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花 李豐先
摘要:分析了定西市安寧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立足區域特點,加快主食化專用品種引進;依托旱作農業,創新高產高效技術模式;著眼科技普及,深入開展宣傳培訓工作;改善基礎條件,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農業環境,重視治理面源污染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馬鈴薯;主食化;問題;建議;安定區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8)05-0070-05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05.021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Measures on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Newly Terraces
JIANG Xiaofeng 1, GUO Tianwen 1, GUO Xianshi 1, LIU Yanlan 1, 3, DONG Bo 1, ZHANG Pingliang 1
(1. Institute of Dryland Agricultur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Key Labortory of High Water use-efficiency in Arid Area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Northwest Drought-resistant Crop Farming and Cultiv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Effects of Dingxi city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newly built terraced different fertilizing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organic manure and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combined application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new terracing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Topsoil can cut soil zone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increased by 88.1%, 90.7%, 58.3%,while the available nutrient content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oil bulk density,increase soil porosity,improve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Key words:The new terracing;Fertility measures;Soil nutrients;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位于甘肅省中部,海拔 1 700~2 580 m,年降水量380 mm左右,平均日照時數2 500 h,無霜期141 d,年平均氣溫6.3 ℃,屬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區[1 ],全國最適宜于馬鈴薯種植的三大區域之一,也是馬鈴薯主糧化的優勢產區,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6.7萬hm2以上[2 ]。馬鈴薯作為安定區主導產業之一,其高產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的組裝配套是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也是順應主食化戰略的內生動力。近幾年,安定區借助旱作農業項目的推廣,依托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實施,牢固樹立“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農業技術推廣理念,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要求,探索創新了一套“黑色地膜+脫毒種薯+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的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3 ],為加快馬鈴薯主食化發展進程,促進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發揮了積極作用。
1 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成效
1.1 實現了主食化良種脫毒種植
根據安定區農業氣候條件,成功培育了抗旱性強、適口性好、淀粉含量高的主食化品種新大坪,成為區域優良品種,并引進示范推廣了主食化優良品種隴薯6號、隴薯7號、隴薯10號等,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擴繁、種子部門監管、農業技術部門主推的馬鈴薯優良品種脫毒種薯繁育推廣體系。脫毒種薯覆蓋率達到100%,原原種、原種、一級種梯級擴繁體系已經成形,實現了優良品種脫毒種植全覆蓋[4 ]。北部干旱區以種植抗旱高淀粉品種新大坪、莊薯3號等為主;東南部半干旱區以種植鮮食菜用型品種青薯9號、隴薯6號、隴薯7號等為主;西南部高水肥區,結合膜下滴灌節水技術推廣,以種植鮮食菜用型品種冀張薯8號、費烏瑞它等和主食化加工品種大西洋、夏波蒂等為主,品種區域化布局更加合理[5 ]。同時,大力實施“微型薯入戶”工程和“一畝種子田”工程,解決了馬鈴薯脫毒種薯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1.2 創立了黑膜全覆蓋技術
借助旱作農業項目的推廣,安定區探索、創新和研發了一套具有安定特色的“地膜覆蓋+配方施肥+脫毒良種+藥劑拌種+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的馬鈴薯標準化種植技術模式[6 ]。特別是黑色地膜全覆蓋技術在馬鈴薯生產中的應用,開創了地膜在馬鈴薯種植技術上的新突破,該技術可有效防止雜草危害,調節生育期地溫,減少青頭薯,提高商品率,成為一項新型農業實用技術。該技術體系已形成明顯的區域模式,即北部鄉鎮以黑色全膜雙壟壟側栽培技術模式為主,二陰區以黑色地膜覆蓋單壟雙行微溝壟側栽培技術模式為主,灌區以膜下滴灌+膜上覆土技術模式為主,使安定區馬鈴薯種植技術走在了同類地區前列。
1.3 普及了配方施肥節本增效技術
依托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等項目的支撐,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作為節本增效、提高馬鈴薯單產、提升馬鈴薯品質的關鍵技術來抓,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5個環節開展工作。堅持重施農家肥,氮、磷、鉀配合施用的原則,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平衡作物營養為目的,在廣泛施農家肥45 000~75 000 kg/hm2的基礎上,按氮、磷、鉀質量比例,分區域研發了不同施肥配方。北部干旱區推廣1.7∶1.3∶1.0配方,東南部半干旱區推廣1.9∶1.3∶1.0配方,西南部二陰區推廣2.0∶1.3∶1.0,灌溉區推廣2.0∶1.5∶1.0配方[7 ]。為方便農民使用,積極向肥料生產企業提供配方,生產出適合安定區不同區域的馬鈴薯專用肥并大力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使馬鈴薯專用肥、商品有機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得到普及推廣,減少化肥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達到了節本增效的目的。
1.4 集成了病蟲害統防統治模式
認真貫徹“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實行定點監測,定時測報工作制度,以晚疫病防治為重點,兼顧地下害蟲、蚜蟲、早疫病、環腐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先后培育17家植保專業機防隊,并動員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各自組建專業機防隊,開展了以統防統治為主的馬鈴薯病蟲害綜合防控。通過手機短信、病蟲情報等方式向鄉(鎮)村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民發放疫情信息,集成了“抗病種薯+自動預警+統防統治”的綠色病蟲害防治模式[8 ],提高了病蟲害防治的時效性和防治水平,有效遏制了馬鈴薯晚疫病等傳染性病害的傳播蔓延,最大限度的減少了生產損失。
1.5 創建了主食化高產高效典型
通過地膜應用、配方施肥、標準化種植、水肥一體化等農業先進集成技術的應用,充分發揮高產示范田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馬鈴薯核心示范區平均產量均在22 500 kg/hm2以上。在高峰鄉牌坊村建立的馬鈴薯百畝核心攻關田,經農業部專家測產,平均產量高達97 191.0 kg/hm2,創造了全國同類地區馬鈴薯單產最高紀錄。即使在2016年全區遭受 60年不遇的大旱災情下,香泉鎮、魯家溝鎮等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區平均產量仍達到了 48 096.0 kg/hm2,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2 存在的問題
安定區在創新組裝配套馬鈴薯標準化技術、助推馬鈴薯主食化發展方面,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2.1 自然條件嚴酷, 技術效益難以持續發揮
安定區農業基礎條件差,年降水量稀少。地塊小,旱地仍占總耕地面積的90%以上。雖然以地膜覆蓋為主的標準化技術推廣在抵御干旱災害、助推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仍然難以抵御特大干旱、雹洪等災害,小旱小減產、大旱大減產的總體趨勢仍未改變。特別是2016年7月下旬以來的災害性天氣,干旱范圍廣、時間長、旱情重,嚴重阻礙了農業新技術效益的持續發揮[9 ]。
2.2 科技培訓滯后, 技術規程難以全面落實
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后,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都是老弱婦孺,加之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普遍存在重勞務、輕農耕的思想,對待科技意識不高,接受農業科技知識的能力有限。一些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雖然熱情高,有一定資金投入能力,但由于初步涉入農業,對農業生產環節、新技術的應用不能很快理解和掌握,農業技術培訓難以做到全覆蓋,技術規程難以不折不扣的落實,與“愛技術、懂技術、善經營”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2.3 機械化程度低, 技術優勢難以形成規模
由于地形破碎、地塊小等條件限制,加之分散的農戶土地經營,農機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社會化服務能力不強以及農機裝備水平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馬鈴薯主食化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雖然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種植有了很大發展,但對全區馬鈴薯產業整體來說比例仍然偏小,一家一戶種植還是目前馬鈴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馬鈴薯主食化要求還有較大差 距[10 ]。
2.4 主食化品種缺乏, 技術配套難以高效運轉
馬鈴薯要成為主糧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能給人們提供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這就要求培育高產、高淀粉、抗氧化褐變、抗旱、抗病、耐貯藏的新品種,以滿足主食化消費的需求。從當前來看,不僅是安定區,全省乃至全國來說,適宜主食化的品種數量聽起來很多,但真正適宜當地自然氣候條件的高產高效優質品種資源仍顯不足,這使得一些組裝配套技術不能高效運轉,制約著馬鈴薯主食化的加快發展[11 ]。
2.5 病蟲為害開始加重, 防治技術難以突破
近幾年,由于馬鈴薯品種的引進隨意,異地調種沒有嚴格規定,加之個別區域常年連作,以及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難以突破,使得馬鈴薯病蟲害呈逐年加重的趨勢,特別是瘡痂病、根腐病、枯萎病等一些新型病害呈加重蔓延的趨勢。這些病害不僅在馬鈴薯大田表現嚴重,甚至在一些原種田乃至原原種繁育大棚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不僅影響馬鈴薯產量和品質,也威脅著馬鈴薯種薯質量,對這類病害的防治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提高。
3 對策與建議
3.1 立足區域特點, 加快主食化專用品種引進
安定區地處內陸,干旱少雨,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雖然近年來依托省內外科研單位先后引進篩選和推廣了一些馬鈴薯主食化品種,但適宜主食化戰略需要、特別是適宜我區農業生態生產條件的高產高效優質品種仍然不足。要按照“立足當地自然,面向全國市場”的原則,繼續加大抗旱、高淀粉、高干物質含量的中早熟品種的引進篩選,并根據全區不同生態區域氣候特點,科學布局種植品種。南部地區降水多,無霜期短,重點布局鮮食菜用型品種;北部氣候干旱,無霜期長,光熱資源豐富,重點布局高淀粉品種;水川區水肥條件較好,適合機械化作業,重點布局薯條、薯片加工型品種,把北部和水川區打造成全區馬鈴薯主食化重點原料生產基地[12 ]。
3.2 依托旱作農業, 創新高產高效技術模式
堅持把綠色高產高效模式化種植作為打造馬鈴薯主食化原料生產基地的有效手段,大力推進馬鈴薯主食化進程,具體要做到“三結合、三突出”。“三結合”一是與種薯擴繁相結合,充分發揮脫毒種薯擴繁大縣(區)優勢,全面推廣應用脫毒良種;二是與黑膜覆蓋相結合,配套推廣拌種包衣、適期早播、合理密植、深松旋耕等抗旱高產高效技術;三是與農業機械化相結合,全面推進馬鈴薯播種、施肥、起壟、覆膜、噴藥、收獲等機種、機管、機收的全程機械化作業,集成和融合良種、栽培技術和機械化耕作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模式,促進農機農藝融合,達到高產、高效、省時、省工的目的[13 ]。 “三突出”一是突出配方施肥技術,積極推廣使用專用肥、生物有機肥、水溶肥、緩釋肥、葉面肥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逐步減少化肥投入品的使用;二是突出病蟲害統防統治,大力推廣生物農藥,規范農藥使用時間和次數,實現農藥控量減害,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三是突出主體建基地,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愛技術、懂技術、善經營和土地集中、機械化水平高的優勢,建立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種植、機械化配套、產業化管理的馬鈴薯主食化原料生產基地。
3.3 著眼科技普及, 深入開展培訓工作
要充分整合現有培訓資金、陣地、人才等資源,組織技術人員深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村社農戶,多層次、多渠道直接面對主體、農民開展培訓,把優良品種、先進技術、適用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真正交給主體和農民。要采用“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方位為農技人員提供各類培訓,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將技術人員送出去培訓,參觀科技示范園、新技術示范場,聽取本行業高端論壇,了解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趨勢,或請專家、教授進來授課,更新理論知識,提高農技人員科技素質。要加強農業高新技術人才的引進,積極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中來,使高等農業人才能走進來、留得住、用得上,為加快全區馬鈴薯主食化進程提供人才支撐。
3.4 改善基礎條件, 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依托。20世紀70年代以來,安定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農田基本建設活動,于21世紀初實現了梯田化,在減少水土流失的同時,更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質、穩定的耕地條件。但現有耕地地塊小,不便于機械化耕作,水利設施安裝成本太大,嚴重制約著馬鈴薯種植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針對這一情況,安定區積極進行了探索,在香泉鎮、內官營鎮和魯家溝鎮等分區域實施了旱澇保收標準化農田建設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后應把改善農田基礎條件,建設高標準農田作為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確保馬鈴薯高產高效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按照“地塊平整、機械耕作、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 求[14 ],整合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分區域、有計劃地集中力量開展土地平整、水利設施配套、土壤培肥改良等基礎建設。要探索建立有效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并吸納民間資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鼓勵新型經農業營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實行連片治理,推進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和機械化生產,從根本上改善馬鈴薯生產環境。
3.5 保護農業環境, 重視治理面源污染
安定區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多年來,為了追求馬鈴薯單產的提高,重視地膜、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投入,有力促進了全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今后,要圍繞農業部提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積極響應落實有關農業環境政策,在馬鈴薯主食化發展中,安排化肥農藥零增長試驗示范,在推廣降解膜、高效緩控釋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以及施用生物農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進化肥農藥控量減害[15 ]。要切實重視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輿論氛圍,采取項目補貼、以舊換新、撿拾獎勵、設立回收點、對接大型農膜回收企業等辦法,提高廢舊農膜回收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景彩艷,呂海霞. 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對策和建議[J]. 中國馬鈴薯,2015(5):315-318.
[2] 冉 平. 干旱半干旱區旱地黑色全膜馬鈴薯壟上微溝高產栽培技術規程[J]. 中國馬鈴薯,2016(1):18-19.
[3] 張世福. 定西市發展馬鈴薯產業的綜合優勢分析[J]. 農學學報,2011(7):44-49.
[4] 馬菁菁. 定西市馬鈴薯產業現狀調查與發展建議[J]. 中國馬鈴薯,2016(5):312-315.
[5] 王成剛,劉小平,姚 錄. 隴中干旱區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和篩選[J]. 中國馬鈴薯,2014,28(2):6-9.
[6] 王景才,李德明,王瑞英,等. 半干旱區馬鈴薯黑膜覆蓋增溫增產效果[J]. 中國馬鈴薯,2015,29(3):150-152.
[7] 李繼明. 安定區干旱半干旱區脫毒馬鈴薯一級種薯繁育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2009(1):53-55.
[8] 杜立和. 渭源縣馬鈴薯高產創建的成效與做法[J]. 耕作與栽培,2013(4):62-64.
[9] 陳耀錄,李繼明. 定西市安定區旱作農業發展模式及建議[J]. 現代農業科技,2016(14):321-322.
[10] 呂金慶,田忠恩,楊 穎,等. 馬鈴薯機械化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J]. 農機化研究,2015(12):258-263.
[11] 趙 婧,趙貴賓,李 星,等. 甘肅省推進馬鈴薯主糧化行動的幾點思考[J]. 中國馬鈴薯,2015(3):182-185.
[12] 景彩艷,王海榮. 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主糧化發展分析[J]. 中國馬鈴薯,2016(3):186-190.
[13] 韓黎明. 甘肅省定西市馬鈴薯產業化模式與發展對策[J]. 中國蔬菜,2012(9):15-18.
[14] 陳志宏,李蘭輝. 古浪縣實施旱作馬鈴薯項目的成效與主要做法[J]. 中國馬鈴薯,2016(1):59-62.
[15] 王成剛,趙永萍,李繼明,等. 定西市安定區促進馬鈴薯產量與品質提升的措施[J]. 甘肅農業科技,2007(2):92-94.
(本文責編:陳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