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洪縣城頭鄉周臺村曾經依靠“一季麥、一季稻”把裝滿米飯的碗牢牢的端在手中;現在依靠“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把裝滿“肉飯”的碗端得更牢固。從“米飯碗”到“肉飯碗”的改變,周臺村產業結構調整邁出了有力的步伐。
仲夏的周臺村,草木蔥蘢,綠水環繞。凌晨4點,養殖戶周剛和妻子陳榮米像往常一樣撐著小船到承包塘口起捕小龍蝦。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堆滿夫妻倆一臉的笑容。周剛認為,今年小龍蝦的市場行情比去年還要好,增加三五萬元的收入肯定沒問題。
2016年年底,周臺村為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組織村民前往湖北學習小龍蝦養殖技術,周剛也報名參加了這次學習。這次學習,讓周剛認識到還有“稻蝦共作”養殖模式,于是他拿出10多萬元的積蓄,承包了60畝塘口,其中40畝用來種植水稻,而余下的20畝用來養殖龍蝦。周剛說,周臺村傳統種植是“一稻一麥”,村民畝均收入不高,除去各種開支也剩不了幾個錢。自從嘗試了“稻蝦共作”養殖模式,去年僅水稻收入就在7萬元左右,還不算小龍蝦的收入。
“過去土地就像一根繩,把人綁在地里,村民有力難掙脫。現在這根繩子松綁了,村民無論是外出打工還是繼續種地,收入不減反增,人也從土里抽出了腿。”周臺村黨支部書記周中友說,2013年,周臺村近4 000畝土地被流轉,一些土地少的村民把土地流轉給承包大戶就出去打工了。除了打工的收入外,每年還有每畝95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但到了2016年,土地質量下降,糧食產量和價格也都有所下降,加上用工成本的提高,導致部分土地承包大戶不掙錢,很多不愿意再繼續種地了。
“不能因為承包人退租就讓土地閑置。”周中友說,當時他統計,退租的土地約有300多畝,他和其他村干部商量著把這300畝地平均分成了5塊塘口,每人帶頭承包60畝,開始嘗試稻田養蝦。去年,小龍蝦收入在4萬元左右,水稻收入有8萬元。因為還有養殖螃蟹的經驗,他還在塘口另辟了一塊地,專們進行稻田養蟹。去年因螃蟹出售晚,趕巧遇到螃蟹漲價,又增加10多萬元收入。
隨車穿行在周臺村前的道路上,真是一村一景。周臺村像是掩藏在詩畫的江南里,道路連環、綠樹成蔭、夏花絢爛,仿佛自駕游在一個生態特色的村莊。沿路不斷看到村民們將小龍蝦起捕上來后陸續就有小龍蝦經紀人來到塘口收購。
今年43歲的王明干是土生土長的城頭鄉人。在上海從事水產行業26年,是上海楓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1年,王明干到上海打工,1994年開始經營水產品,2000年開始專業從事小龍蝦批發經營。隨著小龍蝦市場的迅猛發展,王明干在小龍蝦行業做出成績,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4年成立了楓祥農業經營有限公司,成為上海第一家從事小龍蝦養殖的企業。
2016年10月,王明干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泗洪縣成立了江蘇泗洪楓祥農業生態經營有限公司,更大范圍從事小龍蝦規模化養殖。更是在城頭鄉流轉近千畝的土地,開始種養大米、小龍蝦、黃鱔、螃蟹、藕等,吸納了當地村民200人左右,之后又建成了大型規模化的生態小龍蝦種源培育基地。該基地也是目前由中國漁業協會授予的江蘇省中國小龍蝦種源保育基地。實施稻蝦共作,藕蝦共作,稻蟹、藕蟹共作,將有機大米、淺水藕和無公害龍蝦、大閘蟹、黃鱔等種養模式有機結合,并通過“公司+農戶”、土地變股金、村民變股東、互聯網加農業等營銷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了周臺及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王明干說,蝦稻共作養出來蝦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為蝦供餌、遮陰、避害,將植物種植和動物飼養融合成一個生態系統,水稻種植過程中不能施農藥,保證了水體干凈,養殖無污染。蝦稻共作模式最早在湖北潛江實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于是他從湖北邀請了龍蝦養殖專家專門對技術進行把關,不定期為當地村民進行技術培訓。
目前,周臺村稻(藕)蝦共作總面積已達到3 260畝,其中稻蝦蟹輪作面積2 650畝,藕蝦共作610畝。“稻蝦蟹輪作”種養模式充分把稻田空間、時間資源和小龍蝦、河蟹養殖有機相結合,真正是“水”作之合,走出了一條“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生態高效”的環保、綠色、生態的農業發展新路,既保障村民的“米袋子”,又豐富了村民的“菜籃子”,還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王明干還打算利用公司與長三角各大市場長期合作的關系,第一時間掌握供需動態,這樣既帶動周邊村民養殖結構的調整、創收致富,又能實現區域性農業向生態、高效、現代、特色的發展目標邁進。
水利萬物,在周臺村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中,周臺村靠水、依水、用水,打好水經濟“特色牌”的成功實踐,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