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敏
一、基于“家國情懷”的試題與教學活動設計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會救濟是中國古代歷朝實施“仁政”的重要內容,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明初設養濟院收孤苦無靠者,按月發口糧。明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這正是正律中首次納入社會救濟保障條款。清代的法律也有關于社會救濟的規定,主要有災荒救濟,高齡老人養贍,設棲流所以收養流浪貧民,孝子節婦貧苦者救濟,貧窮讀書人救濟等。
——摘編自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方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者,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
?——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
問: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明清時期救濟制度和英國近代濟貧制度實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濟方式的異同。
這兩則材料分別描述了中國古代的社會救濟和英國近代的社會救濟措施,通過引用具體的賑災救濟措施,展現歷史事實。通過閱讀,可知中國明清時期救濟制度和英國近代濟貧制度實施的共同目的是救濟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對政權的認同感。他們的救濟方式幾乎都是由政府主導,設置救濟機構,并進行立法保障。只不過英國的救濟,對有勞動能力的貧民帶有懲戒性質;中國救濟制度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教師通過上述兩則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兩國政府在救濟與賑災時體現的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并分析得出:不管身處何時、何地,弱者無處不在,培養學生善良美好的人格和堅定不移的社會責任感,這也是“家國情懷”在這一題中的反映,這兩個美好的品質,能夠對學生的人格養成和人際關系,甚至是學習生活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
在有關“中國古代王朝社會救濟和優撫措施”的教學活動設計方面,可以做如下設計:
活動主題:探尋中國古代王朝的社會救濟和優撫措施中的密碼
活動目標:
1.通過查找中國古代王朝的相關社會救濟和優撫措施的過程,掌握查閱與整理資料的技能。
2.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以史實為例,通過將中國古代王朝社會救濟與優撫主張分類,分析演變趨勢以及核心特征。
3.通過感知這些理念與措施,在閱讀史料與自我總結中培養善良、美好的人格和崇高、堅定的社會責任感,即家國情懷。
活動過程:
1.教師將學生按照不同的社會救濟主張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是“社會大同論和養老慈幼措施”“社會互助論和鄰里互助措施”“倉儲后備論和倉儲賑災措施”“社會救濟論和居養機構的興辦”“官員致仕與退休優撫措施”,分別梳理這五個方面的有關內容。
2.各組制定具體研究計劃,明確分工;分別搜集和研讀有關史料,如閱讀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著,利用現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等。然后進行資料整理,形成報告并展示。
3.小組間互相討論并提出疑問,在討論的基礎上對研究報告作進一步的修改和補充,
最后形成成果。
活動補充:本次活動是對“中國古代王朝的社會救濟和優撫措施”相關史料的研讀與整理補充,使學生在增強史學研習能力的同時,感知到這些措施中體現的人道觀和社會責任感。并在此基礎上,對當今社會的救濟與優撫,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想法,培養“家國情懷”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并且在活動后由學校組織進行一些社區或社會義行。
二、“家國情懷”概念的理解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立德樹人”作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使歷史教育成為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1]“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2]《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3],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關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必須以“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為基礎,“家國情懷”在新的教育目標指引下,在這五大素養中地位就顯得尤為突出。
三、新增“中國古代王朝社會救濟與優撫”等內容帶來的驚喜
依據新版課程標準,原有的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結構將做一個比較大的調整,《中外歷史綱要》合成通史,作為學生的必修內容。新補充了有關“家國情懷”的內容。例如在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這一章節內容中,新版的《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知道中國古代王朝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的重要措施,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
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家國情懷”作為重要的中華精神,既有它的歷史價值,又有它的新時代生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記得某場戰爭的意義,某個革命的精神,而是將其中的精神內核傳遞給學生,以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注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頁。
同上,第5頁。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影印本,1980年,第16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