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濤
【摘 要】目前,信息化已經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建立基于移動終端的信息化公共文化服務已成為衡量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程度的重要指標。對于廣大農村而言,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信息化移動終端,已經在公共文化的現代化、信息化、集成化等方面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朝著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和生態良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移動終端;農村;公共文化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5-0024-02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隨著現代化建設強力推進,城鎮化不斷深入,我國農村經濟面貌、公共文化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績。進入21世紀后,人類悄然由工業化社會進入信息化社會,伴隨著信息化浪潮的發展,眾多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面臨許多疲軟問題,例如農村人口持續減少、勞動力流失、信息化文化水平較低[1]。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和微信等社會化軟件逐漸在農村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村公共文化不斷向多元化、信息化發展,在各個方面影響著農村公共文化向健康的道路發展,使得農村公共文化“走出去與引進來”成為可能。
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
公共文化服務并不是一個新興的專業名詞,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了“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新領域,是對我國廣大農村傳統文化的積累和傳承,以及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與此同時,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社會服務功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文化服務,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科學的發展觀。承擔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統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功能;承擔著弘揚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承擔著文明傳承和確立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激發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熱情的功能;承擔著提供文化場所、陣地和產品;承擔著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實現人民群眾文化利益的功能。也就是說,通過文化活動與實踐,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培育人文精神與人文情懷。通過文化產品的創作,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原創力等[2]。
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現狀
2.1 移動終端在農民業余文化中的組成
根據財政部教科文司組織的全國農村文化調查結果顯示,1995—2007年電子信息移動終端在農村家庭的文化消費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2017年農民家庭在電子移動終端的年平均文化消費支出僅為1 421.77元,約占全年所有的文化支出(12 311.46元)的11.54%,而這一比例在所有開支項目中的排名為倒數第一[2]。截至2017年,據不完全統計,農民最大的文化娛樂項目從單純看電視轉變為微信朋友圈、公眾號、APP等移動終端的閱讀,約占總量的31.35%,其他文化娛樂項目依次為觀看娛樂電視為22.35%、打牌為17.15%、下棋為9.5%。從這一調查結果發現,目前農民的業余文化跟經濟發展程度呈現一定的相關性,其娛樂形式受制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但總體以電視、打牌等傳統文化形式居多,受制于農民的文化水平及移動終端的發展水平,新型的文化移動終端在農村普及率與之前相比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但總體普及率相對亦然偏低。
通過對農民的問卷調查發現[3],隨著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傳統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正逐漸喪失統治地位,農民對信息文化終端的歡迎度在逐漸上升。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經濟性及移動終端的便利性和可獲取性,電視是目前農民最容易接受的文化移動終端,人均每天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約2.26 h,同時約90.5%的農民家中擁有一臺或多臺電視機。近年來,隨著國家廣播電視及網絡“村村通”工程的深入普及與發展,調查結果顯示,網絡電視在農民中普及率約為74.0%,并逐年增高。隨著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手機等移動終端在農村中占有率逐年增高,特別是基于移動終端的微信朋友圈及群組的信息閱讀量、信息傳播速度都呈現井噴之勢。
2.2 移動終端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發展歷程
自20世紀信息革命開始,世界各地越來越重視信息化問題,一場規模空前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正不斷被世界各國政黨所提及推廣。與此同時,隨著農業信息化不斷深入發展,電子產品終端不斷小型化和集成化,深入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生產生活、民主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黨的十九大提出,未來新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方向中最突出的特征是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信息化,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更高階段的表現。移動終端的出現將會加速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速度,極大地促進農業現代化進度。
農村信息誕生的標志性事件為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應用計算機研究農業生產問題,其發展至今大致經歷四大階段:第一階段為上文所提的20世紀60年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終端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初,通過大型計算機計算的各種大數據信息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農業數據處理和農業生產開發的過程;第三階段為20世紀末,有線電話、電視機等信息移動終端逐漸在農村普及,農民對網絡等信息技術有一定了解;第四階段為2010年至今,新型智能化移動智能電話(手機)、個人筆記本電腦、網絡光纖等廣泛出現在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業生產,網絡直播、通信互聯、物聯網、互聯網等大數據移動終端開始服務農村公共文化。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中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績,這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以至于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很早就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在農村信息化的幫助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和農業生產在世界農業發展中形成顯著優勢。
回顧我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過程,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農村農業公共文化建設信息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積累了許多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信息化過程大致經歷如下幾個步驟。
(1)“三網”(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為主體的信息化開始在農村推廣普及,相應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發展。據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農村網絡寬帶占有率達55.8%,同時我國農村手機等移動終端持有數量達2.3億人;農村電視廣播的綜合覆蓋率達到80%。
(2)文化部在全國農村建設了眾多文化信息化輸出終端,通過建立電子閱覽室,運營計算機網絡終端進行遠程聯網教學、報送農業農村各行業和領域的信息。開展各種“三下鄉”活動,采用電影的投放等娛樂移動終端設備在農業定期定點播放電影、科教、培訓等內容,極大地豐富了農村公共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同時各級農村政府也積極建立健全運營互聯網網站終端,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覆蓋絕大多數部、省、地、縣四級政府的農村、農業網站群,各地農民利用網絡終端系統加強區域間的聯系互動,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活動,并通過各種比賽活動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3)隨著人工智能化的發展,以輕型化、智能化的智能手機為代表,農村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設朝著更加智能、輕便及信息更具有時效性方向發展。通過手機移動終端構建起的各種網絡媒體,極大地豐富了農村公共文化的宣傳方式,使得農村文化建設從以往的輸入型轉變為輸出型,不僅增強農民對本地民風民俗的自豪感,也極大地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3 移動終端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
3.1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信息資源已經成為農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信息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助推動力。信息資源的獲取途徑主要是移動終端,目前移動終端與農村文化建設、傳播、創新等各個環節有效融合,極大地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營方式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例如,利用滴水灌溉等終端技術,每年可以為我國農村生產節約35%的勞動成本;3G、物聯網、互聯網等移動終端在農村畜牧水產、大棚種植、土特產養殖等方面具有極大優勢,使農民實現自產自銷,經濟收入倍增;以網絡直播形式的新媒體網絡終端,使得農村特色文化開始轉變為經濟收入,例如蘇州古鎮周莊、湖南鳳凰古城等傳統特色農村再也不怕“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問題,旅游經濟得到極大發展。
3.2 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首先,移動終端的普及降低了農民的學習成本,豐富了農民的文化娛樂方式,使其有更多機會與外界接觸。信息化深度發展的今天,農民可以運用移動終端快捷、便利地獲得自身所需要的文化信息資源,不斷加深自身文化知識儲備,拓展了自身科技文化水平,增強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質,使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其次,移動終端的出現使農村民風民俗文化得到良好傳播,促進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有利于傳統文化“走出去”和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公共文化。最后,移動終端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使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促進文化傳播在時間、空間和方式上實現無限拓展。
4 結語
隨著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不可避免地融入農村生產生活,從各個方面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同時促進了農村朝著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和生態良好的方向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傳榮,石堅.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困局及影響[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4(1):78-85.
[2]付春.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及其基本思路[J].農村經濟,2010(4):105-109.
[3]張成林.信息化視角下的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研究——主要以J鎮農村社區為考察個案[D].蘇州:蘇州大學,2012.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