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程
摘 要:秦腔流傳于陜西地區,在陜西地區文化地位尤其之高。自古以來,由于地域風貌、飲食以及歷史等原因,陜西人形成了非常典型的性格特征。直到如今,秦腔在歷史的洗滌之下,依舊是陜西人民最喜愛的一類戲曲,更是一份情感寄托,一份對生活的熱情。秦腔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并區別于其他劇種,這是和秦腔的根源地有很大關系的,陜西地區獨有的文化底蘊催生了秦腔,并延續至今。
關鍵詞:秦腔;民風;文化;聯系
秦腔,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傳統戲劇表演形式之一,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或亦稱為“亂彈”。關于秦腔的起源,有資料顯示秦腔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堪稱戲劇最早起源之一,并且在明末清初時達到鼎盛時期。就整個中國區域而言,秦腔可以說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藝術財產,更是甘陜地區百姓的精神食糧。
作家賈平凹曾在他的作品《秦腔》之中如此寫道:“在西府,民性敦厚,聲韻的發展,使會遠道喊人的人都從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輩的能唱,小一輩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體面的事,任何一個鄉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頭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個人才的,哪一個何曾未登過臺,起碼還能吼一陣亂彈呢!”
秦腔流傳于甘陜地區,在陜西地區文化地位尤其之高。自古以來,由于地域風貌、飲食以及歷史等原因,使得陜西人形成了非常典型的性格特征,陜西人做事普遍善于抓住任何機會,講求直接、干脆、外露,崇尚進攻,認為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但也不盲目進攻。愛憎分明、行事直爽是陜西人的行為特點,融進了陜西人的骨子里血液里,這種性格和做事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的沉淀,千百年來流傳至今,也正是這種有了這種文化的背景,才能催生出秦腔這樣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
而秦腔在歷史的洗滌之下,依舊是陜西人民最喜愛的一類戲曲,更是一份情感寄托,一份對生活的熱情。秦腔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并區別于其他劇種,這是和秦腔的根源地有很大關系的。
另外,陜西地區地處中國的西部,千百年來其惡劣的自然環境、粗放的旱作方式、長期的戰爭、開闊的視野、廣袤的土地及與游牧民族頻繁的交流形成了陜西地區勇武好斗、豪放粗獷的區域性格,這種性格,產生了當地獨有的雄勁悲激的文化,正是這種文化才促使著秦腔形成鏗鏘有力、高亢激昂的藝術風格。
所以秦腔里的“唱”便成為了“吼”,表演的動作亦粗獷有力。戰爭時期生靈頻遭涂炭,尸橫遍野使人悲痛難忍,觸目驚心為秦腔奠定了悲壯的感情基調,但總有一些人不屈不撓,勇武堅毅,奮勇抵抗,于是秦腔用“吼”表達了“悲”和“壯”。
秦腔所蘊含的魅力也就是陜西人崇高人格藝術化后的魅力。她在藝術追求上做到了意深而詞淺,她用近乎原始的風格演繹戲曲的自然靈魂,用看似粗糙的藝術形式包含著靈動而激昂的秦地民風。
在陜西常有的淳樸正直,使得這種民風和文化背景成為了秦腔的發源地,所以秦腔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因為秦腔所體現就的是平凡的、大眾的人,這也導致秦腔是不分階級,沒有尊卑貴賤的人的藝術。秦腔的平凡與樸質,在為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做平等的、意深詞淺的價值引導,對每一種社會意識、每一種審美情感在做同樣的藝術觀照。這種深融民眾、順應當時社會潮流的戲曲藝術,體現在幾千年來陜西人價值取向上就是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情懷。
秦腔是秦地勤勞樸實的人們情感壓抑的宣泄口和生命的自我鼓舞。北部地處邊塞,地形干溝萬壑,黃沙彌漫,中部地形平坦,但常受戰亂殺伐之苦。“秦二世而亡,緊接著的楚漢之爭,關中為主要戰場之一,造成百姓四處逃亡,人口大幅度下降,秦腔這種吼出來的藝術恰好觸動著他們生命意識的敏感神經,成了他們粗糙食物糊口后的精神食糧,井在這內部有著地形上千差萬別的陜西人中達到了審美享受上的統一與和諧,產生了情感上不自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