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祿俊 劉珊 熊益亮 張青穎 張培初 王鴻弘 張其成
摘要 在我國,道教與佛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脫胎于中國文化的宗教。道教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道教徒長期醫藥實踐的總結。《正統道藏》是道教經籍書文的集大成者,其中包括許多醫藥相關文獻。雖然這些醫藥相關文獻記載的藥物和藥方中的一部分在功效方面有待商榷,但大部分藥物和藥方在當今依然具備一定理論價值或實踐意義。
關鍵詞 正統道藏;太平部;藥方
Abstract In China,Taoism,different from Buddhism,Christianity,is the only religion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e.Taoist medicine is not only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ut also the summery of long-term medical practices.The Taoist canon of Ming dynasty is a masterpiec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s of Taoism,including many medical literatures related.Although some of the medicine and prescriptions in the medical literature are still to b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efficacy,most of them still have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Taoist canon of Ming dynasty; The Taiping Part; Prescriptions
中圖分類號:R229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9.056
道教是唯一脫胎于中國文化的宗教。它擁有自己獨特的教義、歷史和傳統,經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包羅萬象的醫藥養生文化,涉及醫藥理論、養生哲學、養生技術等方面。多年的積淀,《正統道藏》中有醫藥知識的記載的文獻數量非常可觀。不僅有醫藥學專著,更有散于典籍中的醫藥知識記載。故亟需對《正統道藏》中出現的秘方做一次全面系統的整理,以期為中醫藥的理論研究提供資料,也可為中醫藥的臨床運用提供些許借鑒。目前對《正統道藏》中藥物和藥方系統整理與研究較少。在對《太平部》中的藥方整理過程中發現,《正統道藏·太平部》收錄了《急救仙方》《仙傳外科集驗方》《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和《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目錄》四本方書專著。有鑒于這四本方書專著臨床運用較多,故本文在此不贅述。
1 藥方概況
據統計,《正統道藏·太平部》收錄了166篇文獻,在這些文獻中載有藥方的文獻共有11篇(含《急救仙方》等4篇)。其中,《道典論》和《三洞珠囊》2篇文獻涉及的藥方數量較多,《漸悟集》《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丹陽神光燦》《無上秘要》和《馬自然金丹口訣》較少。《太平部》涉及的藥方數量約110個,大部分方子僅有名字記載,無組成、制法、主治、服法用法、禁忌、加減等相關論述。例如:扁鵲起死方、胡麻散、茯苓丸、四童散和澤瀉栢實丸。另一部分則或多或少論及了藥方的組成、制法、主治、服法用法、禁忌、加減等。如:保靈松煙流青紫丸、太一四鎮丸、太一菖蒲丸散方、神枕品和四填丸。
2 藥方分類
《正統道藏·太平部》中記載的藥方劑型有主要有丹、丸、散、膏和保健藥枕。其中以丹、丸、散這3種劑型居多,代表方為瑯訐華丹、茯苓丸和四扇散。膏劑較少,代表方為合上元香珠法。保健藥枕藥方僅有神枕品。
《正統道藏·太平部》中藥方的主治功用可歸納為養顏、療疾、益耳目、益臟腑、祛邪、修真、調香、助孕和其他。其中養顏類藥方共10個,療疾類藥方共4個,益耳目類藥方共3個,益臟腑類藥方共4個,祛邪類藥方共4個,修真類藥方共18個,調香類藥方共3個、助孕類藥方1個和其他類藥方若干個。
《正統道藏·太平部》中收錄了10個養顏類藥方,它們分別是:八景四蘂五珠絳生神丹、九轉還丹、太上八景四蘂紫漿五珠絳生神丹、仙母金丹、太一菖蒲丸散方、保靈松煙流青紫丸、苣藤威喜蜀椒干姜菖蒲方、太一四填丸方、神枕品、山隱靈寶方。這些藥方中多為內服,僅神枕品為外用。例如太一菖蒲丸散方具有“久服紫色如少女之形”[1]。神枕品能“常枕之百日,面有光澤”[2],“四年,白發變黑”[2]。
4個療疾類藥方分別是:甘草丸方(甘草丸方出《南岳魏夫人傳》)、太一四填丸方、神枕品、驗方1。例如神枕品的功用“一年中,所有疾病、及有風疾,皆愈差而身盡香”[2]。驗方1可以“既以除殗,又辟濕痹瘡癢之疾,且竹蘆青而內白桃,即卻邪而折穢,故用此二物以削形中之滓濁”[1]。
益耳目類藥方對近視、遠視、耳鳴、耳聾這類疾病有較大的啟發。3個益耳目類藥方別是:苣藤威喜蜀椒干姜菖蒲方、神枕品、干石飯。3個藥方中2個為內服,一個為保健枕。神枕品具有功效“四年…耳目聰明”[2]。苣藤威喜蜀椒干姜菖蒲方功效能“滿六十日,身輕能行…復六十日,耳目聰明”[1]。
4個益臟腑類藥方別是:太一菖蒲丸散方、苣藤威喜蜀椒干姜菖蒲方、太一四填丸方、干石飯。太一四填丸方功效是“服之一年,宿疾皆除,二年易烏,三年易氣,四年易脈,五中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齒,九年易形體”[1]。苣藤威喜蜀椒干姜菖蒲方的功效“滿六十日,身輕能行;復六十日,四支通利;復六十日,顏色有光;復六十日,平調腹腸,五藏皆實,兇邪不傷;復六十日,身體堅強;復六十日,耳目聰明。此是一歲驗也”[1]。太一菖蒲丸散方有“填凝骨髓,補滿腦血”[1]的功用。
祛邪類藥方具有驅除人身體內外或人所處的周圍環境中無形之邪氣和有形之污穢。此類藥方是道教最具特色的方劑之一,彰顯了道教親清氣,遠濁氣養生理念。這類藥方所用之藥多為芳香之品,例如青木香、白芷、檀香等。4個祛邪類藥方是別是:干石飯、驗方1、驗方2、驗方3,其中3個驗方功效記載“若履殗穢及諸不凈處,當先澡浴盥解形以除之”[1]。
修真類藥方旨在延年益壽,飛升成仙,亦為道教特色方劑之一。部分藥方在功效方面有所夸大,但大部分藥方的功效是有一定藥物基礎的。18個仙品類藥方別是:八景四蘂五珠絳生神丹、九轉還丹、瑯訐華丹、太上八景四蘂紫漿五珠絳生神丹、仙母金丹、太一菖蒲丸散方、保靈松煙流青紫丸、甘草丸、甘草丸方(甘草丸方出《南岳魏夫人傳》)、苣藤威喜蜀椒干姜菖蒲方、太極藏景錄形靈丸、太一四填丸、山隱靈寶方、太上八宜飛精之丹、華丹、黃水月華丹、九轉丹。
3個調香類藥方為:合上元香珠法、作香玄腴法、八景四蘂五珠絳生神丹。少數調香類藥方有使人體味芬芳的功效。唯一一個助孕類藥方是甘草丸方。其他類代表藥方有剬蟲丸、澤瀉栢實丸、九鼎云散、流明散、四扇散、四童散。這些藥方僅提及方名。
3 藥方特點
3.1 多數藥方僅有其名 在統計的二百余個藥方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藥方無組成、主治、功效、制法等相關記載。例如餌丹、伏丹、寒丹、華丹、九轉霜雪之丹、七寶玉粒金丹、曲晨丹、深丹等。在這些僅有方名的藥方中,有的可以通過方名攜帶的信息對方中使用的藥味推測一二,如胡麻散和胡麻丸應該至少具有一味胡麻中藥,澤瀉栢實丸則應至少包括澤瀉和柏子仁這兩味中藥,澤瀉術散應有澤瀉和白術,茯苓丸至少含茯苓一味中藥,長桑公子服術方應有白術。另有部分藥方可在《正統道藏》四輔的《太玄部》里找到相關記載,如唐·王懸河《三洞珠囊》中的四扇散和四童散可參照《太玄部》中宋代張君房所著的《云笈七簽》中的黃帝四扇散方和王母四童散方。
3.2 藥方多冠以美名 這一點表現在方名中“九”“金”“玉”“寶”“神”“月華”神仙名等字詞的運用。方名中含有“九”的藥方較多,如九華丹、九轉霜雪之丹、九泉虹華神丹、中黃八道金書紫文九轉霜雪瑯訐華丹、九鼎云散、九琳玉液、九轉九鼎云光、九宮右真公郭少金甘草丸方等。在易經中,“九”為“六”“七”“八”“九”4個數中最大,為極陽之數,與極陰之數“六”相對。道家認為“九”代表至高無上的道,歸真之道。天界被稱為“九重天”,道士通常在修行煉藥以“九”為旨,體現了道家有對數字“九”代表的天道的崇拜。金和玉不僅是日常生活珍貴難得之物,“金”和“玉”亦常引申為美好的事物。通常藥方之名如若冠有“金”字或“玉”字意味著此藥方珍貴,或為不傳秘方。如金精冶煉之膏、仙母金丹(又名西王母停年止老飛丹)、徊水玉精丹、七寶玉粒金丹、水石流飛龍虎玉胎飛丹。方名中冠有“寶”或“神”則提示此方寶貴,或藥效非常。如七寶玉粒金丹、神丹、初神丸、制蟲神丸、神枕品。月華現代解釋為當光通過與其波長相近的小水滴時,就會出現光的強弱相間分布的情況的一種衍射現象。在道家中日月之精華為修煉依仗的極品之物,且對丹藥命名時常以“月華”冠之。道家藥方中以神仙之名命名的藥方非常普遍。如西王母停年止老飛丹、九宮右真公郭少金甘草丸方、扁鵲起死方、長桑公子服木方、龜臺王母四童靈方、太極真人遺帶白散、太極真人青精干石飯、太極真人采服云芽玉方、太一四填丸方等。西王母尊稱王母娘娘,為女性大能之人的尊稱,并不是我們常說的玉帝之妻。《墉城集仙錄》記載:“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臺金母,一號曰西王母,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體柔順之本為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內外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隸焉”[3]。王母娘娘在道教的地位非常高,信眾極多,為道教統領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祖師,與東王公分別對男女神仙進行管理。故不少道家醫方中以仙人之名來給藥方起名,以彰顯藥方之妙。
3.3 藥方凸顯道家對逍遙成仙的執著 道家醫方一個重要核心便是通過服食方藥逍遙成仙。可以通過藥方的名字,主治功效折射出來。上文中藥方名如西王母停年止老飛丹、龜臺王母四童靈方、太極真人遺帶白散、太極真人青精干石飯、太極真人采服云芽玉方、太一四填丸方皆是道家之人寄托了對仙界之人的崇拜和信仰。在藥方的功效方面,太上八景四蘂紫漿五珠絳生神丹、仙母金丹、太一菖蒲丸散方、保靈松煙流青紫丸、甘草丸方(甘草丸方出《南岳魏夫人傳》)、太一四填丸、山隱靈寶方等皆極力強調成仙的功效。通過這些丹藥的服用便可長生,不日成仙。對于道家成仙藥方,許多人持否定態度,認為不符合現代營養科學,故有的藥方常被束之高閣。道家的醫方,特別是旨在服食成仙的藥方,本人認為它們更多的是寄托了人們對修道成仙的信念,至于藥效多寡,只有通過實踐檢驗方可重新評定。
3.4 一方多用現象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單一功效的藥方較少,代表方有“除三尸”之用的驗方1,驗方2,驗方3,以及制香之用的合上元香珠法。不少藥方,特別是藥味多的藥方,它們有靶點多,功效面廣的特點。如下文中的神枕品可作用于面部、發、齒、耳、目,針對所有疾病、風疾。又太一四填丸方可“令人不修還視萬里之外,白發還黑,齒落更生,面目悅澤,皮理生光”[3]。其次,不少藥方的功效是循序漸進的,從治病防病到服食成仙的遞進模式。如苣藤威喜蜀椒干姜菖蒲方的功效:“滿六十日,身輕能行;復六十日,四支通利;復六十日,顏色有光;復六十日,平調腹腸,五藏皆實,兇邪不傷…復六十日,白發還藏;復六十日,牙齒堅剛…復六十日,出入無間;復六十日,行廚在邊,位為仙人。此是六歲驗也。長服不休,與天相傾,變形千化,上升太清”[4]。如太一四填丸方能“服之一年,宿疾皆除,二年易烏,三年易氣,四年易脈,五中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齒,九年易形體,十年役使鬼神,威御虎狼”[4]。對于服用的劑量和療程,有些藥方要求劑量隨時間增加,持續的時間不等(一般按多少天、月、年計算)。如太一四填丸方劑量增加模式為“千日之后,二百日中服七九。二千日之后,三百日中服二十九。三千日之后,四百日中服三十九,計此為度。填神守中,與天地相畢”[4]。
3.5 方中香藥運用較多 道教注重“清氣”修養。清氣屬陽,清可升天,濁氣屬陰,濁歸地府。故道家親清而遠濁,修行之要便是養清陽除陰濁正道仙途。香藥可除穢濁辟邪妄,除有形之穢濁,凈無形之邪氣。香藥多性溫,熱,如白芷、乳香、雞舌香、木香、沉香、石菖蒲、檀香、麝香、蘇合香,其中用的最多的藥物是白芷、石菖蒲、青木香。同時,也有少數香藥為寒或涼之性,如大黃、青木香、虎杖、澤瀉、甘遂。另外,值得一提的一味藥是商陸,《神農本草經》強調了它味辛平,有“殺鬼精物”的神奇作用,是少數直接言明具有驅除鬼邪精妖的藥物,這個作用正好滿足了道家除穢辟邪這一強烈需求。香藥,在這里不單指有芳香之氣的藥物,也包括通過某些途徑使常態下無氣味變得可帶有芳香之氣的藥物。香藥來源廣泛,有植物的、動物的、礦物的。植物類如白芷、乳香、雞舌香、木香、沉香、石菖蒲、檀香等,動物類主要有蟾酥和麝香,礦物類如雄黃、丹砂、赤石脂等。
3.6 部分藥方配伍制作講究 在整理的藥方里,絕大部分的藥方記載無配伍理論的論述。僅有少數藥方涉及了藥方本身的配伍理論。典型的藥方如太一四填丸方,方中共二十味藥物,論述了每一味藥物的劑量和功用地位,二十味藥剖為4個主體:禹余糧部、丹砂部、茯苓部、麥門冬部,各有所主每一部計五味藥,代表一個五行小系統,寓意五行俱全,以一味藥為主,其余四味為君藥之臣輔,藥物之間相須相使。“五”之數在這里代表五臟,為后天八卦中央黃土所處之尊位,代表身體之脾胃土。太一,代表先天之精炁,道教中東方所代表的尊神太一帝君、太一君、太一上元君,借此來點明精炁化生五臟六腑,表明藥物針對的是身體五臟六腑之意。原文對此方的功用記載“太一神仙生五藏,填六胃,養九竅,和九關,煉三魂”[4]。“藏”通“臟”,可以看出道家藥方常借助先天之炁的生化,神仙所司之職,五行術數等來闡明藥方的理論基礎,而不直接言明。
4 藥方示例
《正統道藏》中的方劑特色鮮明,雖然與修道升仙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但是部分方劑的論述應當引起相當的重視。在組成、制法、主治、服法用法、禁忌、加減等方面記載較全面的藥方有二十余個,如:太一四填丸方、老子百華散辟兵度世方第三、熏勞法、訶黎散、老子枕中符及藥方第六、甘草丸方(甘草丸方出南岳魏夫人傳)、神枕品、苣蕂威喜蜀椒干姜菖蒲方、合上元香珠法、鎮魂固魄飛騰七十四方靈丸、作香玄腴法等。下面以神枕品和合上元香珠法為例。
第一個有特色的藥方當屬神枕品。神枕品出自《洞玄靈寶道學科儀》,是以布裹藥物為枕以達到治病保健的目的。其藥味組成:“芎藭、當歸、白芷、辛夷、杜蘅、款冬花、藁本(芎藭母也)、蜀椒、桂、干姜、防風、人參、桔梗、白薇、肉蓯蓉、飛廉、栢實、薏苡仁、白術、木蘭、衡花、秦椒、簾蕪、荊實(一云杜荊實),凡二十四物,以應二十四氣,又加八毒者:烏頭、附子、藜蘆、皂莢、礜石、莽草、半夏、細辛,此三十二物,各一兩”[3]。其制法用法:“先安八味在下,后安二十四味在上,按之令實,為布囊以衣枕”[5]。其主治功用:“常枕之百日,面有光澤;一年中,所有疾病、及有風疾,皆愈差而身盡香;四年,白發變黑,齒落更生,耳目聰明”[5]。其注意事項:“雖以布囊衣枕,猶當復以葦囊重包之。須臥枕時,乃脫去之矣”[5]。
藥枕這種保健療法歷史悠久,是一種安全便捷的輔助治療和養生保健方法。《葛仙翁肘后備急方》,《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和《本草綱目》都有關于藥枕方治病防病的記載。《肘后備急方》有以火死灰、虎頭、犀角、青木香、決明子、楮木、胡麻、大豆為枕的記錄。《千金要方》載錄了大豆、胡麻、菊花、荊芥這四味制作藥枕的藥材。《本草綱目》中收錄了較多的藥枕方。這些藥枕方涉及的中藥有荊芥(荊芥穗)、桃枝、大豆、茱萸葉、綠豆、菊花、苦蕎皮、胡麻、鹽、豬肪、雞肝、田泥、生金、雄黃、松石、霹靂砧、戎鹽、凝水石、飛廉、苧麻、決明、大黃、菖蒲、桃枝(桃葉、桃皮)、楮木、金荊、琥珀、鴉豆、露蜂房、鼉龍、頭骨、磁石、烏氈、虎骨、茱萸葉。以上三部書中,僅《本草綱目》記載了神枕品中的飛廉這味藥材。保健枕,主要分為物理原理的保健枕和化學原理的保健枕。物理枕的原理是通過枕頭不同的形狀,材質來達到保健頸部和治療之用。物理枕的用料有生金、玉石、棉花。化學枕的原理是通過芳香療法或依照中醫理論對中藥材進行配伍,置藥材于枕內,是利用藥物的走竄芳香之氣對人體的作用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葛仙翁肘后備急方》《千金要方》和《本草綱目》中記錄的藥枕方絕大多數為單方,較少為復方。例如《葛仙翁肘后備急方》云:“決明子作枕,勝黑豆。治頭風,明目也”。《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記載治頭項強不得顧視有3個藥枕方單方:“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納囊中枕之。又方,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臥良。又方,八月后取荊芥鋪床及作枕枕頭,立春日去之”[6]。這里所描述的治療頭頸疾病的藥枕方所用之物多為日常生活易得之品,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取材有道,因材而立功。在《本草綱目》記載的藥枕中,有一個針對視力的藥枕,具體記載如文:“明目枕: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7]。
上文中的神枕法屬于化學原理的藥枕,且藥味較多,與上文方書中所提到的藥枕單方不同,它的配伍理論不同于中醫君臣佐使,而是藥物與節氣時令相應理論,針對的不是單一的某種或某類疾病。道教是非常重視己身與天地合二而一。道教的思想來源之一就是陰陽家的敬天法地和順應四時季節變化的理念,正如《漢書·藝文志》評議,“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8]。按照我國現行漢族的傳統歷法(亦名“農歷”“陰歷”“農歷”“古歷”“黃歷”“夏歷”或“舊歷”。),不僅把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還強調二分二至和二十四節氣,使人們根據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不同合理安排農事、藥材種植采集活動、養生實踐等。二十四節氣分為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和大暑,秋季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為了使藥枕的功能適用于一年四季,方中使用了芎藭、蜀椒、人參、肉蓯蓉、薏苡仁等24味不同的藥材來匹配二十四個節氣,用半夏、附子、藜蘆、莽草、烏頭、細辛、礜石和皂莢這八種毒藥對應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這樣使得藥方中的有毒的藥味和無毒的藥味并用,且24味藥物對應二十四節氣,使藥味調和,達到了順應一年四季之氣變化而進行身體調養的目的。
在制法方面也非常有講究,八味毒藥鋪墊在藥枕的下層,二十四味無毒藥物置于上層,最后先以布裹,再以葦囊重包。這樣的做法使這些藥物之氣透過布裹和葦囊慢慢散發。毒藥的厚烈走竄之性能使二十四味無毒藥物的清氣能持久,反之,無毒藥物的清氣抑制毒藥厚烈走竄之性。故神枕品可為臨床工作者解除患者某些精神疾病、頸部疾病、耳面部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提供藥枕這一簡便可行的治療手段,可為人們研制治病防病、作用強大、形式多樣的藥枕提供些許借鑒。
合上元香珠法出自《無上秘要》,是一種制香法。其組成:“用沉香三斤,薰陸香二斤,青木香九兩,雞舌香五兩,玄參三兩,雀頭香六兩,占城香二兩,白芷二兩,真檀四兩,艾香三兩,安息膠四兩,木蘭三兩”[4]。其制法:“凡十二種別搗,絹簁之。畢,內棗十兩,更搗三萬杵,內器中,密蓋蒸香一日。畢,更蜜和搗之,丸如梧子,以青繩穿之,日曝令干”[4]。其功用:“此三皇真元香珠,燒此皆香徹九天”[4]。
自古以來,無論是達官顯貴,抑或普通大眾,皆對香料都青睞有加。不少海外藥物進入中國都憑借了香料的身份。在合上元香珠法中是將藥物搗碎,輔以棗肉和蜜,做成丸狀備用。合上元香珠法所用藥物多有芳香之氣,如檀香、艾香、雞舌香、白芷、沉香、木蘭。制香調香是一個道家特色的藥物運用,通常在靜室修煉時點上凝神靜氣熏香。芳香藥物因其具芳香之氣,在許多辟邪除穢也多有運用,如端午之際,人們在門上掛上艾草和石菖蒲全草以辟邪;在接觸穢濁后,人們用青木香,白芷,菖蒲等藥物煮水沐浴以除穢。在古人平時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有佩戴裝有香藥的香囊的習慣,如屈原在《離騷》中有詩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5 整理小結
在對《正統道藏·太平部》中的藥方整理過程中發現,部分藥方的記載較為全面,例如上文中的四填丸方、神枕品和合上元香珠法。而大部分藥方僅列出了方名,這些藥方中不少為道家外丹之法,所用之藥多為鉛汞云云。希望這次整理,不僅能使人們了解道家醫藥知識,亦能為后續對《正統道藏》的藥物和藥方進一步研究鋪墊,也能為中醫藥臨床運用提供微末的借鑒,以期為中醫藥行業開發利用中醫藥提供豐富的道家醫藥秘方資源。
參考文獻
[1]無上秘要[A].道藏:二十五冊[Z].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19,250,292,320.
[2]洞玄靈寶道學科儀[A].道藏:二十四冊[Z].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75.
[3]墉城集仙錄[A].道藏:十八冊[Z].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65.
[4]無上秘要[A].道藏:二十五冊[Z].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21,249,250,292.
[5]洞玄靈寶道學科儀[A].道藏:二十四冊[Z].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75.
[6]段逸山.《備急千金要方》通檢[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255.
[7]王慶國.《本草綱目》(金陵本)新校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791.
[8](漢)班固編撰;顧實講疏.漢書藝文志講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2.
[9]劉珊,張其成,沈藝,等.《道藏》中醫藥文獻研究考略[J].中醫文獻雜志,2015,32(1):13-16.
[10]張青穎,沈藝,段曉華,等.《道藏·洞玄部》中醫藥文獻特點初探[J].中醫文獻雜志,2015,32(4):9-11.
[11]王娟娟,熊益亮,張青穎,等.《正統道藏·洞真部》方藥文獻探析[J].世界中醫藥,2015,10(12):1972-1975.
[12]張其成主編.《道藏》醫方研究[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0-40.
[13]孫兆杰.《太平經》醫學思想整理與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
[14]李麗楠.從《道藏》中的醫學文獻看醫、道同源同旨[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3):156-158.
[15]李良松.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32-38.
[16]周海金.道家與中醫[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1):34-37.
[17]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4.
(2016-12-12收稿 責任編輯: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