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新時代公共外交研討會”早前在上海舉辦。研討會由察哈爾學會上海辦公室主任安翊青主持,參加研討會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對外經(jīng)貿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碰撞智慧、交流觀點,探索新時代公共外交新思路,產生了良好效果。
察哈爾學會上海辦公室主任安翊青認為,公共外交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學問,涉及傳媒工具、數(shù)據(jù)技術、溝通技巧等技能,同時需要相應的文化和法律手段的支持。上海是“一帶”和“一路”的連接點,很多企業(yè)通過上海走向世界。企業(yè)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實施更多公共外交項目,用更加專業(yè)、更加與國際接軌的方式宣傳自己。
上海社會科學院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胡鍵指出,新時代的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一帶一路”不斷推進。在此情形下,需要大力開展公共外交,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建良好的話語環(huán)境。對外文化交流要堅持“韜光藏暉”,中國加速發(fā)展,但不能使中國成為懸掛在世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邱美榮認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良好的國際形象,國際危機管理應在塑造和維護中國和平崛起形象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國際危機管理是塑造國家“敵者”形象或是“非敵非友”或是“盟友”形象的關鍵。新時代下,中國如何管理國際危機以及塑造和維護中國國家形象,是公共外交的戰(zhàn)略性課題。
上海對外經(jīng)貿大學南亞和印度洋研究中心主任郭學堂提出,加強我國軟實力建設,特別是公共外交工作,已經(jīng)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外交戰(zhàn)略中的重要任務。讓廣大公眾和社會團體參與公共外交行動本身就是一種軟實力。因此,對普通民眾、社會團體和組織參與公共外交要給予充分支持。此外,還應發(fā)起全球愛心志愿者行動,使中國青年志愿者走向世界。中國人的愛心不僅服務自己,也可以服務全人類,這也是我們建設“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xiàn)。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郁志榮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陸海統(tǒng)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海洋管理迎來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在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將會出現(xiàn)與以往大不相同的變化。海上絲綢之路的目標是建設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路徑是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流通、民心相通以及共商、共建、共享,核心是合作共贏。由此可見,我國海洋管理,既要依法管海,又要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同時,新時代對公共外交助力我國海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既有法律、外交、經(jīng)濟領域理論知識,又有組織協(xié)調才能和推進項目落實能力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加入公共外交隊伍,為在海洋維權領域做到既維權又維穩(wěn),發(fā)揮積極作用,為國家乃至地區(qū)、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復旦大學教授杜幼康表示,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崛起的進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美日等國卻蓄意抹黑和牽制我崛起。在此背景下,我國亟需打造有利于和平發(fā)展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推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公共外交。縱觀我國實施公共外交的現(xiàn)狀,雖然不乏亮點,但仍存在諸多不足。為進一步完善、提升和推進公共外交,當務之急是要搞好頂層設計:一是明確公共外交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的作用和地位;二是提升負責我國公共外交的機構的層次;三是制定推進公共外交的路線圖;四是協(xié)調我國政府各相關部門的布局和分工;五是做好專業(yè)人才的培訓和培養(yǎng)工作。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成錫忠認為,綜合國力主要由硬實力和軟實力構成,其中軟實力包括國際傳播能力和公共外交能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xù)推進,中國民間智庫、非政府組織、志愿者隊伍要跟上,走出國門,深入外國社會的各階層,積極開展公共外交,使世界了解中國,從而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新時代必須全面創(chuàng)新公共外交的方式方法,特別是要重視民間公共外交的作用,包括電臺電視報刊等在內的大眾媒體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逐步落地,民間智庫和非政府組織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點布網(wǎng),并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
不斷推進“一帶一路”,推動中國向前發(fā)展,提高綜合國力,處于加快崛起進程中的中國需發(fā)展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公共外交。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察哈爾學會一直致力于推動公共外交發(fā)展,為新時代的國家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