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懿
摘 要: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物價上漲、交通不暢的困境以及歐美國家的經濟、外交制裁,采取一系列政策加以應對。其中,實施土地改革成為其各項工作開展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通過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不僅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而且使農民在政治上獲得解放,更強化了中國共產黨和農民的魚水情,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抗美援朝的勝利,促進了國家對農村的管理。
關鍵詞:建國初期;土地改革;背景;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悠久的歷史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土地是百姓關注的焦點,統治者的土地政策一直牽掛著百姓內心的敏感神經。新中國成立以后,一改以往剝削、壓榨農民的封建土地政策,采取靈活、適當的政策進行改革。不僅滿足了無地、少地的農民對土地的期待與渴望,而且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權的穩固。土改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建國初期的經濟政策調整、恢復與穩定物價等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1、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背景
1.1、改善戰后頹廢的經濟
近代中國是多災多難的,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逐漸受到外國侵略者的欺辱。之后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一系列侵華戰爭,使得廣大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雖然國民黨統治時期進行了農業政策的調整,然仍未改變廣大貧農的生活狀況。再加上一系列的戰爭,中國農業經濟以及工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糧食下降24.5%、農具減少了大約30%[1]。因此,恢復戰后逐漸凋敝的經濟,振興農業生產成為建國初期發展生產所急需解決的迫切任務。因此,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1.2、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發展工業的迫切需要
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更替告訴我們,民心所向是政權穩固的基礎。這恰巧應了毛澤東同志所說的:解決土地問題,就會贏得民心與鞏固新中國”[2]。從毛澤東的論述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從中國革命中看到農民的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肯定會面臨政權鞏固以及其他的一些需求,需要鞏固社會主義的執政基礎。從解放戰爭中農民支援前線的經歷便可以看出,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便能鞏固新民主主義政權,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以及提高政權在人民心中的地位。進行土改、消滅地主階級、解放廣大貧雇農對于解決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面臨的狀況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不僅能從經濟上、政治上解放農民,更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者,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化發展集中在東北地區,但其水平有限。因此,發展工業、鞏固國防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亟待發展與完善的。通過土地改革,提高人民積極性、恢復國家經濟顯得尤為重要。
2、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進程
土地改革的推進是一個過程,從建國初兩年多時間內土改的發展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并不是冒進、不分實際情況的開展。因各地實際情況不同,土改政策便顯示出較強的靈活性。
2.1、減租、肅匪反霸以及合理分配土地
土改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運動。首先,通過減租減息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覺悟、積極培養積極分子,為土改做好準備。其次,近現代中國歷史表明,改革的進行離不開國內穩定和平的環境。針對建國初土匪、惡霸以及國民黨殘余的影響,土改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肅匪反霸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消除國內動蕩因素,土改才能進行的更加徹底、順利。
合理分配土地資源至關重要,它有助于減少國內動蕩因素。土改階段成分劃分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過程采取群眾評定的方法,實行“中間不動兩平”,將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大眾。其次,為了避免土改出差錯,組建土改的指導機關,建立農民協會。到土改結束,90%以上貧中農已經占有90%的土地資源 [3]。
2.2.采取靈活的政策
在土地改革的過程中,采取靈活的政策,不在沒收地主全部財產,僅沒收法律規定沒收的財產,對富農的政策也逐漸傾向于以保護富農經濟為主。其次,對地主的表現采取不同的策略。從經濟、守法能力等角度加以區別對待。再者,對地主家庭的成員加以區別對待,這樣有利于縮小打擊面,促進改革的順利進行。最后,在改革的過程中注重保護中農的利益,較好的制定與貫徹保護中農利益的政策。
3、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意義
3.1、促進了農業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
通過土地改革運動,封建性的剝削制度基本被消滅,廣大農民得到土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農業生產以及經濟發展逐漸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1952年糧食產量比1949 年前最高年產量的多出18.1%,1950年到1952年的棉花產量每一年都比前一年增長55.9%、49%、26.5% [4]。與此同時,農民改進生產技術的積極性廣泛提高,新式農具、水車、水井以及小型渠道等水利設施,逐漸提高了農業的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發展。
3.2、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
在政治方面,建國初期的土改也產生重要影響。首先,廣大貧下中農得到土地,他們在土地上勤奮勞作,逐漸改變自己貧困、受人欺辱的局面,逐漸提高社會地位,成為新政權的主人。土地改革的完成,逐漸打破傳統鄉村權利對農民的控制,加強了黨和國家對農村的管理。再者,農民得到土地,加深了共產黨與農民的關系鞏固了統治,鞏固了政權。中國共產黨通過推動土地改革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能促進社會穩定。
3.3、促進了抗美援朝的開展
土地改革使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逐漸確定了貧下中農政治和經濟優勢。中國農民樸實的本質,使得廣大農民深深記得共產黨的恩情,記住毛澤東的貢獻。以至于在后期的抗美援朝之中,農民積極響應甚至主動捐錢捐物,用自己能力之余的力量為抗美援朝盡一份綿薄之力,促進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在戰爭爆發后,僅華東地區就有550萬農民參加民兵組織或參軍,[5]促進了支援抗美援朝運動的思想在農村深入傳播,使得全國軍民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美援朝戰爭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平衡統計司編.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M].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第7頁.
[2] 埃德加.斯諾.斯諾眼中的中國[M].中國學術出版社,1982.第47頁.
[3] 國家統計局.偉大的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第29頁
[4] 廖魯言.三年來土地改革的重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162頁
[5]楊勤為.略論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特點及其勝利的意義[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0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