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新主題、新材料的運用是當下高中歷史試題的常態。所謂新主題,即試題切入點是課本沒有的內容,有些甚至是跨學科的;新材料,即學生在課本、課堂和練習題中很少甚至從未接觸過的材料。這種看似超出課本與課堂的狀況,經常給學生造成課本無用的錯覺和歷史試題太難的困惑,導致學生把解題單純地當作材料閱讀,充斥了對試題個體化、孤立化的解析,缺乏學科性、規律性、規范化的思維過程與文字組織。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學生缺乏背景意識。
背景意識,即將問題放到特定的環境中去分析的意識,它是由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的,即教學內容是已經發生過的帶有特定背景的事件。就解題而言,學生要樹立兩個基本的背景意識:知識背景與學科背景。知識背景,即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儲備的史實性知識;學科背景,即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掌握的歷史學科分析問題的方法。前者是建立聯系、解決問題的素材,后者是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知識背景:“大背景”與“小背景”的有機統一
大背景,亦可稱之為宏觀背景,是課本為學生構筑的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征,它是由課本中同一時代背景下各領域的具體知識點共同構成。大背景具有規律性,其間的個體知識點具有時代性,狀態相對穩定。小背景,即一個新主題的個性邏輯或一段新材料的獨立邏輯,但都會依托一定的時代背景或一個具體的知識點。
在試題中,新材料直接呈現的邏輯是學生較為陌生的,致使學生過于專注其小背景而忽視了課本知識的大背景,容易受材料的字面意思影響做出錯誤的理解。例如2017年高考全國I卷第31題: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報告說,理論上的凱恩斯主義和實踐中的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是把計劃用作國家干預的一種手段,從那時候起,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體制優化的普遍趨勢。據此可知,該報告的主旨是
A.肯定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模式
B.闡明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張擺脫傳統經濟模式的束縛
D.剖析西方經濟體制的實質
單純地看題干文本,它確實肯定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也能體現對西方的學習。然而,聯系1990年前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狀況,正面臨“計劃”和“市場”的激烈爭論,以及1992年最終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課本知識,顯然,材料想表達的是中央從歷史經驗(羅斯福新政)和世界發展趨勢(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體制優化的普遍趨勢)的角度,為當時的爭論尋找答案,力求突破傳統單一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
同樣,Ⅱ卷的材料解析題,盡管是新主題,但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材料呈現的時代背景與課本知識的時代背景是重合的。因此,考生應該帶著課本知識的大背景去閱讀材料,防止只關注材料本身的小背景造成信息提取的偏差或是缺漏,導致在進一步分析時思路的局限。例如2017年高考全國I卷第45題,材料本身的具體背景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1985年開展工資改革,考生對這些會議并不熟悉。但是,考生把它們放到1978年開始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課本知識背景下去閱讀,材料中一些模糊的信息就會變得清晰,材料的指向性也更明顯。
當然,聯系大背景不是機械地套用課本,還是要注意材料自身的邏輯。考生在閱讀試題時,要通過試題中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起定位大背景作用的信息,聯系課本知識,把材料的具體邏輯放到宏觀背景去理解,大小背景有機統一,做出全面準確的理解。
二、學科背景
所謂學科背景,即歷史學科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逐漸教授給學生的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思維方式。
1. 用角度意識解讀材料
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從多個角度講解一個知識點,也會對教材文本進行多角度的歸納整理。這種多角度的分析整理可以引導學生“知其所以然”,形成對知識系統深刻的理解,而非單純的文本記憶。考試中,學生面對陌生的主題和材料,如果只是關注文字敘述本身,而非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材料,便無法全面地獲取材料信息,也就無法辨別文本中的邏輯差異,要么出現信息提取的數量不足,要么是信息提取的意思重合。以2013年高考全國I卷第40題為例:
材料一 我國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殷墟即發現了來自南海乃至阿曼灣的海貝。齊國借助“邊海”的地理條件,發展“魚鹽之利”,成為春秋戰國時最為富庶的國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貿易達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明后期,鄭若曾針對倭寇等問題,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戰勝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辦法。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
試題材料的具體角度,有些立足歷史學科基本邏輯,即背景、過程、影響,有些則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更多的是新主題自身領域的邏輯結構。無論哪種方式,考生一定要有角度意識,辨明材料是如何呈現其信息的。雖然答案呈現的是材料“說什么”,但真正考察的是考生辨析材料“怎么說”的能力。
2. 用學科邏輯闡述問題
歷史教學是把一個具體事件,即“是什么”放到特定背景下去分析它“為什么”發生,進而分析在特定背景下其相應的活動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和影響,即“會怎樣”。因此,是什么、為什么、會怎樣便是我們闡述一個歷史問題的基本邏輯。
例如常說的小論文題就是考察學生能否運用上述歷史學科的基本邏輯,去完整地闡述一個問題。無論是提取材料信息予以說明,還是提煉觀點開展論述,信息或觀點都是“是什么”。接下來需要考生結合課本所學史實,先去分析“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信息或觀點,即這個信息或觀點的合理性。再分析這樣的信息或觀點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抑或是進行簡單的評價、總結。以2017年高考全國I卷第42題為例:
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
(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同樣,在41題(即2017年之前的40題)和選做題的問題設置中,提取材料信息、依據材料概括特點(是什么),分析背景、原因(為什么),總結影響、意義(會怎樣)這些最多見的提問角度,都是對歷史學科基本邏輯的拆解。它們與材料和考生答案一起,完成了對新主題從歷史學科角度進行的完整闡述。因此考生在閱讀材料、解讀設問、組織答案的時候,立足學科邏輯,有助于了解材料的意圖、提問的指向和文字的邏輯構架,避免思維混亂無序。
新主題、新材料雖有自己的個性邏輯,但是高考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選拔性考試,其職能之一是檢測學生對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再新的主題與材料從大方向上都不會偏離課本構筑的背景。同時,由于課本知識體系的龐大,具體概念內涵的豐富,給了命題者從不同角度選擇切入點和材料的空間。當學生對基本知識與學科思維掌握不足,必然會陷入個性化的無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