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為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我國加快對礦山的開采活動,以此促進我國能源建設,從而提升經濟發展速度。但在開采過程中對我國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嚴重影響人們生活環境質量。因此,我國應對礦山污染以及環境破壞進行生態修復,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對礦山進行有效開采。基于以上觀點,本文進行分析,表明現階段礦山開采帶來的環境污染,并提出生態修復技術,提升我國人們生活環境質量,滿足生態社會發展需求。
關鍵詞:礦山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技術
引言
我國從二十世紀開始發生沙塵暴,到本世紀霧霾天氣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我國人們身體健康。因此,我國在發展經濟同時對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并逐漸看重環境保護工作。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初期階段,出現犧牲環境經濟建設工程,導致我國環境質量越來越差。經過對大部分經濟工程調查能夠發現,礦山開發是重要的環境污染源,如何有效落實礦山開發環境保護工作成為我國環保工作中重要問題。本文基于此,首先表明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基本理念,其次表明現階段礦山污染以及環境破壞主要因素,最終提出礦山污染及環境破壞生態修復技術。以此全面提升我國環境質量。
1 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基本理念
現階段,我國環境急劇惡化,因此我國大部分人們對礦區生態環境開展保護工作,避免對我國環境質量造成影響。但目前我國的環境狀態修復工作即便是投入大量精力以及財力,也難以產生良好的效果。針對此種發展現狀,我國應改變傳統礦山開采模式,在開采之前質量良好的生態環境修復計劃,以此提升環境質量,使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1礦區生態修復意義
礦山開采后應將廢棄物品以及廢棄原料進行妥善處理,如不進行妥善處理,在強烈風力作用下會造成隨處亂飛現象,導致出現大量風沙,對空氣質量產生影響。此外,在還有大量重金屬礦區中,未曾做好良好修復計劃,將廢棄物遺棄,在長期降雨后,導致重金屬滲入地表,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從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針對此種情況,我國應及時對礦區制定生態修復計劃,避免以上事件發生,對人們正常生活產生影響,不利于我國未來發展。
1.2恢復生態系統原理
恢復不僅是將礦區自然原貌進行還原,而是在開采礦區過后,對生態系統實施修復技術,并將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改造。以此保證礦區開采過后對人體健康難以產生不良影響。同時,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時,應按照不同地區不同自然環境以及人們需求特點,重新確定生態環境建設制定目標。在制定目標中,應依據礦區廢棄地不同用途,建設林業用地生態系統,或者牧業用地生態系統,以此保證開采過后,土地有效利用價值。
2 礦山污染以及環境破壞主要因素
首先,我國在進行開采礦山后,形成大量的尾礦堆積物,而此類物質會伴隨大風天氣逐漸分散,從而導致空氣中的顆粒濃度極大,形成嚴重風沙天氣,最終導致當地霧霾天氣情況不斷增加。同時,礦山經過開采過后,地面會形成空洞狀態,一旦遇到輕微的地殼運動,容易誘發地震等自然災害。最后,對礦產資源進行不妥當處理,在開采過程中有一部分有害物質滲入地表,對土壤以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3 礦山污染及環境破壞生態修復技術
3.1采礦區生態修復技術
在開采煤炭時,對煤矸石、煤泥以及不能夠燃燒的部分,應進行循環流化床進行低溫燃燒,是其具有一定的活性化功能,能夠產生脫碳作用,將其與煤渣進行混合,能夠在建筑材料中進行使用。如將其添加到水泥中使用,制磚過程中也能夠加入此種物質。以此提升煤矸石的應用,從而獲得一定經濟利益。對于中薄煤層,需要采用層帶高壓注入泥漿的技術,從而減緩地面沉降。
3.2礦山水資源修復技術
礦山開采對于水資源的損害主要體現在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損害中。因此,在修復水資源時,能夠構建人工濕地,通過植物的微生物作用,對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去除。但地表水因為礦山的過度開采,容易出現水位下降等問題,當出現此種情況時,應適當引水,緩解當地水資源壓力。此外,還可以通過構建蓄水池解決以上問題。在修復礦區水資源時,應在開采過程中加強水資源保護措施,實現科學化管理。
3.3合理利用尾礦
尾礦主要是指在開采之后,沒有礦產資源的礦體。我國在開采礦產資源時,還處于粗放型階段,對于尾礦處理方式較為不合理。在處理時,大部分將尾礦堆積到山坡上,留有安全隱患。一旦遇到雷雨天氣,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應利用現階段的科學技術對尾礦進行合理利用,通過新型科學技術實現尾礦二次利用,將尾礦進行二次開發,縮小尾礦的體積,提升尾礦的價值,從而促使人們提升對尾礦的認知。通過此種方式,對礦區生態環境進行修復。
3.4加強環保意識
目前,礦區出現以上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于相關工作人員環保意識較為淡薄。傳統的礦山開發僅是為提升經濟利益,未曾認識到礦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因此,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應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環保意識培養,并在實際開發工作中,利用先進技術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并建立相關監督體系,以此保證礦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4 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經濟工程在開采礦山時,未曾注重環境狀態,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基于此種發展現狀,應改變經濟觀念,明確環保重要性,在修復過程中運用科學合理技術,并提升環保理念,加強生態修復技術資金投入,確保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在開展礦區生態環境修復以及管理工作時,不應僅是注重對土地資源的修復,還應重視大氣資源以及水資源的修復。在修復過程中應根據礦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計劃,避免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 牛快快.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評價指標體系分析[J].山西科技,2018,33(03):60-62.
[2] 石玉青.金屬非金屬礦山(含尾礦庫)生態環境修復技術實踐與應用[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8,36(04):141-143.
[3] 李海東,沈渭壽,賈明,張濤.大型露天礦山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損失的評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9(06):112-118.
作者簡介
王運長(1985—),男, 民族:彝族,籍貫:貴州納雍,學歷:碩士,職稱:工程師, 畢業院校: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礦山污染治理,單位名稱:貴陽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