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杏

戶外教育算是這幾年逐漸興起,并被父母們熟悉的新的教育方式,它顛覆了父母的傳統育兒觀,將教育的觸角延伸進了廣闊天地之中。當然,戶外教育可不是將教育的場景搬到戶外那么簡單,它涉獵了體驗式教育、場景教育、自然教育甚至拓展運動等多個領域,對于孩子的發展更是好處多多。可以說,戶外教育就像一盞電量十足的燈,它照亮了孩子的認知、情感、身體運動等各方面的發展。
現在大家認為緣起于歐洲的戶外教育,在中國,其實古已有之。“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句詩可以說是精準的戶外教育描寫,這里包含了戶外、運動、科學因素等。要想放好風箏可不容易,我們需要考慮風速、風向等問題,如果自己動手做風箏,包含的教育元素就更多了。我想借助這句詩來說明戶外教育其實古已有之,只不過當時沒有這個說法罷了。遠說孔子帶弟子們周游列國,近說各類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的自然、營地教育機構,都可以歸到戶外教育的序列里。
近幾年,戶外教育作為一個古老又嶄新的教育形式,進入了許多中國家庭的視線,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戶外教育在中國的雛形,初見于一些拓展項目。一個產業鏈也逐漸形成。拓展運動在成人群體盛行的同時,我們也有更多人知道了“童子軍”、知道了郊游并不僅僅是一種休閑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方式。
對于孩子來說,最容易接納的學習方式就是實踐。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分成了4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7歲前)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孩子需要通過直接的動作、具體的形象去學習、認識萬物。簡單說,他們需要去實踐與親身體驗獲得真知。低齡寶寶的實踐,是從感官開始的。他們要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鼻子去嗅聞、用嘴巴去品嘗、用肢體去觸摸...在思考與實踐中形成自己越來越成熟的判斷,在這個循環往復不斷升級的體驗中,吸納越來越多的知識。這個過程特別寶貴,我們往往會因為一些擔心和對孩子的“不信任”錯過最佳的戶外教育時期,從而造成孩子很多能力的缺失,而且還錯誤地認為只有知識性的學習才是唯一的教育。
課堂,在外面!
戶外是個天然的大課堂,好好利用,我們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還能讓孩子的多項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這個課堂對孩子的年齡要求并無下限,可以說兒童的戶外教育,從0歲就可以開始了。我在女兒7個月時,帶著她從北京自駕三天到達海拔3500米的青海同德,去參加那里的藏族賽馬會;1歲的她在云南獨自爬上雞足山迦葉殿160級臺階,最終看到絢麗的日出;2歲的她第一次踏上西藏,挑戰5190米海拔極限——納根拉山口,并自己徒步走上海拔近4000米的布達拉宮……當然帶小寶寶出發前,需要父母自身先掌握急救以及一些醫學護理方面的常識與技能。你或許會問:孩子還那么小,他們能學到什么呢?
比如在親子旅行,或者短途的郊游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這世界萬物有太多事物值得我們駐足而觀了。僅僅是大自然的色彩就遠不止我們平日生活中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在光與空氣中交融、變化,甚至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都是何等的美妙!這些絕彩不是死板地待在顏料盒子里,而是鮮活地出現在了我們眼前的動物、植物甚至是少數民族的服飾上,那才是最高級的審美教育:我們在自然中認識、學習了最多樣的色彩,最好看、最多可能性的色彩搭配……
比如說我們可以和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觀察不同條件下同一塊石頭的變化、不同時期動物的生命演變、不同時間光柱的位置……有過這種充分體驗的孩子,他的科學素養一定不會差,更重要的是保護了他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這可是孩子在日后的自主學習中非常重要的素養。
當孩子再長大一些,我們還可以帶孩子在戶外環境中做一些小課題,比如收集不同植物的標本、研究它們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或者調研一個地區的動物類別……這種分類記憶和統計學的初步概念,對孩子的未來是非常有幫助的。這些是孩子會在初中時候才接觸到的知識,在這里卻變成了一種非常實用、鮮活的調查工具。
在進行兒童戶外教育的過程當中,不要忘了加入社交能力的培養。經常有家長希望在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的時候能有熟悉的伙伴。而對于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來說,應該用交叉交際的方式,讓孩子經常和陌生的小朋友交往,多多接觸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種族的孩子。這也是戶外教育非常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它已經不在是家庭或學校的熟悉圈子,在外面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他們打交道既鍛煉了孩子們的人際溝通能力,同時也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更加多元,去包容更多的價值觀,這就包括了同伴的想法、觀點與信仰。
有了這些能力,當然不能缺少可以強身健體的戶外運動項目:冬天滑雪、夏天水上、春天踏青、秋天遠足……在戶外我們可以探索的世界太大,我們可以學習的東西太多。這一切,都會成為一個孩子綜合素質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著名的人文地理攝影師,親子戶外旅行、戶外養育倡導級實踐者,中國青少年國防體育教員。著有《兒童戶外養育新理念》,創辦了愛玩客Everkid青少年戶外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