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曄
牛牛和壯壯一起在小區的院子里玩。牛牛帶了飛機和小鴨子,牛牛媽見壯壯兩手空空,就把小鴨子遞給壯壯,牛牛一把搶過來說:“我要玩小鴨子。”媽媽說:“那讓壯壯玩一會兒飛機吧?!迸EA⒖倘酉率种械男▲喿樱痫w機跑開了。
孩子為什么不分享?吝嗇期到了
2~3歲時,就是愛搶玩具的時間段。孩子2歲之后,自我意識開始萌芽,2歲寶寶的哲學是:“我的、我的、都是我的。”他會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屬于自己,并且對“自己”的物品有明確的占有欲,不允許別人動。一直到7歲以后,這種“吝嗇”的程度才會慢慢降低,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
孩子喜歡模仿
孩子之間爭搶玩具的行為和模仿有關。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喜歡模仿他人,看見別人做什么事,他也要做什么事,別人不做的時候他也不做。所以,當只有一個玩具時,大家都想玩,于是就會發生誰拿到了都不愿意給別人的情況,這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一種典型特點。
孩子護著玩具,父母要不要管?
兩個小朋友搶玩具,不少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經常會出手干預。最常聽到的說辭是:“你就給弟弟、妹妹玩一會兒吧。”大人進行干預,好不好呢?
孩子們爭搶某件東西,只要不打起來,就讓他們自己處理好了,相信孩子一定會有自己的辦法,這對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處理糾紛的能力都極有好處。至于誰贏誰輸,玩具怎么玩,都是孩子們自己的事。
我們成人強迫孩子分享,更多的是為了面子。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分享固然重要,但堅守自己的利益也同樣重要,這也是他必學的本領,不能捍衛自己的利益,走上社會以后會處處受氣。
孩子們護玩具,有時候讓大人很下不來臺,無法控制自己不去干預。這時千萬要注意一點:決不可強迫孩子分享他非??粗氐奈锲?,如獎品、珍貴玩具、最喜歡的畫冊等,否則會傷孩子的心。
4招讓孩子學會不勉強的分享
1給孩子做好示范
好習慣的養成大多受益于父母。比如,家里做了好吃的,讓孩子給他的好朋友送去一點。教孩子跟他的朋友說:“這是我媽媽做的好吃的,你也品嘗一下吧?!睂Ψ郊彝ギ斎粫惺艿轿覀兊纳埔?,自然會有相應的回饋。平時在家吃東西時,可以讓孩子來分配。孩子就會慢慢認識到,分享給他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懂得應該禮尚往來。
2要提前和孩子溝通好
父母要預判可能出現的場景,跟孩子說明:“到時候還有其他小朋友,如果你帶著心愛的大飛機出去玩,其他小朋友也會想玩,你是否愿意給他們玩一會兒?如果不愿意,那就把大飛機放到家里你自己玩?!碧崆昂秃⒆由塘亢?,讓他有思想準備,這樣面對需要分享的情況時,孩子普遍就更容易接受一些。父母一定要認識到,這個階段的寶寶心理上就是不愿意分享的。因此,可以有適當引導,但是不要對他期望太高。
3及時表揚寶寶的分享意識
父母要善于觀察,發現孩子的分享行為及時表揚,并把小細節放大在大家的眼前,在大家面前進行表揚,讓寶寶產生喻悅的分享體驗,這樣下次他還會愿意這樣做。長期以往有助于孩子內化分享的意識,養成樂意與人分享的好習慣。
4尊重寶寶的不愿分享
有些寶寶經過父母不斷“洗腦”,意識到分享也是可以接受的,但這并不表示他就會去分享。這個階段的寶寶知和行是不統一的,認知是一碼事,他知道應該分享,但是到行為上可能真的做不到,所以也不要過分強迫。
Tip:要教孩子謙讓,而不是退讓
我們鼓勵謙讓,但反對退讓。什么是謙讓呢?孩子分享出去,他是高興的,至少沒有不高興,常見的如在家分享大蛋糕,孩子會高興地讓爺爺奶奶先嘗。如果是孩子很想要的東西,一點也不想分享給別人,迫于父母壓力產生的分享行為,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分享,而是孩子的一種退讓行為。
退讓會讓孩子產生不受重視、自我價值低等負面評價,明明自己很想要,卻不得不給別人,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父母要關注和區別這兩種狀態,不能鼓勵孩子在利益面前退讓,如果孩子是退讓狀態,父母自己就要調整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