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曉蕾
摘 要:近年來山西省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金融產品不斷豐富,尤其是在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金融支付環境、信用工程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但涉農機構支農力度不強、農村金融人才缺失、原創性和特色性創新產品少、相關法律不完善等問題制約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因此,提出要全面強化金融機構支農的能力和作用、加快農村金融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涉農金融產品創新、修訂完善相關法律。
關鍵詞:農村 金融產品 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a)-034-02
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農業現代化背景下金融支持“三農”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舉措。為加快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更好地改進和完善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環境,本文首先梳理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當前金融需求特點,完善各類保障措施,因地制宜,因企因戶施策,進行各種有益探索。
1 山西省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取得的成效
隨著鄉村振興計劃的推進,山西省高度重視“三農”發展,采取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各金融機構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步伐,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1)農村金融產品不斷豐富。山西省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尤其是扶貧產品和模式,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比如推出“易地扶貧搬遷”“農業產業扶貧”信貸模式,“金融+勞動就業、金融+龍頭產業、金融+產業項目”的金融扶貧帶動模式等,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實現信貸資金到產業、到戶、到人的精準投放。
(2)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成效顯著。試點啟動以來,從產品創新、信貸投放、配套措施、調動各方積極性等方面,推進全省試點工作,各地試點成效明顯。按照市場化的原則,承包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允許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土地資源的無形價值通過評估表現出有形價值,為農村經濟發展資金不足提供了有效途徑。
(3)金融支付環境持續優化。持續挖掘“三農”結算服務需求,建立金融綜合服務站,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額取現、轉賬匯款、消費繳費等資金結算服務。推動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和“農村支付+”工作模式建設,形成了“農村支付+社保”“農村支付+電商”等工作新措施。目前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和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已成為遍布鄉村的重要支付基礎設施,截至2018年6月末,山西省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累計建設30306個,覆蓋行政村23206個,實現了“村村有終端,支付遍鄉村”的建設發展目標。
(4)信用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大力推進信用鄉鎮、信用村、新用戶建設,有效改善了農村信用供給機制,為農村地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截至2018年5月末,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信息平臺應用,平臺已收錄全省538.9萬農戶戶主信息、761.1萬農戶家庭成員信息和53萬戶貧困戶基本信息。
2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1)涉農機構支農力度有待加強。一是政策性銀行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雖然農發行重點支持農產品購,但融資成本高,造成其放貸越多虧損越大。二是涉農銀行貸款投向發生結構性轉移。如農業銀行的支農主導地位已經弱化,部分地區農業銀行的農業貸款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三是農村信用社有待進一步發展壯大。由于農村信用社發展和經營模式傳統,資本規模偏小,很多地區的農村信用社不能適應當地農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及金融產品等的支持,新增貸款總量明顯不足。
(2)農村地區的金融人才短缺。當前,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鄉鎮一級的農村金融,金融理論與銀行實務兼備的金融創新復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從業人員多精通于傳統銀行操作性業務,缺乏專業的金融知識和技能,前瞻性不足,不能很好地應對金融市場的變化,導致農村地區在個人消費等現代金融產品領域的創新明顯滯后于城市地區,一些新型金融服務方式難以推廣,不能很好地發揮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作用。
(3)金融產品形式單一。當前涉農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上,形式較單一,創新性不夠,沒有從三農發展的角度,結合所在地區的農業結構、經濟發展情況等因地制宜的設計和提供適合的金融產品,導致信貸品種不能很好的滿足當地農戶信貸資金需求,在金融創新更多的是模仿和借鑒,原創性少。
(4)相關法律不完善。以農村“兩權”抵押貸款為例,作為一項金融創新,卻與現行的《擔保法》和《物權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有所沖突,造成了金融機構基于安全性和法律風險等多方面的顧慮,參與意愿和推動的積極性低。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可用于抵押的資產難以盤活,與融資有效對接更是困難重重,直接制約了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所需物權抵押的載體和條件。
3 加快農村地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對策建議
(1)要全面強化金融機構支農的能力和作用。一是強化政策性銀行的支農作用。建立和完善貸款的風險管理機制,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增加農發行資金;二是進一步增強中國農業銀行的支農服務功能。將職能定位為服務農業的專業化商業銀行,將服務“三農”大市場作為一項業務重點,發揮網點優勢,通過創新金融工具和經營手段,下放貸款權限,使農業、農村和農民成為新的效益增長點;三是大力推進農信社的改革。加快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在通過農商行轉制等途徑,加強金融合作,發揮農村金融服務基層主陣地作用。
(2)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金融機構應重視金融創新人才的培養引進,通過內部員工培訓和“送出去培訓”,進行人才挖掘,建立一批適應市場、服務農村的優秀金融人才隊伍。加強人才引進,重點對金融創新型人才,以及掌握金融、法律、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綜合型人才的引進,建立起適應競爭和創新需要的復合型金融人才隊伍,以適應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需要。
(3)加快涉農金融產品創新。以農村現階段金融需求為基礎,設計、開發新型金融產品。一是針對農產品生產、加工,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等,開發適宜農民需求的金融產品,比如季節性貸款、專項農產品貸款,創新農村支付工具、農民養老儲蓄等金融服務,滿足農村多元化的資金需求,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二是針對農民進城打工、經商等開展農村小額信用貸款,探索完善聯保擔保貸款機制,激活農民群體經濟市場。
(4)修訂完善相關法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需要法律的支持,要適時修訂《擔保法》《物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確認農房、宅基地等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的合法性。同時,通過法律明確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村住房等參與經營、流轉、抵押等程序流程,使農村“兩權”抵質押貸款業務全面開展有法可依。另外,通過法律法規明確并適當擴大用于銀行貸款抵押物的農房、宅基地處置受讓范圍,對于已在城市、鄉鎮置業農民,允許其流轉或抵押處置各項農村產權。
參考文獻
[1] 丁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探析——基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視角[J].農村金融研究,2014(6).
[2] 韓文柱.當前金融支農面臨的難點及建議[J].吉林金融研究, 2009(10).
[3] 韓玉.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金融策略[J].現代金融,2016(5).
[4] 郝志瑞.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金融支撐體制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2016(12).
[5] 劉北樺,詹玲.農業產業扶貧應解決好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
[6] 吳比,張燦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金融的需求[J].農村金融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