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林
摘 要: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意識形態已然發生了轉變,已經成為了現代國家權力的核心。本文從歷史轉型的角度來分析意識形態的發展規律,重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意識形態的歷史轉型,此次轉型表征了資產階級文明意識形態的衰亡,及其對于當代中國的啟示。
關鍵詞:歷史轉型;國家意識形態;當代中國
1 前言
本文所談及的意識形態不是廣義的意識形態,而是狹義的意識形態,即國家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很抽象,它的實質是一種國家現象,即它所表達的是階級的意志,它作為一種隨著時間變化的具有歷史性的現象,本身有其隨時間的變動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意識形態依附于國家之上,不是單獨存在的,它隨著國家和階級的存在而存在,沒有階級和國家,也就沒有所謂的意識形態,而且意識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國家的形態和階級產生變化時,意識形態也隨之變化,并且遵循著歷史的客觀規律。
意識形態的歷史轉型既表征了意識形態與其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還表征了歷史發展是曲折的,使我們更加堅定信念。根據相關文獻,我們了解到,歷史上發生過兩次比較重大的歷史轉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產生,使得意識形態從傳統形態轉為現代形態;二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引起的意識形態從革命轉向日常生活。[1]
2 意識形態的歷史演變
2.1 傳統的國家意識形態
正如哲學中所說“思想決定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是國家權力的重要武器,幫助統治階層奪取權力和管理國家。歷史上,一個國家的建立必須要得到群眾的支持,在人們的擁護下建立,這就是用人們的意識形態來鞏固權力的歷史經驗,通過制造輿論,然后把人們的意識轉化成武器。以中國歷史上的秦漢帝國為例,在我國開始了封建社會以后,秦始皇通過加強中央集權的意識控制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當秦朝覆滅后,漢武帝建立漢朝,頒布政策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建立起了以儒家思想為尊的漢朝的國家意識形態,以便于更好的統治這個國家。在秦漢意識形態的建立并不是連貫的,而是存在著數百年的滯后,這也說明了傳統的國家意識形態的被動性。二是非核心性。傳統的國家意識形態不僅被國家權力所選擇,而且完全服務于國家權力,為國家權力所使用的一個工具,它不具有核心性,不能主導國家的權力,只能作為一種執行手段。
2.2 現代的國家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是,資本主義的產生。這一歷史性的轉變,使得意識形態開始在國家的權力體系中起核心的作用,美國的發展歷史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從北美獨立再到美國的建立,都是意識形態的引領。現代意識形態與傳統意識形態有以下區別:
(1)現代意識形態最大的特點便是革命性,現代意識狀態通過對于現實中存在的一些罪行進行渲染和批判,然后通過構建人們所向往的美好未來,激發人們打破苦難的現實,創造美好明天的激情,進而展開革命,建立起新的政權。現代意識形態具有很大的號召力,通過鼓舞廣大人民參與革命,調動其積極性,投身于一個大型的政權建立。
(2)成為國家權力體系的核心,不僅成為立國的先導,也成為鞏固國家政權的核心和最基本的依據。現代的意識形態成為奪取政權的主要力量,奪取者通過暴力手段奪取政權,再以意識形態使其的暴行得到人民的認同。但這種意識形態的長期的影響,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壞的影響,統治者將統治人民的意識形態進行長期的灌輸,使得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地位在意識中定形,使得推翻政權變得更加的困難,即使通過暴力推翻了政權,制定新的意識形態,舊的被統治階級演變新的統治階級,新的意識心態對于新的被統治階級又是不利的了。總之,意識形態的歷史轉型,對于被統治階級都是不利的,使得奪取政權道阻且長。
3 意識形態歷史轉型的意義
意識形態的歷史轉型,也表征了人類發展歷史的轉折,意味著人們不再只是簡單的適應歷史的發展,開啟了人們通過意識形態自己創造歷史的時代。在現代意識形態的作用下,資產階級的革命不再僅僅是政治上的斗爭,而是政治和經濟上的統一,因而使得歷史的進展方向更加具有必然性。而且這種意識形態指導下的歷史的必然性的影響范圍也變大了,甚至延伸到世界。分析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經歷著新的歷史轉型,但其幫助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作用依然還在[3]。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出現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它是在原有意識形態的基礎上的對于意識形態地位的一次調整,即繼承和發展。
4 意識形態轉型對于當代中國的啟示
我國致力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我國的思想教育建設。新時期對于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的意識形態的理論的不足使得人們不了解就不能緊密的聚集成一個整體,二是理論沒有很好的得到實踐,就顯得理論很空,但沒有起到理論該有的指導作用[4]。
結語
時代的變化,使得人們對于理論的關注變少,而更直擊人心的是核心價值觀,這種意識形態被轉化過不再像理論那樣過于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們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強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使之能反映我國的社會主義路線和黨的價值理念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進一步通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娥君.意識形態的歷史轉型與當代挑戰[J].速讀旬刊,2017(8).
[2]魏兆萍.當代民主社會主義的發展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挑戰[J].才智,2012(6):212.
[3]陳忠志.淺析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哲學的歷史選擇性和前瞻性[J].世紀橋,2017(11).
[4]王蓉拉.當代西方哲學綜述:評析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西方哲學的相互關系[M].學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