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川


陪伴有質量高低之分,工作結束回到家中本該靜下心來體驗陪伴孩子的樂趣,可手機不離身、微信刷不停,看看身邊,有多少父母習慣了低質量陪伴在家而不自知的?對爸爸媽媽來說,陪在孩子身邊,卻不知道該怎么和孩子獨處或玩耍,這該如何是好?
三個要點,讓爸爸媽媽也愛上在家陪玩!
關于開發材料
家庭環境包括為孩子創設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游戲環境,前兩者已被當今的父母們所重視,而游戲環境則還未被人們所普遍關注。孩子回到家面對的是高檔音響、組合家具,聽到的是“這里不許動”“那里不許翻”,玩得開心時弄亂了房間、打壞了東西會招來一陣責怪。久而久之,孩子在玩時總是提心吊膽。游戲也需要環境支持,除了一定的空間外,開放性材料必不可少。材料的開放性是指提供給孩子可自由選擇的各式操作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玩的低結構的操作材料。
真正的親子游戲基本都不需要昂貴的裝備或結構化的復雜玩具,家里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都可以找出各種有趣的玩法。用心的父母,加上善于改造的雙手,一年至少省下大幾千的玩具花費,且件件獨創。比如利用家中大件物品的硬紙板箱建造城堡!相比傳統的過家家都是小道具,大的紙板箱圍出的空間,存在感會高很多。若紙箱足夠多的話,甚至可以搭建出一條曲折前行的隧道。孩子們可以在城堡眺望,在隧道里來回穿梭,一個自制家中大型道具完美亮相,不限時、不限流,全家包場VIP。
開放一切可能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游戲需要有規則,需要按步驟走,但是家中游戲卻要自由風。游戲,歸根結底,是孩子探索世界和表達自我的方式。所以,直觀簡單并且豐富變化是孩子喜愛的好游戲。簡單,能被他們掌控;變化,能表達他們內心的無限想象。
好的游戲是要孩子自己喜歡玩,不受限制。家里隨手拿個鍋碗瓢盆就能來一場家庭音樂會,天下沒有寶寶會拒絕這么自由的敲敲打打,唯一的實施條件就是家人要能忍受這種“噪音”。再或者總在幻想三五好友拖家帶口,帶上提籃公園野餐。但不可能天天風和日麗,沒關系,就讓我們隨時隨地來一次家庭室內野餐吧!這個游戲重點在于動員孩子參與準備野餐的全過程,讓孩子做一次活動策劃大師:孩子負責列出野餐需要帶的食物和物品清單,最好用圖示一一畫出,然后讓爸爸媽媽做助理,大家一起分頭找出清單上的所有東西,填滿野餐籃,不一定要真的食物哦,過家家的玩具、畫出的美味都可以。當一切準備就緒,叫上毛絨小伙伴們,提著好吃的食物,我們出發吧!模擬開車兜風或野外徒步,跋山涉水,終于選中一個完美扎營地。鋪上野餐墊,放上舒緩的音樂,讓我們盡情享受美味的“食物”吧!當然,你也完全可以在周末的早上和孩子們一起準備蒸蛋、面包、水果等真實的早餐,打造成一次“客廳野餐會”哦。
一份關于中國父母游戲觀念與游戲參與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父母的游戲觀念包括兩個主要維度:“學習游戲”(游戲旨在促進早期學業準備)和“快樂游戲”(游戲旨在追求純粹快樂),在促進早期學業準備的學習類游戲中,父母更傾向于用發起或直接參加的方式引發幼兒的游戲;然而在幼兒追求快樂的游戲中,中國父母并不直接參加,而可能用其他的方式(比如提供玩具、游戲場所等)引發幼兒的游戲。簡而言之,我國的爸爸媽媽更注重通過游戲讓孩子學到什么,而不是玩得如何。如果我們離單純的童年快樂已很遙遠,倒不如就把指揮棒教給孩子,任由他們指揮,跟隨他們一起“瞎玩”!
未來的世界,終將由著重效率及刻板重復的工業化社會,轉變為一個越來越講求個性化及創造力的新世界,順應這個趨勢的學習方式即是游戲化學習。游戲化學習(Leam through play),顧名思義就是采用游戲化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玩產生興趣,從自由接觸到再深入,游戲能使人專注。根據孩子對游戲的天生喜愛和對新鮮事物的無盡好奇,利用游戲向孩子傳遞特定的知識和信息,從而擺脫傳統的單向說教,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積極的“瞎玩”中不知不覺地學習。
正所謂教在有心,學在無意。當然,親子游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是親子交往的最好方式,其實對于孩子而言,在家里只要有父母的陪伴他們就會很快樂。讓我們以“玩伴”而非“學業教導者”的角色,在家中與孩子一起游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