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張悅



從更衣室到大森林,從游泳池到天然湖
很幸運,多年前我們一家人受瑞士旅游局的邀請,作為“家庭體驗大使”,到當地進行了十天的家庭游。那是我第一次帶孩子出國旅行,那次經歷給了我很大觸動,讓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重新的認識和思考。
在圣莫里茨,我們被安排和一個瑞士家庭共同出游,而這次出游的主要活動,竟然是下湖游泳!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我們一家之前是典型的“城里人”,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這么“野”的大自然,更別說是到天然湖泊里游泳了。圣莫里茨的海拔不低,湖水溫度就十幾攝氏度。當我還在猶豫著:這個湖有多深,水溫有多涼,會不會感冒,會不會出危險時,瑞土家庭的哥哥(10歲)和妹妹(5歲)已經直接從棧道上一躍入水,像小魚兒似的在湖里暢快地游了起來。而我們和孩子還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地,互相拉著手往水里走。當兒子看到瑞士的小哥哥在湖里盡情撲騰時,他也不害怕了,開始在這大自然孕育的廣闊天地里自由地游玩。頭頂是藍天白云,四周是茂密森林,身體浸在藍綠色的湖水里,周圍都是享受這一切的大人孩子,這種感受豈是城市里封閉的飄滿氯氣氣味的游泳池能賦予的呢?
下湖游泳其實是瑞士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即便是在瑞上的城市里,比如蘇黎世、日內瓦,經常可以看到瑞士人趁著午休工作間隙,跳到湖里游泳,游完再回到辦公室工作,他們非常享受這種城市與自然零距離的生活。瑞士人崇尚自然,喜歡探險,但是他們對于安全這件事兒很上心甚至有些苛刻。在帶孩子去自然水域游泳時,他們會謹慎考察該水域的深度、溫度、地形,確保孩子當下的狀態好,并且時刻陪護在孩子身邊。
在圣莫里茨天然湖泊游泳的那一次體驗,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快樂,讓我意識到,我們看待大自然,不應該像一幅風景畫那樣,僅僅作為旁觀者去欣賞,而應該作為參與者,主動走進“畫幅”中,變成畫中人。
在自然中不斷思考,走出中國特色之美
從瑞士回來,我開始意識到了讓孩子走進自然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去與自然互動、去爬山去徒步、去下湖游泳、去森林里探索……去鼓勵孩子做一些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當然,自然教育不僅僅是將孩子帶到自然中去,我們帶他在大自然中做什么,怎樣能輔助他做成功更重要。因此,我開始嘗試帶著更多的孩子,一起去看一看這個世界有多奇妙!其中,在我發起的“志在中國”的活動中,我帶著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發現中國之美,獲得文化自信。我認為,傳統文化不僅是古書里的四書五經,課本里的唐詩宋詞、歷史知識,更應該是一個立體的、多元的、綜合的文化生態系統,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文化應該能夠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到!
“重走徐霞客之路”
在云南最大的保護區高黎貢自然保護區,我們不僅帶著孩子們去探索當地的自然生態圈,還帶孩子們重走徐霞客之路。徐霞客一生的旅行,最后一段旅程,恰恰就結束在高黎貢地區,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文化故事。
現在很多孩子并不是特別了解徐霞客,有的孩子甚至會問,徐霞客是哪國人?這讓我非常震驚又哭笑不得。我就想,讓今天的孩子和過去的徐霞客建立連接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與其告訴孩子一段徐霞客生平簡介,或者要求他們讀《徐霞客游記》,不如先帶他們去重走徐霞客之路。在路上我會告訴他們,你們現在腳下的這條路,正是徐霞客當年走過的路,我們再結合《徐霞客游記》和古地圖,給孩子們講,徐霞客當年的行經路線是怎樣的,他在哪個村子歇過腳,在哪個村子遇到了誰,當時得到了誰的幫助。這個地方許多古地名一直保留至今,當孩子們走到一個和古文里名字一樣的地點時,他們會非常興奮,他們覺得自己和這位偉大的地質學家沒有了距離。就這樣,原來只是作為閱讀任務的書本知識活了起來,對于孩子來說,它不再只是一字一句的古文背誦,更是一場生動的古今對接的文化體驗,孩子們在體驗中加深了對這位古人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了解。而在這條路上,我們還有機會看到許多近代歷史的痕跡,因為這里有“蜀身毒道”的遺跡,在厚厚的落葉底下還能發現當年馬幫的馬蹄印兒。摸著馬蹄印兒,再來講講南方絲綢之路的故事,聯系到“一帶一路”,孩子們對古今中國特色的認識就更加深了一步。
“追尋天行長臂猿”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孩子們都會背,但又有幾個人能體會、理解其中的意境?在高黎貢自然保護區,我們帶著孩子一路追蹤,終于看到了這些大家伙。天行長臂猿是樹棲,終生不下地,能夠看見已經算是幸運,更幸運的是,只見長臂猿家族突然躍上了高高的樹頂,開始仰天長嘯,一雄一雌一唱一和的“天籟之音”,一下子讓所有的孩子都安靜了。這樣的身臨其境,讓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了李白古詩里的意境與美。我們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唐朝還有哪位詩人也寫過關于長臂猿的詩句?為什么在唐朝有那么多的詩人寫過長臂猿?為什么我們今天要走那么難的山路來追尋它?這其實可以講到很多東西,比如,唐宋時中國長臂猿的分布情況、長臂猿生活的生態圈的變化,以及長臂猿這一物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
看吧,貌似單純的一次“追尋長臂猿”活動,可以變身為生動的語文課、地理課、生物課和歷史課,孩子們從中學到和意識到的東西遠遠不只是自然生態保護的重要和迫切這么一點。
“與他們住在一起”
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是多元的,多民族的。我們夏天帶孩子們到三江并流地區考察高山植物時,會帶他們到當地藏族人家的夏季牧場的家里串門兒,讓他們親眼看看牧民的生活是怎樣的。孩子們可以坐在草場上和牧民們聊聊天,可以在草地上追逐著小馬小牛一起奔跑,可以了解牧民的生活習性。比如,我們會看到藏族人家順手就把格桑花盤起來做一個小花環,戴到孩子的頭上做裝飾。我們還會帶著孩子去看定居的藏族人家是什么樣的,他們的廚房什么樣,他們怎樣做酥油茶?他們為什么生活中離不開酥油茶?到他們的青稞田里看看,青稞和小麥究竟有什么不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讓孩子們體驗、了解多元的文化傳統,這種體驗和了解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了解每個民族的文化特性,學會如何包容、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聽,他們在歌唱!”
我們帶孩子們去中國唯一以少數民族命名的世界遺產——哈尼梯田去。哈尼梯田申遺,憑借的是它傳承了1300多年的梯田稻作系統,而稻作恰恰是中國農耕文明的代表。孩子們到了哈尼梯田,一路上看著從海拔600米到1800多米,宛如天梯一樣的梯田,他們才知道,這有多了不起!這里有各種各樣的梯田:萬畝連片梯田、楊柳梯田、棕櫚梯田……我們帶著孩子在哈尼梯田里撈魚,摸泥鰍,插秧苗……帶他們學做哈尼美食打糍粑,嘗嘗自己打出來的糍粑,親自吃吃哈尼人的長街宴。除了梯田,哈尼人還有很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多聲部古歌。在梯田里插秧時,為了讓單調的干活更加有滋味,也為了讓生產勞動更加高效,他們經常用“歌聲”來對話,傳遞需求、情感、想法,這塊田里唱起來,那塊田里接起來。
孩子們看著哈尼人插秧,聽著他們一邊干活一邊唱山歌……哈尼人沒有文字,全靠唱歌來傳承文明和生活智慧,這也讓孩子們第一次如此清晰、具體地看到了一種文化傳承的樣子,讓他們看到了如果一個民族不保留、傳承自身特有的東西,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將不復存在。
所以文化的保存、傳承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通過這件事啟發孩子,告訴他們,唯有保有自己的文化傳承和自信,才能立足于世界。
在實驗花園里尋找自我價值
因為工作關系,我經常會到國外考察很多學校,我發現他們的學生經常會把很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很多中國家庭認為“沒有用”的事情上,比如,文萊的一所學校建設了一個生態實驗花園。文萊以前是英屬殖民地,當年英國人引入了一個外來的樹種叫阿拉伯樹膠,這個樹種的侵害性很大,它開出的花朵是酸性的,會侵蝕土壤。許多種植了阿拉伯樹膠的地方,周邊土地都寸草不生。學校的實驗花園就選建在被阿拉伯樹膠侵蝕的土地上。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驗各種方法,將這片已經荒廢的土地變成一座真正的花園。每個年級都會被分到一塊試驗田,他們可以嘗試種棕櫚啊、香草啊等等各種植物,通過不斷地嘗試,一起讓這片貧瘠的土地重新活過來。
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收集制作自然綠肥、如何堆肥、追肥,如何挖池塘,如何改造生態鏈條,探索阿拉伯樹膠和新的物種共生的可能性。他們忘我地投入在實驗花園里,即使天氣很熱,一動一身汗,蚊子還很多,堆肥的氣味也不好。他們知道,每一棵自己親手栽種的小樹苗都將造福于這個環境,他們希望能為社會創造價值。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目標,才給了孩子們持續不斷的能量與動力。
無論我們將孩子帶到湖泊、雪山、田野,還是家里樓下的小花園,我們最應看重的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長目標:做一個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人。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走進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是最好的學校,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導師。在這所學校里,不是簡單地教給孩子認識多少種植物、認識多少種鳥。知識性的東西都相對容易獲取,也很容易會被遺忘,最重要的是獲得一顆仁者之心,讓孩子可以分辨接納真善美,有學習愛的機會,有愛的能力。一顆自由的心和選擇的能力,這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