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摘 要:“比德”是中國藝術創造美的一種表達形式,也是儒家美學思想的重要部分;特別是繪畫作品通過自然之物傳達感情,使自然景物帶有人的性格品質和精神內涵,反映人們的審美情趣。“比德”觀展開的相應研究已處于相對完善的研究狀態,本文將沿著前人的研究進一步梳理“比德”思想在北宋郭熙的畫論《臨泉高致》中的思想體現,對《臨泉高致》中的山水畫論逐句分析研究,探討出“比德”觀與自然山水的關聯性。
關鍵詞:臨泉高致;比德;儒家
一、儒家“比德”:“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所謂“比德”,指的就是“將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與人的某些內在精神品質對應起來,并進行意象化的比附,進而將自然景物情感化、人的情感自然化。”這種審美感應在《論語》中的運用相當普遍。比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的四季常青,但歲寒而后凋的松柏卻是不畏嚴寒,是克服苦難的君子人格??梢?,孔子將人的精神品質與自然審美聯系起來,并非簡單的對比,而是揭示出了一條極為重要的美學規律,即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是同人的精神品格及內在情感息息相關。華夏民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把人的精神品性、道德情操與自然審美相關聯的美學傳統,究其根源,正是來自孔子的比德審美觀。這種觀念一經形成,就對中國的各門藝術特別是山水畫藝術起到了潛在的導向性作用,甚至有論者認為,“懂得了‘比德學說,可以讀懂中國山水詩畫的一大半?!?/p>
二、《臨泉高致》中的山水“比德”審美思想
宋代是一個中國畫創作達到高潮,理論達到完備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各種繪畫題材都呈現著旺盛的生命力,各種理論思潮也都粉墨登場。與其說這是一個繪畫的高潮期,倒不如說這是一個繪畫的中間調停期,在這期間,“比德”的思維方式便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本文將以孔子的“比德”審美思想來分析北宋時期的畫論《臨泉高致》中的有關山水的“比德”的審美思想。
開篇原序說道:“《語》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人,游于藝?!狈叛塾诟哌h的大道,立足于人間的美德,依托仁愛之心,浸淫六藝之學??梢钥闯?,郭思強調自己的父親具有儒家的美德,以德入畫。本文以《臨泉高致》中的《山水訓》一篇為主,詳細展開論述。在《山水訓》中,“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為得。何者?觀今山川,地占數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游、可居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林全者,正謂慕此處故也。故畫者應當以此意造,而覽者又當以此意求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世人有一個非常確當的看法:有些山水,可以行走其間,有些可以遠遠觀望,有些可以肆意暢游,有些則適宜安居于此,大凡山水畫能臻于此境界,都可以算作是妙品。但是,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更合人意。什么原因呢?看看現在的山川,占地幾百里,可游可居的地方還不到十分之三四,但我們還是一定要尋找那一等之所在。君子之所以渴望歸隱臨泉,正是渴慕這樣的好去處,所以,畫家要本著這個宗旨創作,欣賞者又應本著這個宗旨去體會,這才不失山水畫的本意。這段話中涉及了一個重要的美學命題,就是移情,也就是我們中國說的比德。
“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當陽,而百辟奔走朝會,無偃蹇背卻之勢也。其象若大君,為眾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蘿草木,為振挈依附之師帥也。其勢若君子,軒然得時,而眾小人為之役使,無憑陵愁挫之態也?!边@段話的意思大概是大山巍峨聳立,是其余眾山的主宰,在它的基礎上按照主次布置一些山嶺、丘壑、樹林、溝壑,作為親疏不等的諸侯。這景象,如同赫然處于陽位的天子,接受各路諸侯的朝拜,沒有絲毫困頓或被叛離的勢頭。長松傲然挺立,是其他樹木的表率,在它的基礎上按照主次布置一些藤、蘿、樹、木,作為次級將領。這景象,如同卿大夫獲得機緣,傲然驅使屬下,沒有絲毫愁苦屈辱遭受欺凌的樣子。在這里很明顯是將大山長松比作了君主,將山嶺丘陵、藤蘿草木等比作官階不同的諸侯;以景比人,顯然是受了儒家“比德”的影響。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采。故善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鄙桨阉敵墒亲约旱难},把草木當成是自己的毛發,把煙云當成是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水則鮮活,有草木則華光,有煙云則盡顯秀媚,這是山水畫應有的布局經營。郭熙將所說的山、水、石等景物,用人的身體、姿態、神情作比喻,把山水畫成有生命的東西,并且畫出山水的生命,這正是“比德”啊。
郭熙在《山水訓》中舉出有人牽強以山水比德的例子:“近者畫手有仁者樂山圖,作一叟支頤于峰畔;知者樂水圖作一叟側耳于巖前?!彼驼J為這種低劣的比德是由于畫者“所養之不擴充”的緣故,故而他推崇“蓋仁者樂山,宜如白樂天草堂圖,山居之意裕足也;知者樂水,宜如王摩詰輞川圖,水中之樂饒給也。仁知所樂,豈只一夫之形狀可見之哉?”可見他所要求的仁知之樂已不是指特定的人的品質,而要直接以“山居之意”、“水中之樂”體現仁知這種德。
三、總結
綜上,儒家的比德觀不僅為郭熙山水畫論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決定了其山水畫意蘊的生成,審美形態的呈現以及布局結構的安排。受此影響,郭熙的山水畫從早期山水畫的現實風格轉向了寫意性和主觀表現性。這種創作理念的轉變,開啟了后來文人山水畫注重山水與思想統一、注重表現文人意趣的審美風尚。一直到現在,這種山水比德的思想也還在當代山水畫的創作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2]楊伯峻:《論語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張琳:《從宋代繪畫看比德說》[D].河南:鄭州大學,2003.
[4]李秋喜:《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比德”精神》[J].黑龍江:學院文萃·美術學,2011(01):109.
[5]吳石交:《<早春圖>與郭熙的儒道思想》[J].湖南:傳承,2009(6):142-143.
[6](宋)郭思:《林泉高致集》楊伯編著[M].北京,中華書局,2010.
[7]張明:《從魏晉到宋元:孔子比德審美觀在山水畫中的體現》[J].山東:國畫家,2017,(5).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