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活體展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博物館的重要展示內容。近年來,活態展示成為博物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嘗試以廣西民族博物館“非遺天天見”項目為例,探析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展示的特點、主要困境及解決途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活態展示
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亦簡稱“非遺”)是各族人民時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其形式主要有傳統技藝、傳統口頭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和傳統體育等。由于能夠反映特定歷史時代的生產水平、社會組織架構和生活方式,非遺又成為了歷史發展的見證,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形式多樣、地方特色濃郁的非物質文化。目前,廣西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0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83項,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艱巨。博物館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見證物為主要職能,因此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也成為博物館責無旁貸的重要使命和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有物質的因素、物質的載體,但其價值并非主要通過物質形態體現出來,它屬于人類行為活動的范疇,有的需要借助于行動才能展示出來;有的需要通過某種高超、精湛的技藝才能被創造和傳承下來”。因此活態性就成為非遺展示的重要形式。
一、“非遺天天見” 活態展示項目
廣西民族博物館是一座自治區級的民族類專題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展示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主要工作任務,于2017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年均游客量逾70萬人次。作為廣西民族文化宣傳的重要窗口和平臺,廣西民族博物館一直致力于探索博物館社會教育與非遺傳承保護的有效融合。2014年4月該館推出展廳活態展演主題系列活動----“非遺天天見”。該項目以館內陳列展覽《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BEIXNUENGX(貝儂)——壯族文化展》為依托,邀請非遺傳承人或工藝師在展廳開展不定期的傳統技藝展示,在周末或節假日公開征集觀眾,參加由博物館社會教育人員與非遺傳承人共同設計的體驗課程,并在博物館內以及電臺、電視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媒體開展線上線下的宣傳推送。至今,“非遺天天見”已成功舉辦54期,展演內容囊括刺繡、織錦、蠟染、繪畫、雕刻、編織、剪紙、山歌、建筑搭建、樂器演奏和服飾制作等30余項非遺項目,直接參與體驗觀眾人數逾千人,回收有效問卷762份,觀眾滿意度高達100%,收獲了一批高粘性粉絲,為公眾打開了近距離了解、體驗、傳承非遺的大門;2017年該項目榮獲“廣西十佳社會教育項目”,博物館的聲譽及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
二、活態展示特點
“非遺天天見”無疑是博物館在非遺傳承方面的一個有效嘗試,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陳列形式由靜轉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有物質載體,但通過物質性呈現非物質文化的藝術形式并不是非遺展示的重點,其無形活態才是展示的核心內涵。傳統陳列展覽主要以展品、說明文字和標簽、圖片等形式的靜態展示為主,輔以講解員、電子導覽設備和部分影像資料,展品詮釋方式偏于扁平化。如展廳中京族獨弦琴的展示,僅憑一張琴和點播的獨弦琴曲,觀眾對于獨弦琴藝術的感官是單薄的。而通過穿著京族傳統服飾非遺傳承人的演繹,從無論左右推拉搖桿改變琴弦張力呈現的不同音高,還是正彈、反彈、刮奏、擊奏、點奏演繹出的不同音效,無論視覺還是聽覺,都能給觀眾以直接而豐富的感官享受,領略京族獨弦琴獨特的音律和海洋文化積淀。
(二)展示范圍由點及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年代和文化環境下的產物,這也就要求非遺傳承工作不能局限于對物的了解,而應該放在時代背景下詮釋。如對于壯族織錦技藝,壯錦和織錦機只是技藝的物質載體和外在表現形式。通過講解員引導、非遺傳承人展廳展示及觀眾互動體驗,可以延展觀眾在與織錦技藝相關的地理風物、棉絲制作、印染技術、審美情趣、紋飾寓意、民間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內涵,以及該項技藝在不斷傳承和發展中的最新信息。
(三)觀眾體驗由被動變互動
配合展演項目設計觀眾體驗活動,是“非遺天天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一般為“講解員展廳觀展+傳承人/講解員講授工藝+傳承人演示+觀眾體驗”。如在侗族木構件營造技術的展示中,觀眾不僅可以觀看工藝師以簡單的竹簽為標尺,用獨特的“墨師文”進行標注,將一根根木構件榫卯連接成牢固的鼓樓模型的全過程,還可以根據工藝師提供的手工包,現場榫卯搭架,工藝師全程指導。通過這種互動模式,觀眾不僅是參觀者,更是展演和傳承者,非遺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
三、存在困境
總的說來,“非遺天天見”在博物館活化傳承非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和觀眾認可,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科學研究深度不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綜合性的文化遺產。因此,非遺項目的展演策劃應首先對其進行全面深入分析。目前非遺項目推介略顯凌亂,按類別進行集中推介少,體系不明顯,且推介還集中在對技術層面的宣傳,對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不夠。
(二)傳承人互動能力不強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的重要闡釋者。雖然項目中出現了許多能說會寫樂于教的傳承人,但就項目總體而言,傳統民間工藝師對于非遺的交互能力普遍較弱,有的工藝師只會地方方言;有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表意模糊;還有的埋頭專注技藝,主動宣傳意識不強,與觀眾存在一定的距離感。
四、體驗項目設計不夠成熟
一是配套體驗教具不夠成熟。北海貝雕、桂林福利畫扇、欽州坭興陶等展演項目,由于工藝師提供了體驗素材,觀眾參與熱情和互動體驗滿意度較高,而其他非遺展演因缺乏成熟教材,觀眾在體驗之后對非遺文化內涵的觸動相對較少,情感認同不夠強烈。二是體驗項目模式相對固定,即“講解員授課+工藝師演示”;三是觀眾參與數量與博物館參觀人數對比相對有限,每場體驗項目的人數一般設置在15-25人,主要出于展示空間的限制和安全疏導人群考慮;四是配套體驗活動受眾相對單一,多為親子家庭,缺乏對一個非遺項目的分眾化體驗設計。
五、空間配套
“非遺天天見”的重要特色是展廳展演,由于場館在設計沒有專門針對展演預留空間,因此展廳常常顯得“捉襟見肘”,展示空間逼仄,在開展互動體驗活動時還需要對部分展廳進行臨時封閉。
除此之外,許多展演工藝師居住在鄉鎮村屯,博物館需支付往返交通、食宿、務工等費用,經費較為緊張,傳承人參與意愿不強。且博物館對于活動的策劃和實施缺乏成熟的評價標準,易導致活動推廣效果參差不齊。
六、未來發展途徑
1、加強非遺研究,打造非遺數據庫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綜合性的遺產,但目前的非遺研究更強調對其技術性的研究,而與之相關的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考古學、影視人類學、藝術學、口述史研究仍比較薄弱,非遺項目研究體系不完整,因此必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性研究。一是鼓勵開展非遺研究,在政策、經費、人才方面予以傾斜,培養一個素質過硬的非遺研究隊伍;二是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像、影視頻制作,打造豐富的非遺展示數據庫,從歷史性和歷時性兩方面為非遺的傳承發展留下更多的研究資料。
2、重視傳承人培養,建立品牌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有者,也是遺產發生、發展、存在、使用、解釋、保護、傳承的原生性主體,因此必須重視對傳承人的綜合性培養。一是加強傳承人的傳承推廣素質和意識,如開展定期開展語言藝術課程,開展傳承人交流、展示活動,開展優秀傳承人評選等;二是優化傳承人數據庫,在現有數據庫基礎上更新非物質文化發展動態;三是注重挖掘傳承人,鼓勵傳承人培養后繼人才;四是注重品牌建設,引導傳承人建立文化品牌意識。馬林諾夫斯基在其《文化論》中指出文化品牌“能促進新的社會結合,發展社會的品質,如友誼與愛情,遠親與族人相會,對內的團結,對外的競爭,甚至是新的社會關系的整合。”品牌對于保護傳承人知識產權、建立非遺傳承人自我認同、擴大非遺社會影響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3、擴大宣傳效應,優化展示模式
博物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展示平臺,應該在聯網+形勢下,針對非遺展演項目、傳承人和藝術作品,借助各種微博、微信公眾號、自媒體等互聯網平臺進行新媒體分發及傳播,線上建立虛擬博物館VR體驗區,打破“古”“今”和空間限制;線下優化場館展演空間布置,聯動文化、教育、商業資源,開拓學校、藝術館、商業綜合體等館外拓展體驗,吸引公眾參與非遺展演互動,提升公眾的非遺傳承意識,打造超級鏈接的非遺傳承網絡。與此同時,還應在展示中積極利用非遺展示數據庫資源,通過圖錄、繪本、影像、文化創意產品豐富公眾視覺感受;通過研制分眾化的非遺教育手工體驗包加強公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感官體驗。
4、制定評估標準,提升展示質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因此其利用和發展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和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是傳承人將文化內涵進行自我解讀與表達,并經過自身的藝術修養進行呈現的過程,博物館應維護展示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活態性、整體性原則,并制定一套執行標準。在非遺展演包括社會教育活動的策劃上,應結合非遺展示的原則開展問卷調查,根據公眾的興趣點、需求進行設計,并對展演的效果開展評價調查,對其引導效果、影響機制、觀眾體驗、情感認同等因素進行評價,為展演活動的持續性提升提供科學數據。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是長期生產生活實踐創造的“無形”文化遺產。文化需要體驗和親歷才能真正體會它厚重的價值。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展示應該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與非遺傳承人一道,最大限度地開發和挖掘非遺的內在價值,加強公眾的多感官體驗,將非遺文化轉化成公眾的獨特記憶,搭建文化認同和交流的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參考文獻
[1]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廣西新增23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http://www.gxfybhw.cn/news-5653.html,2018年6月22日
[2]謝小娟,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遺館為例,東南文化,2015年第05期
[3]祁慶富,《存續“活態傳承”是衡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合理性的基本準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
[4][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5]王晶晶,關于非遺文化藝術遺產展演策劃價值的若干思考,大眾文藝,2015,265-266
[6]孫信茹、趙亞凈:非遺傳承人的傳播實踐和文化建構——以大理石龍白族村為研究個案,當代傳播,2017年03期
[7]呂屏、王慶仁、彭家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的文化傳承研究綜述,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作者簡介:
張倫(1986-),女,漢族,廣西南寧人,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廣西民族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博物館講解及宣傳教育。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