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霖
摘 要:近年來,我國GDP增速放緩,人均國民收入一直在8000美元左右徘徊,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機。針對這一狀況,本文從拉美國家的視角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并試圖在產業結構、收入差距、人才培養、社會治理等方面為中國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國家 經濟發展解決方略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2(c)-012-02
1 “中等收入陷阱”時代語境分析
“中等收入陷阱”是發展中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增強自身競爭力的一大障礙。這個概念是2006年世界銀行在總結一些國家經濟發展經驗時提出的,指的是一些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及時解決和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等問題,會較長時間陷入中等收入泥潭。以拉丁美洲為代表的一些中等收入國家就墜入其中,之后他們普遍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就業困難等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2010年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近幾年來人均國民收入更是達到了8000美元的喜人成績。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公布的收入分組標準,按照人均國民收入將經濟體分為四大類,分別是高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如表1所示。
根據表1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經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標準的平均值。雖然不是所有的中等收入國家都會陷入增長或發展的漩渦,但是中國面臨著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產業結構轉型、社會分化等尖銳問題,同樣會受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和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在此階段下功夫、用力氣將這些問題進行化解。只要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預計我國會在2025年左右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從而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
2 以拉美國家為例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
(1)經濟政策與“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國家從低收入水平邁向到中等收入水平時,缺乏對時代發展的把握,沒有及時準確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0世紀30年代,拉美國家開始實行“進口替代”戰略,起初“進口替代”戰略確實對本國工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暫時的良好效應。但由此引發的弊端也愈演愈烈:保護政策的實施導致國企效率難以提升、產品質次價高等問題凸顯;農業強調規模經營致使土地過于集中,失地農民不斷增加;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加劇了經濟結構危機,工業和經濟增長整體下滑,消費市場萎靡等等。面對20世紀80年代的債務危機,拉美國家的錯誤選擇更是導致西方新自由主義在本國快速成長,從此政府對經濟的調控逐漸失去作用,加之政策左右搖擺,拉美國家喪失了經濟政策的自主權,帶來的外債增加、通貨膨脹、資本外流、工廠倒閉等棘手問題難以消除。
(2)城市化為代表的政府公共服務與“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國家過于重視城市化,追求城市人口的高覆蓋,導致人口分布相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市以外的地區荒無人煙,城市里落后的工業卻無法為高負荷的人口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失業人員攀升,政府在此方面的調控又顯得杯水車薪,使得城市的貧民窟地區居住條件更加擁擠和惡劣,成為滋生違法犯罪的溫床。另外,政府在制定一些政策時由于缺乏考慮等原因,一般的民眾難以享受到應有的公共服務,特別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的資源極度匱乏加劇了社會環境和治安的惡化。
(3)收入差距與“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國家將重心放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對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調整,導致本國的基尼系數不斷增長。一些國家還由于“蛋糕”的分配不均致使兩極分化嚴重、貧困人口增加,由此對社會和經濟的平穩運行造成了重大影響。
(4)官員腐敗與“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政治腐敗,部分政府官員通過尋租行為對頗有油水的工程進行暗箱操作,將從中獲取的高額利益飽入私囊。嚴重的腐敗問題讓政府深陷“塔西佗陷阱”,為此,阿根廷等國家甚至出現了“敲鍋抗議”一系列民眾示威游行。
3 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1)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有“漢江奇跡”譽稱的韓國面對此類問題時,把戰略重心放在了產業結構調整上,實現了由勞動資本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升級。縱觀我國國情,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環境承載能力較弱,重工業的發展模式不再適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要想實現經濟穩定向好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不懈地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積極開創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在持續發展第二產業的基礎上,繼續合理統籌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第三產業來拉動就業,同時對第二產業內部的技術型行業進行調整。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起到良好的資源配置引領工作,恰當保持二者的密切聯系,實現良性互動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在擴大內需和打開國內市場方面必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逐漸降低對外依賴程度。
(2)促進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人們的收入差距愈加明顯,特別是在某些壟斷行業存在著低效率和高收入并存的現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突破0.45的國際警戒值,一直居高難下。若我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一方面,根據“二八法則”,大部分人只掌握少部分財富,勢必會削弱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另一方面,會對社會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產生不利影響,如何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進行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國家要善于利用財政和稅收政策調節收入差距,制定相關的政策,爭取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過程中對貧富差距進行有效的化解;要健全支付轉移制度;要根據地區、行業等實際情況劃分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同步機制;要加大打擊非法收入的力度,依法保護正當收入。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盡快完成由“金字塔型”向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的蛻變。
(3)重視人才培養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我國是人口大國,前期的人口紅利對經濟的迅速提升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影響。現如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劣勢逐步凸顯,要想實現從大國到強國的轉變,人才培養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格外重要。例如,我們要在各方面健全人才的培養與選拔機制;要在“二孩政策”基礎上進一步放開生育政策;要更加注重基礎教育和高校研發資金的投入;要適當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提高教師素質和薪資水平等。
(4)加快社會治理模式現代化的轉變。新時代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在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期,政府尤其需要明確職能定位,不斷強化自身的服務和治理職能,實現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轉變。比如:政府要完善各種制度建設,逐漸完成舊制度向新制度螺旋式平穩的轉換,實現包容性發展;要加強對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的引導和指導,堅持不懈地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扶持力度;要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水平,充分發揮政府在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領域的職能。此外,還要建立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建言獻策,群策群力,為社會治理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有這樣,才能補齊社會治理短板,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
(5)科學推進城市化進程。現階段,中國的城市化率已超57%,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或逼近90%。根據國際經驗判斷,一個國家城市化率達到70%之前,大多會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針對這種情況,我國應在預防大城市過度膨脹的前提下持續提高城市的服務水平和居住環境,增強大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科學發展衛星城;另外,要加大對農村和城鎮生產生活技術、醫療衛生、文化事業等各方面的人才和資金投入,特別是對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要重點幫扶,合理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王傳濤.論拉美國家“中等收入陷阱”及對我國的啟示[J].學理論,2012(28).
[2] 郭靖波.淺析中國“中等收入陷阱”[J].時代金融,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