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劉應凱
摘要 劉氏圈療傳承人劉應凱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挖掘整理其父名老中醫劉俊岑的中醫藥生物圈療法,并不斷實踐探索,在腫瘤調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血聚成痞謂之瘤,痞老開花謂之癌。劉應凱認為,腫瘤的病機以氣血瘀滯、體質失衡為本,多為本虛標實,治療根本大法在扶正袪邪,調理氣血,調陰升陽,平衡體質。其辨治要點為: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內病與外治相結合、扶正與袪邪相結合,局部與整體相結合、行氣與活血相結合。圈療主要通過圈藥對經絡穴位、漩渦通道和皮膚毛孔的作用進行圍病圈剿,達到驅除體內的病邪與毒素,增強后天之本和平陰秘陽的整體調治作用。另外,通過圈療的好轉反應還可進一步辨病。在圈療基礎上,進一步配合梅花香灸療法和平消康福膏貼敷療法進行綜合調治,起到疏經通絡、行氣活血、軟堅散結、止痛散寒、功效疊加之效。
關鍵詞 腫瘤;氣血瘀滯;劉氏圈療;內病外治
Abstract Liu Yingkai, the inheritor of Liu′s circle therapy, has long been committed to packing up his father – distinguished senior TCM doctor Liu Juncen′s Chinese medicine biosphere therapy, and continually explores and practices.He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umor modulation.The blood gathers into the lump, and the lump generates into cancer.According to Liu Yingkai, the pathogenesis of tumor is rooted in qi and blood stasis and imbalance of body constitution, which is mostly root deficiency and branch excess.The treatment of fundamental law is in the process of reinforcing healthy qi to dispel pathogen, regulating qi and blood, adjusting the Yin and Yang, and balancing the constitution.The key points of treatment are combin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disease diagnosis,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disease and external treatm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trengthening healthy qi and removing evil, combination with local and whole body, combination with qi movement and activating blood.Circle therapy uses circle drug in meridian acupoints, vortex channel and the role of the pores of the skin to circle and suppress disease,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s of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 and toxin,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 and the state of yin is calm and yang is sound.In addition, it can be further diagnosed by the improvement of circle therapy.In the circle of healing, based on the further cooperation with the plum flower sweet peace moxibustion therapy and Pingxiao Kangfu paste therapy for modulation, so as to achieve unblocking 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invigor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qi and blood, softening hardness and dissipating masses, relieving pain and dissipating cold.
Key Words Tumor; Qi and blood stasis; Liu′s circle therapy; Internal disease with external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R242;R730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9.039
劉氏圈療傳承人劉應凱出身中醫世家,其父是中醫藥生物圈療法的創始人名老中醫劉俊岑。自小耳濡目染,常隨父出診,得其親傳。劉俊岑臨終前手書“孝”字和“發展圈療事業”條幅贈予劉應凱。近20年來,作為劉氏圈療傳承人,劉應凱一直致力挖掘整理其父名老中醫劉俊岑的中醫藥生物圈療法,并不斷實踐探索,在腫瘤調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癥經驗?,F將劉應凱調治腫瘤的經驗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腫瘤作為一種嚴重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難治性疾病,由于其缺乏行之有效的根治手段,且因病死率高、臟腑功能衰竭明顯、后期癌痛程度加劇等諸多因素,給患者心理、生理、家庭均造成沉重的壓力和負擔,以致于人們談癌色變。
現代醫學認為腫瘤是一種慢性內傷性疾病,是由于機體基因失衡(增殖基因與凋亡基因之間的失衡)引起的整體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從中醫角度來講,基因之間、細胞之間失衡的本質是氣機升降失衡導致的病理結果。由于氣是構成人體及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物質,并維持著人體臟腑生理功能,正如《難經·八難》言:“氣者,人之根本也”。因而調理氣機升降的失衡狀態可能是恢復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癌細胞與非癌細胞之間平衡的根本方法。可以說,調理氣機升降是解決腫瘤與機體本質性失衡這一矛盾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手段[1]。
1 腫瘤病因
瘤病在中醫古籍文獻中很少單獨論述,最早見于《靈樞·刺節真邪》。瘤者,留滯不去之意。又名瘤贅,是瘀血、痰濁日久凝滯結聚于皮里膜外、皮肉之間,甚者皮肉之下的結塊,因其與癭病臨床均表現為機體組織體表的腫塊,所以古代醫籍中將兩病合稱為癭瘤[2]。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劉應凱先生認為腫瘤與古籍中所記載的“癭、瘤、疽癌、痼、瘰”等疾病名稱類似[3]。本病多與其他疾病一同有著復雜的病因,是內外多因素、多階段、長時間作用的結果,具體表現在觸冒外邪而久蘊成積、飲食所傷致津液停聚成積、內傷情志郁滯成積、多病因復合成積等方面[4]。
2 腫瘤病機
劉應凱先生根據《諸病源候論》“留結不散,謂之為瘤”和《仁齋直指附遺方論》“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的論述,認為本病總的病機是氣機失調導致血瘀,血瘀又會阻滯氣機運行,最終形成血瘀、氣滯的惡性循環;血瘀日久化熱,又致熱(癌)毒蘊結;癌毒、瘀滯貫穿于癌瘤的全病程,是癌瘤的最主要病理變化[5]。
劉應凱先生認為,腫瘤其形成病因甚多,但追溯其源,大凡腫瘤,多因氣血瘀滯、體質失衡引發。在傳承整理其父劉俊岑的圈療理論時發現,劉老對于腫瘤的病機闡述得十分精辟。
氣血瘀滯形成積聚,血聚成痞謂之瘤,痞老開花謂之癌。氣有氣之海,血有血之源,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得氣而周流循環,氣得血以榮陽化生,相助于循環,相輔而化生,灌之五臟六腑,助之經絡百骸以供養人體各部,維持機體活動的正常功能,氣血充盛,則機體強健。若外因天感或內傷七情,“氣分”阻滯,便會有非常之感,氣阻血則滯,臟腑肢骸則不能完全受其灌溉渲養,機能便會發生種種障礙,疾病叢生,猶如魚病不能游于水中而漂浮在水面。由此可得出結論,氣能養人,氣能傷人,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氣盛則健,氣貧則痞,氣郁則滯。
何謂血?血者來源于水谷之精微,通過脾、心、肺的氣化作用而化生。所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所以能周流全身,全賴氣的氣化推動作用,氣行血自暢,氣滯血亦滯,故言“氣為血帥”。而氣之所以能維持血液的正常功能,亦在于血之營養,故言“血為氣母”,血盛氣也盛,血貧氣也敗,血滯氣也阻,血枯氣也竭,氣屬陽,血屬陰,相互共榮,助離同亡,相隨于循環,相助以化生,共同擔負滋養機體的任務。
表皮感覺疼痛的腫瘤,最根本的是氣不通暢,氣滯血也滯,久而久之,積聚于肌肉之間,硬化成痞。久之氣血虧損,濁氣轉而盛,血敗而腐,凝于腹則氣上逆,陰虛口干舌燥??萁Y于上為上段癌,結在中為中段癌,結于下為胃癌。結于乳部,兩側有硬塊者,經潮前后劇脹劇痛,經潮過后則痛減,氣血行之有滯,此謂乳腺增生;結于單乳者,初患如黃豆大,不痛不癢,七八年如卵石,謂之癌,破則難治,凡結于乳部之痞塊,隨氣而消隨氣而脹。頜下結聚如黃豆大痞塊者,引起腰痛腿軟,視力減退,四肢無力,全身皮膚如遇物觸,呈紫塊者,此乃敗血癥之預兆也。
總之,痞塊凝于全身任何部位,久則必爛,是謂“痞老開花”;發生在人體任何組織,均會使該組織的功能改變和受到破壞,或干枯內腐,癌瘤可浸潤、擴散、轉移,不斷損氣傷血,致使正氣更虛,以致堵塞破壞周圍其他組織的正常功能,此即“新生物”也。若再遇天感,空氣污染,或內傷七情,或飲食某種霉爛食物及誤服藥物,均會導致病變更速。當量變到一定程度則發生質變,久則而腐,惡化為癌,腫瘤病因可知矣。但觀其種類繁多,部位各異,且治病之道,皆在知其病因,據病論治,又在辨證。統觀腫瘤和癌的發展過程,大凡腫瘤按其生長和發展都有其“良性”和“惡性”2個階段,良性腫瘤發展慢,病程長,惡性腫瘤發展較為迅速,病程較短。如果腫瘤長期無明顯發展而在短期內突然發展增快,應考慮為良性腫瘤發生了惡變,即良性是惡性的量變前期,惡性是良性的質變后期。
3 辨治要點
3.1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從腫瘤的中醫辨病而言,古來即已有之,如乳巖、腸覃、石瘕、瘕積、石癭等都是針對不同病位及病理性質所提出的病名,是與西醫病名對應結合的基礎,應予以挖掘整理,以供臨床雙重診斷及科學研究之用;辨證則是中醫的理論特色、臨床優勢,個體化治療的基礎,緩解患者主要痛苦的手段,應用現代辨病診斷知識,可以測知病情的演變發展轉歸,但不能指導中醫的辨證論治,為此必須辨病辨證雙軌并行,特別是對辨病診斷疑似難定,原發病灶遍查難明,不能貿然采用化療放療者,更需有賴于辨證治療。由此可知,辨病與辨證理當互補,主次則當因病、因證、因人而異[6]??偠灾ㄟ^采用中藥來治療腫瘤,充滿了正反陰陽的辨證法[7]。
利用劉氏圈療體系外治法辨證時,須判三焦,即以上、中、下三焦作為分治提綱,頭至胸為上焦;胸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三者皆以氣為貫,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腎、大小腸、膀胱居之。
醫上焦之病,大凡將藥研細末,取嚏法、涂頂、復額、罨眉心、點眼、塞耳、擦頂、擦肩、扎指、握掌、敷手腕、涂手臂等法,余辨證運用藥物圈療法,分內外圈藥,涂于患者頭頂、耳部、鼻部、肩部、胸部、背部等要穴。在所取腧穴中,以膻中、背部為上焦要穴。這里須指出,余尤重用背部穴道,因為臟腑12俞均分布于背部,其穴也是病邪易侵入之地,故臟腑病得治。醫中焦之病,古方治風寒用蔥、姜、豉、鹽,炒熱布包掩臍上;治霍亂用炒鹽布包置臍,填臍法及布包輪熨等法。余辨證運用藥物圈療法,在患者腹部涂成內外大圈,在背部亦畫成內外大圈,兼治脾俞、胃俞或貼膏。醫下焦之病,有坐法、摩腰法、暖腰法、兜肚法等,余辨證運用藥物圈療法,在患者小腹、大腿內外兩側、膝關節、后承山、內外踝、足心等處畫圈。三焦分治時,還須注意結合臟腑病機病因,具體辨證施圈。
3.2 內病與外治相結合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體表與體內,經絡與俞穴,官竅與臟腑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作為獨特的“內病外治”法——圈療法正是根據人體這一辨證關系而進行論治的。中醫藥圈療法,又稱“生物藥圈療法”,是指在人體特定體表穴位上涂以中藥液,通過皮膚滲透吸收而達到驅除疾病的一種治病方法。其理論依據在于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按照“內病外治”的基本原則,依據劉氏豐富的家傳經驗,結合古今醫家的有關論述,在辨證施治理論指導下,將各種不同配方(家傳秘方)的中藥汁涂于患者體表的不同病理反應區,通過平面圈、立體圈、螺旋圈、圈接圈、圈套圈、圈對圈、圈應圈、藥入圈的不同形式,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滲透吸收,進入體內,從而發揮其獨特的中藥治療作用。在藥方藥汁調配好之后,醫生涂藥的手法和技巧就顯得至為重要,絕不是毫無章法的亂搽一通。對此,劉氏俊岑先生根據天人相應的原理,悉心總結出了“五圈涂藥法”:一圍、二聚、三截、四剿、五滅,層層包圍,一舉而殲,求得速愈。此種療法是在中醫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精選數十味地道中草藥,經過如法炮制加工,并用米醋凋合成中藥藥汁。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分別用毛刷將藥汁涂于不同的體表反應區,其形狀如圈,故稱為中醫藥圈療法,內外兩圈間隔約1 cm寬,內圈攻伐、外圈包剿,通過每天涂藥5遍,10 d為1個療程的圈療,將藥物的有效成分滲透于體內,由經絡傳入而發揮其扶正祛邪的治療作用。綜合中醫圈療這一治療方法的總體功能,當為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祛寒止痛、化瘀軟堅。臨床主要適用于癌瘤類疾病。例如,腦瘤、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淋巴癌等,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癌性疼痛;同時還對其他有關疑難雜病也具良好的治療效果。中藥香薰療法簡稱“香療”,它是對中醫藥圈療法的進一步發展.是在平面圈療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立體藥圈療法.除具有后者的治療作用外。尚具有火性溫督通經、壯陽散寒之功[8]。
3.3 扶正與袪邪相結合 《素問遺篇·刺法論》中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示身體的健康與否與體內正邪是否平衡有關,正邪力量均衡時,身體健康;邪氣侵入時,正氣受損,正邪失衡則身體抱恙?!夺t宗必讀》曰:“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其實已明確指出積聚的產生就是正不壓邪所致。而中醫認為腫瘤患者本標虛實,《靈樞》云:“壯人無積,虛則有之”。腫瘤病的本質在于“正虛”,其形成和發展是因機體正氣不足,邪氣聚集而成,致氣滯、血瘀、痰凝、濕聚、熱毒多種病理產物互相搏結,蘊結體內,日久積漸而成有形之腫塊,屬正虛邪實之證[9]。扶正與祛邪在治療腫瘤時的主次問題劉教授始終主張扶正是根本。扶正可為祛邪創造條件,祛邪是目的[10]。因此,在腫瘤的調治中,扶正是必然的。與此同時,不論是良性的瘤還是惡性的癌,不論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引發腫瘤產生的“病邪”依然存在。所以,調治中袪邪也成為必然。作為一對相互制約的矛盾體,臨床中扶正與攻邪是治療腫瘤的基本方法[11]。正與邪只有保持動態平衡,才能保持體質的平衡,因此,扶正與袪邪必須貫穿在腫瘤調治的始終。
3.4 局部與整體相結合 將人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將局部與整體分割。在具體的調治中,利用生物圈療法的一拔、二截和三剿的特殊功效,可使氣阻血凝病灶拔之則病出,猶如將病毒從井底提出井口而殲之;凡病所經由之處,截之則病邪自斷,猶如兵家伐交,斷去敵方與周圍的聯系,聚邪攻之;凡病灶突兀部位圍而剿之,使病邪逃不圈藥的“魔掌”。拔、截、剿三者齊下,利用圈藥特有的藥性滲入體內,扶正袪邪,協調陰陽,升清降濁,調和五臟之氣,修復臟腑機能,具有清熱涼血、柔肝散瘀、益氣健脾、益氣養陰、溫陽通絡、利濕清熱、補正攻毒、活血化瘀、通絡行痹、養血平肝、袪寒除濕、豁痰透竅等功能,最終使局部的癥狀在整體的調治過程中得以消除。
3.5 行氣與活血相結合 人體以氣、血、筋三者調和為順。氣推動血液循經脈周流全身為健康之軀,一旦氣滯血瘀,疾病作矣!腫瘤的調治重點應放在行氣與活血上。由劉氏圈療+梅花香灸+膏藥貼敷組成的劉氏圈療體系三步治療法,首先,充分利用圈藥對經絡穴位、漩渦通道和皮膚毛孔的作用,吸引臟腑經脈之毒出于肌表,使毒去血清,經脈通暢,腎經原氣通行臟腑經脈,恢復腎陽推動臟腑運行的機能,使氣血生化有主,陰陽平衡,則諸癥自消;其二,在圈療的基礎上,針對身體反應和痛點,進行梅花香灸,軟堅的同時疏經通絡,行氣活血;最后,再用膏藥的散結和收斂功效,強化療效,進一步活血化瘀,散瘀止痛,促進氣血運行。三者的綜合調治,有功效疊加之效,且一步緊扣一步,環環相扣,徹底解除體內的瘀、滯、堵,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濡養臟腑與經絡。
4 用藥精華
圈療藥物中,包括紅芽大戟和香附子等成分,有利水消腫止痛和軟堅散結之效,能夠調理治療腫瘤、哮喘和前列腺等病癥。圈療法具有清熱涼血、柔肝散瘀、益氣健脾、養陰補陽、活血化瘀、補正散毒、通絡運脾、瀉肺消痰、養血平肝、袪寒除濕、豁痰透竅等功能。具體來講,圈療藥物的作用分為3大類。
部分藥力將內臟器官內潛伏的癌細胞和其他病毒通過毛孔拔出皮膚之外。因此,圈療到一定時間,會出現部分皮膚粗糙、糜爛,患者還有如感冒、疲乏無力、沒精打彩等癥狀,這正是藥物發揮效力的結果,繼續圈療數日,一切將恢復正常。
部分藥力將內臟器官內潛伏的癌細胞和其他病毒經大小便排出體外。圈療1~2 d后可能出現玉莖、睪袋、陰門腫爛,更有甚者會出現血膿外滲、劇烈疼痛等癥狀,此乃藥力將病毒由里向外推的正?,F象。
部分藥力進入內臟調和五臟之氣。袪邪扶正,使病體逐步恢復健康。
5 病案舉隅
某,女,50歲,韓國人。2016年8月30日就診。主訴:乳腺癌術后右側上肢無力,右側乳房脹痛伴腋下牽拉痛。病史:患者2016年7月發現右側乳房有莫名腫塊,伴有輕度疼痛不適,遂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經檢查確診為:乳腺癌。2016年8月,在韓國某院施以乳腺癌剝離手術及腋淋巴剝離手術,術后病理活檢的結果為三陰癌,無淋巴轉移。右側乳腺癌。術后出院時其主治大夫告知患者:三陰乳腺癌雖被除,目前暫無淋巴及其他部位轉移,但由于此類癌瘤的惡性程度極高,是癌癥中最易急速轉移的一種類型,必須放化療及時控制。盡管對于放化療的不良反應有所抗拒,但為了讓癌細胞得到及時控制,患者在得知有劉氏圈療這么一種調治癌癥的傳統中醫藥的方法后,便于不術后不久專程乘機從韓國到中國陜西劉氏圈療推廣中心尋求一種綠色安全的中醫藥調治方法。術后一直感右側上肢無力,右側乳房脹痛伴腋下牽拉痛。就診時患者精神焦慮,納寐正常,二便調。行專科揉術體查:雙側乳頭乳暈正常,呈健康的粉紅色。右側乳房下1/3處有明顯的手術瘢痕,周邊呈瘀紫狀。觸摸時右乳及右側腋下有結節,伴觸痛。進行劉氏圈療體系三步法治療,不斷觀察個體反應,并根據個人的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由于腫瘤為本虛標實之癥,該患者雖行手術治療但余毒仍在,因此,治療必須從扶正和袪邪兩方面入手。在制訂治療方案時,初期的調治以扶正為主,調治方案為劉氏圈療三步調理法:劉氏圈療揉術+劉氏圈療梅花香灸+劉氏圈療平消康福膏貼敷,連做6次,起到固本培元之效。第2次調治方案為扶正與袪邪相結合,調治方案為劉氏圈療三步治療法:劉氏圈療療法+劉氏圈療梅花香灸+劉氏圈療平消康福膏貼敷,連做6次后,患者精神好,納寐好,右側乳房結節變軟變小,右臂可抬起適度活動。因患者狀態持續好轉,故從第3次調治開始進行正規的劉氏圈療療法+劉氏圈療梅花香灸+劉氏圈療平消康福膏貼敷的劉氏圈療三步治療法,連續4個療程共38 d后,患者末梢循環改善,手腳轉暖,右側乳房結節持續變軟變小,右臂活動范圍增大,腋下牽拉痛消失。因到年底,患者思鄉情切,已不能安心配合治療,遂在溝通后安排其回家探親小聚。2016年12月5日返回西安繼續接受調治,開始轉為作用溫和的劉氏圈療三步調理法,即劉氏圈療揉術+劉氏圈療梅花香灸+劉氏圈療平消康福膏貼敷,持續軟堅散結,行氣活血,調陰升陽,平衡體質。共連續調治18次后,身體反應平和,精神好,情緒平穩,心情愉快。乳房內腫塊消失,手感柔軟。右側胳膊活動恢復正常。2017年2月患者回國后在當地腫瘤醫院體檢,各項指標全部正常。目前患者已重返工作崗位,家庭生活幸福,無不適感。
按語:《素問·調經論》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不僅指明了氣血之于人體的重要性,還提出氣是病之根,血是病之本;氣血不調既是疾病的起因,又是惡化的根本。清·王清任謂:“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氣通血活,何患不除”。提示氣通血和可以袪除各種致病因子。元·滑壽《難經本義》中云:“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可見氣血是同源的。氣可行血,血能載氣。氣不足,則生血、攝血功能失常,以致血虛、失血。若失血太多,氣也將隨之脫逸。因此氣血兩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維系,互相依存,不可須臾分離。正是充分認識到了氣血理論的重要性,劉應凱先生在腫瘤的臨床調治中才將行氣活血作為調治的關鍵。在具體的調治中,不再是單一地應用一種方法進行治療,而是創新性地將劉氏家傳絕學的劉氏圈療法與梅花香灸、平消康福膏貼敷等2種獨家的外治方法配伍組合,形成了綜合調治腫瘤的中醫外治方法——劉氏圈療體系三步治療法,不僅可以利用圈藥對經絡穴位、漩渦通道和皮膚毛孔的作用,袪除體內的病邪與毒素,還具有增強后天之本,平陰秘陽的整體調治作用。另外,通過圈療的好轉反應還可進一步辨病,為梅花香灸提供準確的調治依據。此外,梅花香灸獨有的藥氣和熱敏反應在激發經絡的同時,熱量循經走行,疏經通絡,軟堅散結,調和氣血,溫熱散寒,調陰升陽,濡養經脈。臨床研究中,灸法多作為綜合治療的一種輔助療法進行使用,究竟是灸法本身可對腫瘤及其并發癥產生治療作用還是患者接受灸法后可提高綜合治療的療效,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另外研究已經明確了灸法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但其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而香灸時熱量的滲入還可以破壞癌細胞的生長環境從而讓癌細胞處于休眠狀態,對于正常細胞則沒有影響。
通過一圈二灸的綜合調治后,行氣活血的同時,體質亦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為了控制病情的發展,鞏固療效,則需要做好最后一道工序:劉氏平消康福膏貼敷。膏藥貼敷通過局部滲透和經絡敷部作用,散結止痛,直達病所,疏通經絡[12]。其良好的透皮吸收效果可便藥氣直達病灶,使血藥濃度可在短時間內迅速達到峰值,起效快,療效好,持續時間長,可進一步起到活血化瘀、散結解痛和鞏固療效的作用。
一圈二灸三貼,奇妙的配伍組合、獨到的調治效果、特色的技術操作,另僻蹊徑的調理治療思路,展示了該療法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劉氏圈療體系外治療法重大創新[13]。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功效疊加,使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內病與外治相結合、扶正與袪邪相結合,局部與整體調治相結合、行氣與活血相結合,最終使癌瘤無處遁形,視個人情況達到癥除病愈或癥緩痛解、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的臨癥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瑞,花寶金,侯煒.從氣機升降學說論腫瘤治則[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7(12):802-804.
[2]朱飛騰,柳越冬.明清及之前中醫瘤病的探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1(6):496-498.
[3]張一鳴,張青,楊國旺,等.宋代部分醫籍對腫瘤的記述與認識[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5,37(4):365.
[4]陸青媛.中醫辨證施治治療癌性發熱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154-155.
[5]李小江,孟醒,孔凡銘,等.解毒祛瘀法防治惡性腫瘤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16,38(11):1729-1732.
[6]周仲瑛,程海波,周學平,等.中醫藥辨治腫瘤若干理念問題的探討[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2):101-104.
[7]趙彩霞.中醫中藥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6,23(3):41-43.
[8]周競崢,劉勇,付玲.羅玲從陰虛血瘀辨治晚期惡性腫瘤經驗舉隅[J].山西中醫,2016,32(4):4-6.
[9]畢蕾,陳衛平.扶正培本法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初探[J].江蘇中醫藥,2016,48(9):68-69.
[10]顧軍花,劉嘉湘.劉嘉湘教授“扶正治癌”理論核心及運用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37(4):495-499.
[11]劉浩,林洪生.中醫腫瘤平衡治療[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7):1006-1007.
[12]樓亭.中藥外敷治療癌性腹痛7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7,52(2):117.
[13]劉應凱.中醫藥外治探秘[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45.
(2017-08-14收稿 責任編輯:楊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