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安君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服務“三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通過持續加大金融創新,不斷夯實市場基礎和客戶基礎。本文以象山縣為例,結合農村金融工作具體實踐,探討高質量推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 高質量 發展 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0(c)-024-02
1 背景意義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是農信社順應時勢響應號召敢于責任擔當的重要工程。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今后黨和國家“三農”工作的主線,是緊抓歷史機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及政府部門、監管部門、農信系統各級會議精神,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強有力的政策舉措。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是農信社更好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在促進經濟轉型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會給金融機構帶來一系列機遇和挑戰。今年4月,象山縣相繼出臺《關于實施“三搶聯動、雙向流動”工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實施意見(試行)》等,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搭好政策通道。“回歸本源,做強主業”不僅是監管部門、上級部門對我們農信機構新時期金融普惠服務工作的新要求,更是堅守業務定位、實現高質量持續發展的自我要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是農信社深化改革轉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契機。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經濟金融形勢,農信社面臨著傳統客戶市場萎縮、增量擴面難,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大、風險防范難、利潤效益下降等發展“爬坡期”和“要我合規向我要合規”的合規經營理念轉型“陣痛期”。
2 農信社支持鄉村振興面臨的制約因素
(1)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與鄉村振興資金需求旺盛之間的矛盾問題。從象山縣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主體看,目前轄內大多數鄉鎮仍只有農信社、農業銀行、郵儲銀行、村鎮銀行等少數幾家金融機構,除了農信社外,其他幾家銀行總體規模體量仍然較小,比重仍然偏低。截至2017年末,象山農信聯社各項貸款余額93.99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74.19億元,分別占全縣涉農貸款總量的46.36%。涉農金融機構在涉農金融創新方面仍然不足,普遍存在貸款額度小、期限短及融資難、融資貴等現狀,難以適應鄉村振興過程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與此同時,受央行貸款合意規模和監管部門強監管等政策控制,大大增加了投放的難度和風險,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信社貸款投放速度和規模。
(2)實體經濟結構性供求失衡與信貸資金投向失實之間的矛盾問題。應該看到,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一方面,實體經濟結構性供求失衡,供給結構嚴重滯后于需求新變化;另一方面,“脫實向虛”問題突出,實體經濟受到擠壓,且金融風險隱患在增加。信貸投放主要集中政府背景項目,制造業貸款下降勢頭持續。制造業貸款下降明顯原因主要是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企業,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該行業整體信心不足,全年月增出險金額超過500萬以上的企業中制造業企業23家,占比46%。
(3)農業風險分擔機制及政府激勵機制不完善與金融機構信貸風險防范不匹配之間的矛盾問題。鄉村振興中提出的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然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始終面臨著自然、經營和市場三重風險的壓力。財政資金支持多數采取對貸款人提供貼息的方式,缺乏對銀行涉農貸款的風險分擔和補償,未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例如象山農信聯社為加大對“三農”貸款投入,積極與包括轄內政府背景的擔保公司開展業務合作,但由于企業經營環境惡化,擔保公司賠付額、率均超出其正常的擔保能力范圍,造成擔保公司賠償能力下降,導致還有一大部分超逾期貸款未能在協議規定時限內得到及時賠付。
3 農信社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思路和對策
(1)加大鄉村振興金融供給能力。一是政策保障。2018年初,象山農信聯社以1號文件形式出臺了《象山農信聯社2018年金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在資金供給方面,努力向人行等上級部門爭取新增信貸規模。通過資產轉讓、行社銀團、票據貼現、支農再貸款等方式,盤活現有信貸存量,騰出信貸規模,放大銀行信用,引入縣外資金,持續增加對縣域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力度。二是銀政合作。無縫對接現有23項銀政合作項目,為縣內各鄉鎮(街道)啟動地方工程項目融資提供相配套的資金扶持;積極介入鄉鎮綜合環境治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城鄉綠色發展品質提升等項目;積極對接工業園區、產業區、濱海新區工業項目;積極跟進水產城項目、棚戶區改造、新農村建設等重大民生基礎工程;創新推進“政府+村”村級合作社資金集團授信,推動美麗集鎮建設;全力扶持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融合實施“四全四特”及“一帶四區”旅游發展布局。三是產品創新。在“三大創業”貸款良好合作的基礎上,試點推出“浙里貸—青創貸、巾幗卡、藍領通”等小額貸款產品,通過手機線上申貸、放貸、還貸全流程操作,真正實現“一次也不用跑”。根據當前社會發展趨勢,針對農(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水平變化特點,及時推出適合消費升級換代的金融配套產品。加大對農(居)民經濟生活的金融支持,極力滿足農(居)民在購買大宗生活用品、子女就學、扶貧貸款、養老繳費、創業就業等各方面的金融資金需求,以養老貸、生源地助學貸款、新能源光伏貸、各類創業貸款產品為依托,幫助解決農(居)民生產生活融資方面問題。
(2)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一是助力小微。深入推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制建設,在利率定價、貸款審批、考核激勵、人員配備、信貸創新、機構設立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服務機制。嚴格執行“七不準”和“四公開”規定,禁止對小微企業貸款收取承諾費、資金管理費等不合理費用。積極開展與保險公司合作,創新開展海鮮貸、汽車按揭或分期付款、創業信貸保險等業務,深化與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農業融資擔保公司的合作,確保小微企業貸款實現貸款增速、貸款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于”目標。二是助力三農。以農信社普惠金融五年提升工程為引領,加快實現對鄉鎮村網點、金融服務點覆蓋,進一步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渠道,計劃實現所有行政村金融服務全覆蓋。構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健全農村資信檔案,加強對資信收集評定與維護,計劃全縣建立資信檔案16萬戶以上,建檔率在90%以上,不斷夯實社會信用體系,實現“村民誠信指數”換取“信貸真金白銀”。依托人民銀行信息平臺搭建,通過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積極打造信用體系工程,營造“誠信象山”良好氛圍。主動介入并發揮“三位一體”作用,加強與農辦等相關涉農各局的合作,在利用好農信社現有的農民房抵押、土地使用權抵押、林權抵押、海域使用權抵押、漁船抵押等金融創新產品基礎上,創新推出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證抵押貸款。三是助力實體。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轉型升級,支持企業開展兼并重組,通過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不斷優化貸款投向,推動有競爭優勢的企業“走出去”。繼續深化與縣工商聯的合作基礎,主動對接配套金融產品服務,通過“信用社+商會”服務模式,打好親情牌,助力“象商回歸”。
(3)加大風險保障力度。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精神,加強對“三位一體”的金融合作,完善農村信用體系,2018年4月8日,象山縣供銷聯社與象山農信聯社、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象山支公司聯合發文共同開展農合聯轄屬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評定及授信保險工作,形成“政府推動、農信主辦、財險擔保”的支農惠農框架體系,主要支持模式:一是開展信用評定。為規范采信、評信、授信等活動,象山農信聯社利用省農信聯社開發的“普惠快車”按照統一的評定標準,對所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資信檔案收集,建立資信檔案,實行流程批量作業,努力實現小額貸款半小時內辦結,并鼓勵符合農合聯星級評定的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評定工作。二是開展星級評定。象山縣供銷聯社開展轄屬各農民合作社星級評定工作,按季召開工作例會,并將評定級別等資料依據及時向信用社、保險公司及各專業合作社發布,對各專業合作社星級發生變化情況,及時告知。象山農信聯社對評定為一星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社員,給予資金優先、利率優惠、授信傾斜等政策優惠。通過開展星級信用信息的征信、評價、應用等活動,形成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內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