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昕鈺
摘 要:經營模式的選擇,決定了共享單車的興衰存廢。本文針對當前關于共享單車兩種經營模式的爭論,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剖析互聯網公司經營模式,結合共享單車的業態特性,深入分析其經營中的深層問題,提出又要參照互聯網公司、又不能脫離其“重資產模式”,是共享單車經營模式選擇的基本分析框架。
關鍵詞:共享單車 經營模式 分析框架 文獻梳理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2(a)-009-02
我國共享單車業態正在迎來寒冬。2017年下半年以來,共享單車行業掀起倒閉潮,高峰時期的30多個品牌如今只剩下10個左右仍舊在運營。曾經排名行業第三、號稱“最好騎的共享單車”小藍,2017年冬天就已宣告破產;行業領軍企業、最早推出“智能共享單車”的摩拜,2018年4月被美團全資收購;共享單車創始企業OFO,正在經歷“至暗時刻”,結局已沒有什么懸念。面對共享單車行業性的經營困境,不少人發出呼吁,認為共享單車要回歸商業本質,先把主營業務做好,甚至直接逼問“究竟是要賺錢還是賺用戶”?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共享單車究竟要選擇著眼當下賺錢、以租車為本業的傳統經營模式,還是選擇以獲取用戶為先導、以租車為入口的互聯網經營模式?這就需要對兩種經營模式進行比照,結合共享單車的業態特性,進而確定共享單車經營模式選擇的分析框架。本文通過文獻梳理,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
1 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公司的商業邏輯
移動互聯技術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深刻影響。互聯網公司闖出的商業模式,為移動互聯時代展現了一套全新的商業邏輯,由此而衍生的“互聯網思維”成為業界盛行的經營指南。從掌握的文獻來看,這套商業邏輯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層面。
1.1 免費服務+海量用戶:以獲取用戶為中心的創辦邏輯
互聯網時代,任何項目和業務到最后拼的都是用戶數[1]?;ヂ摼W公司往往通過抓住用戶需求中的某個“痛點”,以免費方式推出相關服務,徹底顛覆競爭對手,形成一個巨大平臺。微信的“免費對講機”功能、百度的免費搜索、360的免費殺毒,都是通過“免費”絕殺對手,迅速占領市場。敏銳捕捉大眾的某種基本需求,迅速聚集起海量用戶,是互聯網公司成長的基礎和前提。與此同時,只有用戶的數量足夠大,才能使互聯網公司軟件開發的邊際成本無限降低乃至趨近于(克里斯?安德森,2009;周鴻祎,2014)。比如,一款軟件的開發成本是100萬元,當用戶是100萬人時,每個用戶分攤的成本是1元;當用戶達到1億人時,每個用戶分攤的成本僅僅是0.01元,使得用戶免費使用成為可能。
1.2 基礎服務+增值服務: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盈利邏輯
在商業模式上,互聯網公司往往以免費服務為基礎業務,然后圍繞海量用戶的延伸需求推出升級服務或擴展服務,稱為“增值服務”;增值服務是收費的。因此,“基礎服務+增值服務”就是“免費+收費”,基礎服務的免費是為了增值服務的收費,免費只是實現了費用承擔者的轉移,此所謂“羊毛出在豬身上”[2]。這種以業務之間的交叉補貼為特征、借花獻佛式的免費和盈利邏輯,有兩種典型的具體模式:(1)“吃大戶”,即對使用普通服務的初級用戶(小戶)免費,而對選擇高級服務的大戶(高級用戶)收費。比如,電子郵箱業務中常見的普通用戶免費、VIP用戶(企業郵箱)收費。(2)第三方付費,即用戶免費使用,廣告商承擔相關費用,俗稱“羊毛出在豬身上,狗掏錢”。比如,百度公司為用戶免費提供搜索服務,商家為獲得有利的搜索排名而競價付費。
由此可見,能否實現由免費的基礎服務(也稱核心服務)向收費的增值服務的順利延伸,是互聯網公司盈利的關鍵。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司要形成一個免費與收費相互依存的業務組合,套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既要有免費的“羊頭”業務,也要有收費的“狗肉”業務;而能否實現由“羊頭”向“狗肉”業務的拓展,是一個“驚險的跳躍”。
1.3 縱向“升維”+橫向“變道”:基于用戶需求的成長邏輯
公司的運營應該放進整體的商業環境,與其他組織協同合作,構建相互依存的商業生態系統(James F. Moor,1993;許芳,2006)?;ヂ摼W公司的業務拓展更是要以平臺為基礎,構建更大的生態圈。從互聯網公司的成長史來看,其業務拓展主要有兩種路徑:“變道”和“升維”[3]。
變道:即由基礎服務向同類需求的其他業務橫向拓展。比如滴滴公司,由最初的出租車向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等領域拓展,在機動出行領域一統江湖,完美覆蓋了各類需求。
升維:即由基礎服務向更大圈層、異類需求的業務拓展。比如微信,從最初的“即時通信”功能拓展到“社區圈層”(朋友圈、公眾號),再拓展到“商圈”(微信支付、微商),如今又添加各種小程序、擴展至“社會圈”。每一次升維,都使公司躍上一個更大的平臺,加入到更高層次的商業生態系統。升維的過程,往往也是“跨界”的過程,企業可能進入與初始業務差別很大的產業領域。
無論“升維”還是“變道”,互聯網公司都要以獲取海量用戶為前提,通過提高總用戶數、用戶留存率、變現率,擴大流量入口,提高平臺的活躍度和黏性。在此基礎上,與價值鏈上下游的企業和平臺進行戰略合作,相互之間在用戶、信息、資金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動,在構建自身完整商業生態系統的同時,形成更大的生態圈。
2 共享單車的重資產模式和制度成本
2.1 “重資產模式”與難以免費的基礎服務
共享單車從問世伊始,并沒有采用滴滴那樣的“平臺模式”,而是一種“公司模式”,也就是自購車輛、提供租車服務(何兆東,2017)。OFO小黃車以及“海淀智享出行”單車,在經營初期都嘗試過納入居民閑置自行車,試圖走“平臺模式”,但由于改造舊車的成本過高,最后不了了之。由此決定了共享單車吸引用戶的方法,不是采用“免費”,而是增加單車投放數量。單車的數量越多,擺放越廣,“隨時隨地有車騎”,才能改善用戶體驗,增加用戶數量。由此導致各家公司競相增加單車的投放量,市場占有率越高,用于購置單車的成本負擔越重,這種模式也被形象地稱為“重資產模式”。相比之下,滴滴主要吸收社會車輛,公司主要提供平臺匹配服務,在拓展服務方面沒有硬件投入方面的剛性負擔。
“重資產模式”下怎么減輕“硬件”帶來的經營負擔?以互聯網模式經營的企業來說,有兩種做法:一是將硬件作為用戶接受公司后續服務的入口,將硬件零利潤(成本價)銷售,而在高端的信息服務環節盈利。例如互聯網企業做智能電視,直接將價格降到成本價銷售給用戶,而從后續的電商服務盈利。二是處于壟斷地位的內容或服務提供商,可直接將硬件免費,其所提供的硬件只能用于自己的服務。例如,交話費贈手機、裝電話贈電話機(趙大偉,2018)。歸根到底,還是要從豬身上薅羊毛。然而對共享單車來說,絕難取得壟斷地位。在短途出行市場,不僅有諸多共享單車品牌,還有政府經營的公共自行車、民眾自購的單車等選擇,不會出現壟斷性企業。重資產模式下共享單車的減負之路,只能是向增值服務領域延伸。
2.2 難以保護的產權與高昂的“制度成本”
共享單車的物理特性使其在運營中背負了額外的“制度成本”。相比汽車,共享單車易于搬動,無人值守下的運營加劇了車輛的損毀、盜竊。最早倒閉的共享單車“悟空”和“3Vbike”,就是被“偷死”的。那兩家公司中間曾經報警,派出所竟以案值太小不予立案。法律在侵權行為面前如此蒼白,以致偷車私藏變得大搖大擺。摩拜被迫退出英國曼徹斯特,也是因為遭遇了嚴重的偷盜毀壞現象。違法成本很低而維權成本很高,很可能成為在關鍵時刻壓垮共享單車的最后一根稻草,成為那塊短板。
共享經濟是一場重大的制度變革,共享經濟的本質在于降低交易成本;發展共享經濟,關鍵在于制度供給,比如培育共享文化和理念、提供相應法律保障(盧現祥,2016)。就共享單車來說,如何加強無人值守情況下的產權保護,乃至于以文明共享的文化理念減輕共享單車的亂停亂放問題,不應只是共享單車公司的期盼,也應成為社會和政府的主動自覺行為。
3 研究結論
經營模式的選擇,決定了共享單車的興衰存廢。共享單車業態的本質,是“無人值守的分時租賃”,為用戶提供自行車“租賃服務”。它天生帶有互聯網的印記:既需要通過網絡和APP進行租賃雙方的供需匹配,又需要通過智能手機掃碼開車、移動支付,因而在經營模式上天然傾向“互聯網公司”那樣的商業邏輯。然而,這種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租賃服務,以“單車”為入口,以自購車輛為支撐,硬件成本不會隨著用戶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人為損害等情況還使其在產權保護上負有額外的成本,這些大大增加了共享單車盈利的風險,使其在成長路徑上難以照搬“互聯網公司”的典型方法。又要參照互聯網公司、又不能脫離其“重資產模式”,是分析共享單車經營模式的基本框架。
參考文獻
[1] 何兆東.共享單車:市場在用戶PK中將走向寡頭還是壟斷[J].商業文化,2017(4).
[2] 趙大偉.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
[3] 楊學成.摩拜升維為哪般[J].通信世界,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