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全
摘要 介紹了畜禽糞污的危害及糞污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并主要從宣傳教育、科學設計、加強監管、完善機制、生態還田、生態養殖和組建企業聯合體等方面對防治對策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畜禽污染;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XT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8)04-036-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14
Abstract The hazards and problems of livestock manure pollution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mainly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cientific design,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perfect mechanis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farming and consortium of component enterprises.
Key words Livestock and poultry pollu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規模養殖業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國禽畜養殖業產值年均增長9.9%,在解決了肉、蛋、奶需求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污染。然而,當前多數養殖場存在污染防治設施利用率較低、管理混亂、工藝流程落后等問題,導致土壤、水體以及大氣受到嚴重污染。因此,對畜禽糞便進行“三化處理”,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積極的意義[1-2]。
1 畜禽糞便對環境的危害
畜禽糞污中大量污染物生化指標極高,直接或間接進入水體會導致“富營養化”。其中氮、磷元素進入土壤后會轉化為硝酸鹽和磷酸鹽,不僅可造成土壤污染,還會引起地下水污染[3]。另外,由于飼料中添加了過量的銅、鋅以及砷等微量元素,這些元素隨糞肥被長期施用可能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糞便污水中含有的抗生素、激素等殘留物,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積累,最終危及人類健康。糞污大量堆積不僅占用大量耕地,釋放刺激性氣體,還會引發酸雨影響農作物生長;堆放過程產生的大量NH3、H2S、氨等惡臭氣體,如不及時處理,會導致空氣中含氧量降低,致使人群免疫力下降,易引發呼吸道疾病[4]。同時,惡臭污染問題還可能引發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養殖污水長期用于灌溉,會使作物倒伏造成減產。糞污直接還田,會引起土壤板結,土質下降,作物病蟲害高發[5-6]。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如不及時處置,會滋生蚊蠅,病原菌和寄生蟲蔓延,造成疫病傳播,還可引起人畜共患病[6-7]。
2 畜禽糞便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種養分離,布局不合理
傳統養殖規模小而分散,產生的糞尿大都自行處理。隨著規?;潭鹊牟粩嗵岣?,畜禽業生產逐步脫離農業,加之大量化肥的使用,使得畜禽糞污由肥料變成污染物;畜禽養殖缺乏統一規劃和審批管理;農民缺乏政策和技術引導,多選擇就近發展畜禽養殖,給周邊環境帶來嚴重影響,致使農村生態環境愈加脆弱,個別養殖場與居民區連為一體,造成周圍規?;B殖場較為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生態環境的惡化[7]。
2.2 投入不足,技術設備落后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畜禽糞污治理投入不足,技術落后,缺乏經濟有效的收集、處理和綜合利用技術,配套設施落后,治理工藝不合理,簡單追求達標排放,不能因地制宜地改進治理工藝和模式,也是防治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8],諸如在雨污分離、干濕分離等工藝方面存在明顯缺陷,致使處理成本較高,效果不理想,因此工業達標排放不適合農村畜禽污染治理現狀,必須實施生態還田。
2.3 政策缺乏,管理薄弱
相關政策和法規不完善,如在稅收、用電、用地和信貸等方面缺少相應扶持政策,致使有機肥價格偏高。政府補償機制和鼓勵措施不足,企業經常因經費問題而采取回避措施,致使畜禽糞便的處理效果不盡如人意。加之沒有統一的畜禽污染防治法規和污染物排放標準,認識不足等因素,有些政策因缺乏可操作性而難以落實。當前我國畜禽養殖場管理相對粗放,少數養殖企業未辦理環保審批手續,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還有一些企業重飼養輕治理,不愿投入經費購買環保設備,部門分工不明確,導致了管理上的漏洞大,如此更加大了治理難度。
3 防治對策
3.1 提高環保意識
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應加強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和《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相關技術培訓,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推廣綠色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使環境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實現畜禽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9],使工作人員不僅作為畜禽糞便污染治理的參與者,更是監督者,嚴格制止違法行為,擴大社會監管體系。
3.2 科學設計,嚴格監管,完善機制
畜禽糞便污染治理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首先,要嚴格要求,科學設計養殖場的規模和位置。養殖規模要根據需要,宜小則小,宜大則大。其次,是要嚴格環保審批制度,養殖場做到“三同時”,并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環保和農業部門要各司其職,相互協調,其中環保部門應對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加大監管:對嚴重污染環境的養殖場可給予限期治理、罰款、關閉和搬遷等處罰措施;在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區域內,畜禽養殖場要具備排污許可證,并按規定排放污染物。國家應在貸款、養殖用地、治理技術等方面提供優惠,如對畜禽糞便治理成效好的企業應給予一定補貼,這樣既保護了環境,也緩解了養殖企業的經濟壓力。養殖企業應將“三沼”進行綜合利用,直接還田利用的畜禽糞便,應無害化處理,防止病菌傳播;運輸企業必須取得相應資質,妥善運輸、處置清洗廢水[10]。
3.3 生態還田是關鍵
通過發酵處理的畜禽糞污可以產生沼氣、沼渣和沼液。沼氣可用于發電和供熱;沼渣可以制作有機肥,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肥力;沼液可以通過發酵和濃縮制作液態有機肥。因此畜禽糞便經過科學處理,可以變廢為寶,資源化利用,實現養殖業的綠色發展和污染零排放。要實現這個目標,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探索規模和分散養殖相結合的模式,實現規模養殖業主和散養戶雙贏,實現環境利益和企業利益共增;通過各種試驗,探索能夠實現畜禽糞便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最優工藝設計,包括雨污分離、干濕分離和飲排分離工藝優化等;生態養殖模式和生態還田技術之間要有效對接,探索生態養殖的模式,并輔以生態還田技術,即可實現污染防控、成本降低和環境保護三者利益最大化;生態還田技術探究要結合實際,著力解決在生態還田工程技術的難題,一方面要保證還田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確保經濟可行性,這樣才具有推廣價值。
3.4 發展生態養殖模式
生態養殖的模式主要分為3種:
3.4.1 自然放牧與種養結合模式 如林(果)園養雞、稻田養鴨、養豬-果樹等。該模式可以利用畜禽糞便,減少農藥化肥用量,保持林果園良好的生態環境。
3.4.2 立體養殖模式 如雞-豬-魚和鴨(鵝)-魚-果-草等。通過用飼料喂雞,雞糞喂豬,豬糞發酵后養魚,或糞便入池轉化為浮游生物,為魚、蛙提供綠色餌料,塘泥制作肥料,從而實現各環節生態化的利用方式。
3.4.3 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模式 養殖糞便等有機物在厭氧發酵產生沼液、沼渣用于養殖魚和蚯蚓,沼氣用于場內供電和供熱,整個過程中各種元素有機結合,彼此相互利用,相互促進[11]。
3.5 籌建養殖企業聯合體
針對養殖污染物達標排放投入大、從業人員技術低等問題,組建養殖企業聯合體,是解決畜禽糞便污染和保持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聯合體組成包括養殖企業、供應商(飼料、藥品、疫苗等)、技術服務部門、采購商等,這樣可以有效整合各環節的資源優勢,從而實現規范經營、共同發展。各環節職責如下:飼養基地主要負責生產;技術服務中心負責疾病檢測診斷、編制防疫計劃,原料監測等工作;加工廠集中采購原料以獲得成本優勢,專業化生產以獲得質量優勢;產品再加工中心對產品(雞蛋) 進行清洗、分級、包裝處理;銷售公司主要負責產品銷售,并根據市場需要規劃養殖基地的品種和規模;財務中心負責聯合體的財務工作,并按相關協議分配利益[12]。
參考文獻
[1] 朱磊,胡國梁,鄒技鋒,等.浙江省海寧市同仁養殖場沼氣發電綜合利用工程及效益分析[J].中國沼氣,2006,24(3):46-49.
[2] 盧輝,邵承斌,敖黎鑫.畜禽糞便處理技術的研究動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5(6)55-58.
[3] 張恒,李延莉,陳麗敏.循環經濟:畜禽糞便污染治理之路[J].江蘇環境科技,2008,21(1):173.
[4] 李傳紅,朱文轉.集約化禽畜養殖業廢棄物污染及其綜合防治[J].自然生態保護,2001(12):32-34.
[5] 李淑芹,胡玖坤.畜禽糞便污染及治理技術[J].可再生能源,2003(1):21-23.
[6] 朱榮.淺談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的現狀和對策[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4):96-97.
[7] 王修川,袁新國,王騰.試論循環經濟及畜禽廢棄物資源化[J].環境科學技術,2008,31(8):155-157.
[8] 陳巖鋒,謝喜平.我國畜禽生態養殖現狀與發展對策[J].家禽生態學報,2008,29(5):110-111.
[9] 伍志敏.關于對我國養殖業發展趨勢的思考[J].經營管理(養殖與飼料),2007(4):83.
[10] 潘瓊.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技術[J].畜牧獸醫雜志,2007,26(2):50-51.
[11] CENTNER TJ. Developing institutions to encourage the use of animal wastes as pro duction inputs[J]. Agriculture and Hu manValues,2004,21(4): 367-375.
[12] METCALFE M. State legislation regul ating animal manure management[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 519-532.
責任編輯:劉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