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悠
關于“蘇派”體育教學,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體育教研員孟文硯。她認為,“蘇派”體育教學即江蘇體育教學流派,是基于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在中國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江蘇地域特色文化的體育教學派別。江蘇省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重大課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校園足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結題報告中提出了該流派的5個特征,即,科學性與教育性的辯證統一;有效性與趣味性的有機融合;“以學定教”的單元構建與互動式課堂教學的一脈相承;技能教學與體能鍛煉的均衡發展;課內與課外的無縫對接。
一、科學性與教育性的辯證統一
(一)“蘇派”體育教學的科學性依據
“蘇派”體育教學的科學性主要依據課程標準,這里包含的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及《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標準》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方面分4個水平階段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提出了明確且具體的內容及具體的課程實施建議;《課程標準(2017年版)》則是從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以及學業質量等不同維度分別提出了具體要求,也有著具體的教學實施建議。
課程標準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也較好地為教師解決了“上什么課”“怎么上課”以及“上得怎樣”的問題,集指導、規范與評價功能為一體。所以,通過課程標準的實施賦予了“蘇派”體育教學科學性,也為“蘇派”體育教學提供了有效的現實依據。
(二)“蘇派”體育教學的教育性體現
“蘇派”體育教學的教育性體現在2個方面。
1.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概念源于《課程標準(2017年版)》,它主要包含3個部分,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其中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是人類身體活動的基礎;健康行為是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是提高健康意識、改善健康狀況并逐漸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關鍵;體育品德則包括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核心素養的提出將體育教學從傳統偏向技能訓練與體能升級轉化成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無疑讓體育教學更加符合現代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和時代趨勢。
2.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于發展時期的青少年來說,身體活動不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鍛煉心智。所以,體育教育作為教育的手段,有著實現“立德樹人”的潛力和可能性。
二、有效性與趣味性的有機融合
(一)“蘇派”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蘇派”體育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點來源于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運動能力”。體育教學的有效與否在于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能否得到有效地量化。如,對于體能發展,則主要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通過具體的體能數據確定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情況;對于技戰術能力,本次課題主要是基于校園足球教學,2016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足球等級標準》),為學生在足球學習上提供了有效的量化工具,可以較好地判斷學生對足球運動技能的學習處于何種水平,并為教師接下來的教學提供參考依據;對于心理能力,除了參考《課程標準(2017年版)》里的“學業質量水平”表之外,也可以通過有關學生認知的心理學問卷或量表進行量化,從而評定學生對于體育教學消化吸收的情況。“數據”是反映結果的最直接途徑,而“蘇派”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正是基于不同的數據最終確定其教學效果,使得教學更加有說服力。
(二)“蘇派”體育教學的趣味性
“蘇派”體育教學的趣味性重點在于培養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個體認知需要的一種情緒表現形式,同時反映了個體對于客觀事物的一種選擇性態度。在體育心理學中,興趣是激發學生運動欲望的內部因素之一,在體育教學中,將提高學生興趣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內容中,正是“蘇派”體育教學的一大特色。其大致包含以下3點:塑造教師趣味性體育教學風格;開發趣味性體育教學內容;培養趣味性體育教學環境。
三、以學定教的單元構建與互動式課堂教學的一脈相承
注重學生的學習規律、節奏和接受能力,根據技能之間的關聯設置教學內容,方能體現“以學定教”的核心思想,再通過“結構化”實施互動課堂,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技能的用處,提升學練動力。
在《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有關改革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式中明確提出了“結構化”概念,要求引導學生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解決體育與健康在實踐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將單純追求知識和技能獲得的過程轉變為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優良品格。而“結構化”,正是上述三點的集中體現。
何謂“結構化”,書面定義為體育與健康知識與技能具有的層次性和關聯性特征。知識和技能的層次性是指它們相互之間具有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遞進關系,關聯性是指知識與知識之間、技能與技能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解決運動和生活情境中的問題。[1]簡而言之,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摒棄單一技能或內容的教學,注重技能之間的關聯性,如,籃球不僅要學會雙手胸前傳球,更要讓學生懂得跑動間傳球、地面反彈傳球、單手傳球等,并且強化課堂上的互動要素,利用比賽或者戰術情境設置讓學生能夠將所學技能運用到實戰中,真正讓學生懂得運動,而不僅是懂得某項運動中的某個技能。
四、技能教學與體能鍛煉的均衡發展
(一)技能教學
以校園足球教學為例,教育部印發的《足球等級標準》作為校園足球教育工作的基礎性指導文件和教育質量基本標準,是用來評價學生足球運動技能和評估校園足球發展的重要依據,是引導學生提升足球運動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主要適用于中小學校的學生。“蘇派”體育教學在校園足球領域將依據《足球等級標準》設置技能教學內容,結合“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要求予以實施,既保證了課程內容的準確性和正確性,又能夠準確評價實際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體能鍛煉
關于學生體能的培養,在2018年初,華東師范大學季瀏教授提出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該模式依據多年的研究基礎,向社會公開后便得到了學術界和教育界的關注。該模式提出了3個關鍵要點,即運動負荷、體能練習和運動技能。三者相輔相成,對于“蘇派”體育教學有著較好的啟發作用。基于此,“蘇派”體育教學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活動,促進學生體能的發展。
五、課內與課外的無縫對接
“蘇派”體育教學提出的課內與課外無縫對接,主要是指課內的體育教學與課外的競賽活動有機結合。目標是改善傳統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蘇派”體育教學課內參考“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有關運動負荷和體能練習的要求進行有效實施,在課外則通過鼓勵以及協助學校開展各類運動競賽的形式,一方面貫徹“結構化”,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到比賽場上;另一方面運用競賽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最終更好地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
培養優秀體育教師、打造優秀體育課堂一直是“蘇派”體育教學的首要目標,在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環境下,“蘇派”體育教學以一批優秀的體育教師、體育教研員為核心,創新思路、協同發展、積極進取,在不斷學習最新的學科理論與知識的前提下,努力開拓出中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新道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得到真實、有效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課題名稱: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重大項目“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校園足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5JSSJYS-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