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 楊連生
摘 要:高校智庫的本質是知識服務組織,它以知識資源為重要生產要素,以服務社會為首要目標。高校智庫聯盟是組織間實現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一帶一路”的倡議為聯盟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導;一方面其強大政策咨詢、社會服務功能為沿線國家實現深化合作、互利共贏做出巨大貢獻。“一帶一路”高校智庫聯盟由主體成員、優勢資源以及合作場域構成,其發展路徑過程經歷了探索-生成-演化3個階段,這是聯盟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做出的不斷自由更新、超越的結果。
關鍵詞:智庫;高校智庫;智庫聯盟;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 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312(2018)06-0761-05
高校智庫作為一種隸屬于高校內部的學術科研組織,其目的是致力于將基礎科研成果轉化為可以為政策研究、戰略研究提供見解和動議,從而建構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有效溝通橋梁[1-2]。我國的高校智庫一方面承擔著戰略研究、政策諫言、輿論監督引導以及公共外交等一般智庫的功能;一方面作為高校職能的有效拓展途徑,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服務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載體[3-6]。提升高校智庫的核心競爭力的方式除了單方面自身提高之外,有時還需要依靠其他外部進行自我提升[7-8]。作為重要的外部橫向治理方式,聯盟在創新和成長速度2個方面對組織績效都產生了影響。所以高校智庫創新,可以從外部視角出發,通過與其他智庫組織結成聯盟的形式整合。吸收外部資源、共同占據市場、形成“利益”最大化。“一帶一路”所經國家眾多,空間 度廣,國情各異也為高校智庫聯盟提供了豐富的優勢資源?!耙粠б宦贰卑l展戰略借助歷史遺產,開創建立全面發展、相互溝通、互惠互利的國家合作平臺,目前已經取得了270多項具體合作成果。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一帶一路高校智庫戰略、愿景、規劃的優化對接。“一帶一路”的共建理念的提出,為高校智庫聯盟展示了互動合作、建構了協同創新的頂層框架。為高校智庫聯盟的生成制造了“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場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提出要加強人文交流和民間紐帶,深化智庫等領域務實合作,建立智力絲綢之路。截止至2016年底,已經有100多個國家表達了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和參與意愿,中國也已經與3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46份合作協議,涵蓋包括教育、科技、經貿等多方面的合作領域[9]。這些都為高校智庫聯盟的生成-發展-優化提供了發展的動力源泉。與此同時,智庫能夠為重大的國際國內問題提供具有政策導向的研究與分析咨詢,智庫聯盟在發揮政策溝通作用有重大的作用和影響力,這就使得智庫聯盟能夠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深化合作、互利共贏做出巨大的貢獻,增強沿線國家的交往歸屬感、戰略認同感。
如何抓住“一帶一路”重大戰略的歷史性機遇,中國如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智庫交流合作,建立“一帶一路“智庫合作機制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通過知識服務視角分析“一帶一路”高校智庫聯盟的演化機制;建構高校智庫聯盟的成長路徑,以高校智庫聯盟助力互聯互通,為展示一帶一路的多樣智庫資源,共建一帶一路豐富多樣的智庫成果作出更大的貢獻。
1 一帶一路高校智庫聯盟:基于知識服務視角的創新選擇
高校智庫的發展處于開放的環境中,其創新的來源一方面來自于內部戰略、技術、資源、結構等方面的升級與優化,一方面來自于外部橫向的聯合治理。聯盟是基于組織集群視角考量的一種重要的外部創新形式。作為協調利益沖突與規范形式聯盟是組織形態在特定時空下的表現,其內部成員具有相同的專長要素[10-11]。高校智庫聯盟可以視作是擁有的一系列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長期隸屬于某一個高校智庫內,而聯盟就是將這些資源尤其是知識資源進行優勢整合實現其價值最大化的形式,也是戰略目標需求與市場份額占有量雙重驅動的結果。高校智庫聯盟強調知識與服務的雙重屬性。一方面,智庫成果依賴于對知識資源的應用。
知識資源作為進行智庫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知識在整個智庫生產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核心的生產要素;另一方面,知識和利用知識的能力是高校智庫核心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高校智庫的創新就是要促進客戶的知識交流、獲取與利用,高校智庫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
與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為各級黨政部門提供決策服務,其成果只有在社會的應用評價中被社會認可才能得以生存。知識服務依賴于某一學科領域或技術范疇的專業知識,其本質含義是以知識為核心生產要素,通過對知識的處理操作以形成滿足不同需求的活動[12]。知識服務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創新來源,它可以是創新的資源、創新的手段以及創新活動的載體,其影響是多方面的,知識服務對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活動存在著顯著的影響;它可以充當不同市場間的知識傳遞者、促進創業與企業發展以及作為企業創新的外部載體與資源[13-15]。高校智庫作為知識密集型組織,承擔著知識的聚集、擴散、交流與創新的職責,并最終將形成的智庫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與知識服務的本質一樣,在于將數據加工提取為知識,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問題。不僅如此,知識服務與高校智庫研究活動在資源依賴、工作流程以及產品屬性上存在很高的相似性,二者皆以知識資源為重要生產要素,二者的重要環節和主要任務都是對知識的利用和創造。這使得從知識服務的視角入手,研究高校智庫發展的新途徑、探討高校智庫創新的動力源成為可能。聯盟是有效處理組織間處于相互依賴關系的方式。2015年10月28日絲路國際智庫網絡(Silk Road Think Tank Network)成立,標志著“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啟動,旨在為推動共商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智力支持。2017年國際智庫網絡50多家國際成員和伙伴與中方共同發布《絲路國際智庫網絡北京共同行動宣言》,指出智庫聯盟為加強政策溝通、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發展戰略對接以及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谥R服務的視角考量,高校智庫聯盟就是2個或多個智庫組織為了達到一定的戰略目標而進行的互動合作,在達成某種協定或簽訂某種協議作為法律保障的基礎上,在跨組織邊界的場域中分享技術、共享資源、占有
市場,其目的是促進知識的生產、擴散以及應用,提供創新性、個性化的智庫成果的制度安排。從資源角度考量,高校智庫聯盟強調各個主體的優勢資源互補、協同發展,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從技術角度考量,高校智庫聯盟強調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工具的運用;從組織特性角度考量,高校智庫聯盟強調一種相對扁平化、松散、平等的組織形態。研究從知識服務的視角出發,認為知識服務與高校智庫研究具有目標一致性,知識服務是高校智庫聯盟生成-發展的創新動力源,以知識服務分析一帶一路高校智庫聯盟的生成-演化機制就是強調高校智庫的知識屬性與服務屬性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高校智庫-社會間的良性互動循環,最終在政策決策、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導向作用。
2 一帶一路高校智庫聯盟的資源、場域與制度的協同優化
聯盟在各種類型的組織間都存在,尤其在以知識為基礎的行業里和尋求全球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間[16-17]。作為組織間實現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聯盟的形式早就已經出現并被廣泛地應用著。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高校智庫的運營承擔的風險壓力愈發增加,即使以資本雄厚的名牌大學為依托,智庫組織也很難單獨承擔研發、生產銷售等生產環節所帶來的高昂成本和巨大風險。通過合作可以將聯盟內部組織成員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憑借綜合優勢共同完成任務,最終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從知識服務的視角,對高校智庫的稀缺資源進行分析得出,對高校智庫自身而言需要其具備專業領域知識、強大的技術支撐并要熟悉市場環境,聯盟的存在意義是因為它能夠創造一種將所需的知識、技術以及市場資源進行整合優化甚至是創造的條件,以確保提供智庫成果的精準性和適切性,聯盟的構成要素包括:成員主體、優勢資源以及合作場域,如圖1所示。
1)成員主體。聯盟是地位和形式相互獨立的組織間的合作與競爭的關系[18]。高校智庫聯盟的成員主體是能夠相互共享資源,促進創新的不同智庫組織。一方面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內部的高校智庫,主要包括國家級或省級研究基地(協同創新中心)、校管研究院(中心)、院(系)管研究所、校內獨立智庫、掛靠在研究生院或科研院的智庫等5類[19];一方面包括其他類型的不同智庫,TTCSP根據組織屬性的不同將現有的智庫分為自主獨立型、準獨立型、政府附屬型、準政府附屬型、大學附屬型、政治黨派附屬型、企業(營利)型7類[20](見表1)。從知識服務視角看,這些組織都是以客戶提出的知識訴求為出發點,進行知識的挖掘、篩選、分析、組織、整合以及再創造最終形成的具有創造性的能夠高效、準確及時地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的高校智庫成果。
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聯盟成員的組織規模在聯盟的功能發揮中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大中型組織有良好的基礎資源、資本密集性較大,規模結構較小的組織則管理靈活、對市場的變化可以做出迅速反應。不論對方的規模如何只要具有所需要的優勢資源實力并可以自身進行優勢互補,聯盟就是可行的。另外,在多種情況下,聯盟是對與縱向整合的一種穩健的替代,聯盟的建立往往與先前的合作有關。這就要求高校智庫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歷史合作遺產優勢,建構穩健、持久、高效、創新的合作體系。
2)優勢資源。優勢資源是聯盟構成的核心要素,高校智庫為了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優勢需要從外部尋找組織不可或缺的、稀缺的資源。從知識服務視角分析,高校智庫的運營是以技術資源為支撐、知識資源為主要生產要素并最終通過市場資源服務于社會的過程,高校智庫聯盟更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基于優勢資源的整合,優勢資源主要包括知識資源、技術資源和市場資源,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知識資源。知識資源通過在不同聯盟內部主體之間傳播、轉化與流動從而實現其價值。技術資源作為智庫成果生產創造過程的支撐保障,市場資源即在發布銷售等各個環節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決定著智庫成果是否可以創造出價值帶來收益。高校智庫聯盟應當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不同資源狀況,篩選聯盟成員建立以知識資源為主核心層、以技術資源為主的支撐層和以市場資源為主的外延層3層優勢資源體系。3)合作場域。合作場域的存在意義是對聯盟內部成員進行協調,協調的適當性會影響聯盟的成敗[21]。雖然高校智庫本身就處于內外部環境的包圍中,但這樣的宏觀環境不能保證高校智庫能夠吸收獲取到利于組織發展的優勢資源。聯盟本質是整合個體參與者貢獻的協作系統[22]。高校智庫聯盟的存在與發展依賴于內部成員的貢獻程度,場域的建構目的是能夠有效地誘導參與者做出貢獻。合作場域既有利于成員組織的發展又要使得聯盟形成具有主動搜尋、吸收優勢資源的能力?!耙粠б宦贰备咝V菐炻撁撕献鲌鲇虻慕嬕谝粠б宦窇鹇运枷氲暮暧^理念下,結合不同國情,不同智庫組織屬性,建立在聯盟生成前,促進生成合作的外部環境并且對聯盟可能需要的相關資源進行篩選的鏈接場域以及在聯盟形成后促進聯盟內部資源的有效流動的連接空間。
3 反應與更新:一帶一路高校智庫聯盟的生成-演化
聯盟的發展是通過對已有各種資源依據不同層次以及不同特征的重新劃分[23]?!耙粠б宦贰备咝V菐炻撁说纳?演化機制的實質是基于對知識資源的變化和服務水平的變革而進行的改變以不斷地提高合作水平,使得聯盟的組織形態、能力從低級向高級的轉化的過程。這樣的動態轉化過程如圖2所示,主要的過程包括:聯盟的搜索階段-聯盟的生成階段-聯盟的演化階段。
3.1 觀測與反應——高校智庫聯盟的探索“一帶一路”沿線高校智庫聯盟的生成動因一方面來自于政策的牽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起源于高校智庫的自發性探索。高校智庫首先對外部社會、市場環境進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自身的研究能力、優勢資源狀況進行判斷,判定其組織優勢是否能滿足這種社會需求和市場競爭,是否需要通過外部力量進行優化升級。這一階段的聯盟僅僅是共享知識資源、共用服務能力的一種合作意向,是聯盟正式生成前的準備階段。制度主義認為聯盟形成的基礎是認同[24]。多次交往、溝通與合作的過程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這就要求一帶一路的高校智庫在這一環節主動互通,提升交互性,建立信任關系。在這一階段,雖然合作松散且聯盟內部的制度規范影響較弱,但是卻擁有很強的創生能力,蘊含著巨大的創生空間。
3.2 交互與生產——高校智庫聯盟生成隨著成員組織關系不斷深化,整體優勢開始體現,“一帶一路”高校智庫聯盟進入生成階段。內部成員組織能夠在明確的戰略目標方向下有序的運行并合理地享受到利益分配。高校智庫聯盟的正式生成是指秩序和組織結構完善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這一時期的聯盟優勢資源得以最大發揮,市場占有率也較大,具有很強的活力,能夠順利完成客戶的需求。這一階段的標志有二個:一是運行體系確立。二是核心競爭力生成。這一階段,聯盟已經完成了知識資源搜集、整理和積累,優化了知識運用的技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與特色,能夠生成擁有高創新性的智庫成果。
3.3 更新或消亡——高校智庫聯盟演化新現實主義的理論強調聯盟形成的威脅要素,認為聯盟生成的目的主要是對抗外或防御外部威脅和侵害,一旦威脅消亡或變更形式,聯盟也必須做出及時的反應?!耙粠б宦贰案咝V菐炻撁艘坏┬纬墒袌鰞瀯荨⒏偁帉κ值挠绊憸p弱后也會發生相應的演化——即消亡或演化。一方面,很多組織只是將聯盟作為獲取資源或技術快速增長和優化的外部手段,并未將其視為自身的戰略組成部分,這就使得在短期經濟利益或任務目標完成后,聯盟迅速解散,或者是內部成員無法通過聯盟形式獲取任何利益而選擇退出或采用其他合作形式。另一方面,面對新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升級,為了繼續獲取競爭優勢,聯盟通過進化的方式演化成目標、結構更為合理的組織形式。高校智庫聯盟隨著不斷發展,內部間的穩定性也將被打破。為了適應聯盟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獲取更多的收益,聯盟通過對組織成員、組織模式或制度安排的變化調整重新構建以打破原有的平衡,進而使得聯盟進入動態演化階段,以生成一種新的穩定狀態?!币粠б宦贰案咝V菐炻撁艘灾R服務的視角對其效果評估進行基礎資源、服務效能和收益績效的評價,以決定聯盟的未來-既終止、解體或進化。
4 結 語
高校智庫的本質是基于對知識資源合理利用的服務組織,聯盟的目的就是優化其知識生產-服務的二元功能,其生成-演化的過程經歷了探索-生成-演化3個階段,這是聯盟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做出的不斷自由更新、超越的結果。聯盟的意圖旨在分擔成本、降低風向以此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和進入新市場的可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有的時候往往分擔技術或知識的成本會超出潛在的經濟效益而使得聯盟得不償失;一方面,由于錯誤的依賴關系,會導致高校智庫的核心技術或技能被其他組織竊取而造成“邊界困境”。這就要求中國政府作為“一帶一路“的倡議者、實踐者、探索者,要在政策引領、市場驅動等方面做出積極有益的探索,使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智庫聯盟在良好的政治基礎資源基礎下最大化發揮智庫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