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夢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更好地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或許,從事過多年學校教育的家長更有發言權。肖華淦老先生是江西人,高考制度恢復后就一直在高考第一線摸爬滾打,從一個普通教師一步步做起,而后成為省重點中學的教導主任,執教多年桃李無數,也收獲了全國優秀教師等諸多個人榮譽,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肖華淦也拿出了讓自己比較滿意的答卷:一雙子女均在當年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環境下順利考入大學,畢業后也都進入了當時相對優渥的崗位工作,并在隨后的職業生涯中嶄露頭角,成為行業內的精英翹楚;如今,孫女外孫也陸續長大成人,并在成長的過程中分別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等常春藤名校的良好教育。
退休在家養老的肖華淦回望自己教書育人的生涯和對兒女及孫輩的家庭教育,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在他撰寫的一篇隨筆散文《考個爺爺合格證》中,他這樣寫道:此時此刻,他們離輝煌的彼岸還有多遠,我不知道;我這個當爺爺的是否能拿到“爺爺合格證”,我也不知道。
考個爺爺合格證
對于肖華淦的生活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階段,并不算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光;積極奮進、年輕有為的青年時代;兢兢業業、一心撲在教育工作上的中年歲月和重新出發,再度走上“教育”崗位、人退心不退的老年時期。
回憶起自己曾經教育一雙兒女的歲月,好多片段都已經在時光的長河里沖刷流散。留給肖華淦老人的,只有些許零散的記憶和關于一些重大決定的思考,其余的都化作了老人畢生的教育心得,傾注在第三代的教育上。
對于肖華淦乃至整個家庭來說,當年最為重大的決定或許就是南下珠海。彼時,肖華淦已是江西省重點中學的全國優秀教師,兒子大學畢業后進入省稅務部門工作,并頗得領導賞識,女兒畢業后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任教,孩子各自都成家立業,有了第一個寶寶。可以說,生活雖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也過得安穩富足。
事情的轉變發生在1992年,當時,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孫女和外孫才剛滿一周歲多,肖華淦第一次來到了正在經歷高速發展的經濟特區,在目睹了沿海城市的巨大變化后,肖華淦與兒子和女兒一道放棄穩定的生活環境,南下珠海“闖一闖”。初到珠海,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兩個小家庭的四個人都在四處奔波,為了明天而努力,教育下一代的任務,大部分落在了肖華淦夫妻的身上,兩位畢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人,深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怎么扮演好爺爺的角色,是許多家庭處理家庭關系和孩子教育的難題,也是擺在肖華淦面前的首要問題。
肖華淦認為:今日社會,干什么工作都要證,電工要電工操作證、律師要律師資格證、教師要教師證……為什么做父母和當爺爺奶奶就不要證,難道不重要?其實,在一個家庭里,家庭教育乃百事之重。房子沒蓋好可以拆了重蓋,孩子壞了坯子或成材不理想,就不能讓孩子活回去重來。如果你不小心,孩子已長大,回頭一看,晚了,已無法彌補。這時,即使你手掌大印,腰纏萬貫,滿腦子期望,有什么用?所以,沒有把握好教育時機,就可能誤孩子一輩子,甚至幾代人。這時,社會不會埋怨你,領導不會找你談話扣你工資,鄰居也不會責怪你,只有你和家人默默地咀嚼這個果子,暗暗地后悔或羨慕別人。
感覺自己壓力重大的肖華淦不斷地告誡自己要端正對教養的認識,要灌輸德重于才的理念,要努力學習嬰幼兒教養知識,探索其成長規律,要努力弄明白“什么時候施什么肥,長什么蟲子打什么藥”。要努力實踐,跟自己過不去,給自己出難題,并與家人一道努力,自我考個“爺爺合格證”。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其實,早在來珠海之前,肖華淦就已經在探索在孩子教育上的方式方法,與他曾經教授高中生、輔導自己兒女功課的時候不同,時代已經發生了許多重大的改變,這也要求肖華淦在孫子輩的教育上,投入更多精力去學習摸索。
在孫女雨白一歲多的時候,肖華淦就用紙片寫上字,貼在物體上:桌子上貼“桌子”二字、門上貼“門”字、窗上貼“窗”字,這樣,像做游戲一樣,在她認識了這樣東西的同時,就對這些字有了印象。對孩子來說,認識東西比較快,認字比較難,這種玩法,就使孩子把形象思維變成了抽象思維。這樣做的好處是,有了這個基礎,進了幼兒園或小學,老師在教這些字時,她會不自覺地產生聯想,發表意見,就會處于優勢地位,繼而得到老師的肯定,受到表揚,還會得到同學贊許和羨慕的目光,會在贊揚聲中產生興趣和自信。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好勝心,會不甘落后,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并內化為自己的心理結構。
在培養外孫肖瀟的閱讀興趣時,肖華淦從小就給他講兒童故事,每天講完故事還要帶他到家附近的灣仔沙書店去找故事連環畫看。“他喜歡孫悟空,我們找到了連環畫,他坐在地上看,津津有味,有時一坐就一個小時。我抓住契機,根據他的愛好,幫他選讀了不少適合他水平、閱讀價值大、而他又十分喜歡的圖書。還耐心地與他一起講圖書上的故事,訓練他的表達能力。在家庭聚會時,我們會全家參與,創造一種氛圍,讓他講故事,給他點評,讓他充分表現出自己的能力;我還與幼兒園老師聯系,幫他得到表演的機會,讓他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有持續下去的動力和興趣,進而將這種興趣發展培養成一種個人的特質和優勢。”

讀小學六年級時,在外公肖華淦的指導下,肖瀟參加全國作文大賽,獲得了“金獎”和“特金獎”兩項大獎;讀高一時寫的歐洲旅行游記《與神對話的地方》在《羊城晚報》副刊上發表。閱讀愛好的培養發展磨煉了孩子的性情、鍛煉了他的閱讀思考和表達能力,也讓他能夠更為自信地與人溝通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
同時,肖華淦還總結出:兒童的教育要把握一個“度”,方法要靈活,要在讓孩子喜歡上動腦筋、下功夫,要激發孩子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家長也要有意地去鼓勵和引導孩子的興趣發展,并耐心陪伴指導他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深入探索,始終保持新鮮感和學習動力,這一點尤為重要。
肖華淦并不主張過早刻意地去教孩子認字,方法不妥,還尚未能理解抽象思維的孩子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入學后可能適得其反。現在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名目的學習班、興趣班,把孩子的課余時間塞得滿滿的,對于學習的結果也是簡單地“以成績論英雄”,而不過問孩子是否真的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什么。
相比這些可以看到的“收獲”,肖華淦更在意那些學習過程中的“副產品”,例如學鋼琴對孩子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和大量背誦琴譜對記憶力的提升;學國際象棋可以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心算能力;學球類可以增強孩子的體力等。而這些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鑒賞能力、體力等方面的“副產品”,會使孩子在完成學校學業時得到好處,會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輕松。相比起來,是否考過了鋼琴幾級、在比賽中獲得了什么名次,反而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重拾古老傳承的家風家訓
在肖華淦的書房中,有一套多年前學生贈送的《資治通鑒》,在這套已經泛黃的書的扉頁上,當年還顯稚嫩的青年恭恭敬敬地寫下了這樣的贈語:“謹記恩師‘力爭上游、講求實力、忠厚為人的處世格言,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學生×××敬贈”,這短短12個字的處世格言,也是肖華淦一直以來信奉和堅持的治家格言,是肖華淦家的“家訓”。
這種忠厚為人、積極進取的做人理念和處事思想,源于肖華淦家傳承多代的 “以德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從肖華淦的祖父開始,肖家就非常重視對后輩的德行操守教育,肖華淦的父親兄妹三人,名字中都有一個“德”字,足見祖父對孩子品德修養的重視與期望。
到肖華淦這一代,也將祖父對后代的這種教育思想傳承到對自己兒女和孫子輩的教育中,肖華淦認為,家規家訓為代表的家庭文化、家庭理念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而現代社會,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認為孩子只要按照自己要求的去做,取得一個好成績,拿到一個好名次,就皆大歡喜萬事大吉了。對于孩子的其他能力培養,尤其是德育培養、情商培養卻很少重視,就算重視起來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怎么去做?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全家人都信奉恪守的家風家訓,而單純片面地以圣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很難讓孩子從心底接受和認同。
1992年,中日兒童探險夏令營在內蒙古舉行,通過媒體看到這檔節目的肖華淦在兩國學生的不同表現上看出了中日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成績好就可以“一好遮百丑”的教育方式讓中國孩子對比同齡的日本孩子,“嬌驕二氣”的表現比較明顯。中日孩子在夏令營的較量,實質上就是教育思想的較量,在這次較量中,中國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給肖華淦敲響了警鐘,讓他對重智力輕德行、重分數輕能力的弊病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他堅持德育為先、德重于才的教育理念,“我不能讓孫輩懶散、懦弱、自私、不求上進、經不起風吹雨打” 。
“成績固然重要,但德性更重要,要擺正德重于才的位置。孩子懶散、虛假、不求上進是病態,要‘就醫。我認為孩子一次撒謊,一次自私自利行為,一次對父母師長不敬,一次對小伙伴無理,比幾次考試不及格更糟糕。”
為此,肖華淦在孫女和外孫的培養上提出:孩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是特殊情況不接不送。肖華淦還帶他們回江西老家,牽牛喂雞割草,感受自力更生的勞動生活;在鄉間泥濘小路上,稀泥沒過了腳背,“狠心”的肖華淦堅持要讓兩個手足無措的孩子自己走,不給任何支援。
雛鷹總要學會自己飛翔
肖華淦將自己的教育方法總結為“以德為先,德重于才”的自我意識培養,在這種培養方式下,肖華淦重點關注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同時,肖華淦堅決執行“放手”教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拼搏、去嘗試,尊重孩子的個性選擇,讓他們自己學會獨立承擔。
孫女雨白讀完高一后赴美國就讀國際交流生,15歲的女孩,帶兩個大行李箱、背著電腦,獨自踏上了去往遙遠他鄉的旅途,肖華淦只是幫她做好準備事宜,“剩下的事,由她自己去搞掂”。當接到孫女從美國打來報平安的電話時,肖華淦激動地說:“孩子,你長大了!”
外孫肖瀟因為出色的表現而有機會去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卻因為演出影響了編班考試,被趕出了重點班,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思想斗爭很激烈,似乎還對家長有所期望。肖華淦把這一切看在眼里,卻并沒有幫助他聯系校方的想法。肖華淦認為,能夠有幸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對他來說已經是莫大的收獲,編班考試的失利也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人生有得必有失的常理。讓孩子能夠收獲成功的喜悅,更能接受失敗的挫折,鍛煉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肖華淦希望孩子能通過這件事擺脫對父母長輩的依賴,化被動為主動,去主動思考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探索自己的路。
經過深思熟慮的肖瀟,做出了一個冒險的決定:放棄高三學業,上完高二直接參加美國高考。對于一個剛剛成年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也可能會影響他未來一生的道路。肖華淦夫妻和他的父母在得到這個消息后,和肖瀟進行了幾次深入的交流,發現他的想法很堅決,也不再反對,尊重支持他的決定,全家開始想辦法盡量幫助他少走彎路,盡量降低風險。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肖華淦依然保持著他的放任態度。當時全家住在一棟復式的樓房里,孩子的臥室在二樓,他什么時候起床、在做些什么,肖華淦不知道,也不過問,他相信孩子已經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清楚自己選擇的道路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
后來,肖瀟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托福考試,但在報考時,卻發現香港的考點已經報滿,只能輾轉去新加坡參加報名參加考試,肖華淦還是老辦法,“自己的事自己辦,你自己去” 。在克服了旅途奔波的辛勞、獨在異鄉的孤獨之后,考試的結果沒有讓家人失望,也沒有讓他自己失望,肖瀟同時獲得了美國5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最終選擇了哥倫比亞大學東方文化專業。
如今,外孫肖瀟輾轉日本學習語言后又回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孫女雨白也在美國著名財富管理公司從事金融風險控制工作;特立獨行的大外孫在美國攻讀了四年經濟學后,卻又因為對中醫的濃厚興趣回國重新參加高考,現在就讀于湖北一所中醫學院;年齡最小的小孫女今年也將跟隨哥哥姐姐們的腳步,踏上去往美國求學的道路。
現在回憶起自己對四個晚輩的教育,肖華淦感慨萬千。曾有朋友問他“這樣讓孩子漂洋過海的一個人出去闖,你放心?”“怎么能放心?從他們出門的那一刻起,我就坐臥不安,提心吊膽。只不過我們知道,孩子的路是要孩子自己去走的,若一味寵愛,事事包辦代替,孩子就永遠長不大,甚至成為廢物。如果我們能幫在點子上,孩子在心靈里安上了一臺前進的發動機,就有了自己拼搏的動力,能自己跑、自己飛!”
“如果不忍心把雄鷹推下懸崖,讓他們經受摔打和挫折,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就永遠無法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采訪的結束,肖華淦感慨說: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 盡管自己的孩子比較優秀, 但還有缺點,有時還須“斗智斗勇”,并且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家庭教育貫穿了孩子一生的成長,永遠都只是在路上,沒有終點、也沒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