習的自覺性,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進程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與相對獨立性,能對學習進行調節與控制的能力。在“互聯網+ 教育”背景下,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界限逐漸淡化;同時,互聯網上的學習資源豐富,學習方式新鮮便捷,有利于激發英語學習動機,這些都為英語學習的自覺性創造了條件。
利用互聯網+的豐富資源,課前演講的內容充實,豐富多樣,學生在知識面不斷拓展的同時也建立起了更好的英語思維品格,和英語文化意識。
在施行了一個學期的課前演講之后,筆者發現新學期新一輪的課前演講學生更加自信,語言使用更加準確,內容更加多樣,學習的主動性更強,英語課也充滿了趣味。
【作者簡介】盧婧,福建省龍巖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