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常 高樹學 蘇宇
【摘 要】大雷子山區(qū)處在北東向勁濤-龍河林場深斷裂和近東西向二十八站-二根河深斷裂交匯處,北東向毛家大溝-大雷子山斷裂是勁濤-龍河林場深斷裂的次級斷裂,該斷裂切割了侏羅系中統(tǒng)漠河組與侏羅系上統(tǒng)塔木蘭溝組地層,該斷裂是該區(qū)重要的導礦構造。銻礦體主要賦存于侏羅系中統(tǒng)漠河組地層中的巖屑砂巖和砂質板巖中。礦體圍巖蝕變較發(fā)育,與成礦關系最密切的蝕變?yōu)樘妓猁}化、硅化、葉臘石化、褐鐵礦化。
【關鍵詞】銻礦;構造;硅化;碳酸鹽化;找礦標志
【中圖分類號】P61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6-0185-02
1 地質背景
1.1 構造
研究區(qū)的構造比較發(fā)育,從地層產狀和出露地層推斷,既有褶皺構造,又有斷裂構造,表現(xiàn)形式復雜。區(qū)內地層受水平擠壓作用的影響,形成復背斜構造,走向15°~30°。褶皺構造中地層為漠河組的砂巖、板巖、礫巖,兩翼巖層傾角較緩。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大雷子山區(qū)處在北東向勁濤-龍河林場深斷裂和近東西向二十八站-二根河深斷裂交匯處,北東向毛家大溝-大雷子山斷裂是勁濤-龍河林場深斷裂的次級斷裂,該斷裂切割了侏羅系中統(tǒng)漠河組與侏羅系上統(tǒng)塔木蘭溝組地層,并與北西向魚形溝-二根河斷裂交匯。北西向魚形溝-二根河斷裂,屬張性正斷層,在工作區(qū)近北端還有近東西向的F1斷層和北西向的F2斷層。礦體產于毛家大溝-大雷子山斷裂南側。毛家大溝-大雷子山斷裂是該區(qū)重要的導礦構造。
1.2 地層
研究區(qū)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中生界地層和新生界地層。其中,中生界侏羅系中統(tǒng)漠河組地層是該區(qū)主要的出露地層,巖層走向為北東~近南北向,傾向為北西~北北西向,傾角為20°~40°。主要巖性有長石巖屑砂巖、粉砂巖、含碳巖屑砂巖、石英砂巖、板巖、泥巖夾煤線。該組地層受構造動力因素影響,巖石層間破碎、錯斷現(xiàn)象常見,片理化發(fā)育。長石巖屑砂巖蝕變類型為高嶺土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粉砂巖蝕變類型為碳酸鹽化、硅化、葉臘石化、高嶺土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在碳酸鹽化、硅化、葉臘石化、高嶺土化發(fā)育地段常伴有銻礦化;石英砂巖蝕變類型為硅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白堊系下統(tǒng)光華組地層主要為中酸性火山碎屑巖,巖石為凝灰砂巖、巖屑砂巖,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中部和東南部也有零星分布。蝕變類型為高嶺土化和褐鐵礦化等。
1.3 巖漿巖
研究區(qū)內巖漿巖極不發(fā)育,僅在研究區(qū)西南角見一條閃長玢巖脈,巖石呈灰褐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由斜長石和角閃石組成,含量分別為70%和30%,基質主要由斜長石和角閃石微晶組成。巖石具有較強的綠泥石化和褐鐵礦化。淺火山巖與火山機構相伴生,以光華期為主,甘河期次之。個體出露范圍較小,多以脈狀產出,巖石類型較多,光華期淺火山巖的巖石類型有粗安巖、粗面英安巖、流紋質英安巖、硅化角礫巖等,呈脈狀,受火山機構控制。
1.4 地球物理特征
研究區(qū)內電場很不穩(wěn)定,各區(qū)之間差異較大。在Ⅰ區(qū)視幅頻率背景值為0.7%;Ⅲ和Ⅳ區(qū)視幅頻率背景值為1.8%,視電阻率一般在100~500 Ωm,局部在2 000 Ωm左右;在Ⅱ區(qū)視幅頻率背景值為3.5%,視電阻率表現(xiàn)為低阻;Ⅴ區(qū)視幅頻率背景值為4.0%,視電阻率表現(xiàn)為低阻。
1.5 地球化學特征
研究區(qū)為典型森林沼澤—凍土景觀區(qū),區(qū)內植被茂盛,植被覆蓋率高達95%。河谷及平緩的山坡發(fā)育有永久凍土層平均1.5 m,以下為永凍層,由于地表平緩,水流不暢,多發(fā)育為沼澤。通過1∶5 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查明工作區(qū)內8種元素分布特征及其賦存的地質背景。在研究區(qū)內,Au、Sb、As元素異常分布面積大,呈不規(guī)則狀,異常軸向東西,異常強度高,梯度明顯,規(guī)模較大,套合較好,主要分布在中生代侏羅紀砂質板巖中;Cu、Zn元素異常呈零星的不規(guī)則狀分布,異常強度不高,連續(xù)性較差;Pb元素異常分布在研究區(qū)西部,呈零星不規(guī)則狀,異常強度較弱;Ag元素異常分布在研究區(qū)西南部及東北部,呈零星不規(guī)則狀,異常強度較弱。
2 研究區(qū)礦體地質特征
2.1 礦體特征
研究區(qū)內圈出3條銻礦體(編號為Ⅰ、Ⅱ、Ⅲ、),6條銻礦化體(編號為①、②、③、④、⑤、⑥)。礦(化)體位于毛家大溝-大雷子山斷裂的南側,賦存于侏羅系中統(tǒng)漠河組地層中的巖屑砂巖和砂質板巖中。主要銻礦體特征如下。
Ⅰ號銻礦體產于侏羅系中統(tǒng)漠河組地層的砂質板巖及巖屑砂巖中,地表由TC7槽和TC18槽控制,礦體寬5 m,控制延長65 m,深部由ZK1001和ZK1008鉆孔控制,控制傾斜延深分別為50 m、90 m,穿截厚度分別為11.2 m、4.7 m。礦體產狀走向15°,傾向北西,傾角為25°~30°。平均品位為4.05%。有用金屬礦物為輝銻礦,銀白色,呈針狀、短柱狀集合體。圍巖為深灰色砂質板巖、礫巖。巖石蝕變強烈,主要有碳酸鹽化、硅化、葉臘石化。
Ⅱ號銻礦體賦存于侏羅系中統(tǒng)漠河組地層的砂質板巖及巖屑砂巖中,由DZK1116、DZK1103、ZK1004和TC13槽控制,平均品位為3.33%;礦體控制延長300 m,北部100 m為工業(yè)礦體(品位為4.58%),南部200 m為低品位礦體(品位為0.77%)。礦體呈層狀,走向近南北,傾向北西,傾角為30°~45°。礦體沿走向呈波狀起伏,兩端高、中部低,賦礦標高在320~380 m。品位北部富,南部貧。有用金屬礦物為輝銻礦,銀白色,呈針狀、短柱狀集合體,北部礦體呈致密塊狀。主要圍巖蝕變?yōu)樘妓猁}化、硅化等。
Ⅲ號銻礦體地表由TC16、TC20號探槽控制,深部由DZK1122、DZK1105鉆孔控制,礦體呈層狀,走向20°,傾向北西,傾角為40°~45°,礦體控制沿長120 m,厚度為2 m,平均品位為2.98%。賦礦標高在330~360 m。有用金屬礦物為輝銻礦,銀白色,致密塊狀,圍巖為深灰色砂質板巖、砂巖,巖石具有強烈硅化和碳酸鹽化。
2.2 礦石特征
根據野外肉眼觀察,結合光、薄片鑒定結果,礦石礦物組成比較簡單,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以輝銻礦為主,少量及微量黃鐵礦、毒砂、磁鐵礦、黃銅礦等;礦石中的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碳酸鹽,少量絹云母、白云母、綠泥石等。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有輝銻礦,呈放射狀、針狀、短柱狀、團塊狀、脈狀、浸染狀及不規(guī)則狀充填裂隙中。銻華礦呈淡黃色土狀物,分布在巖屑砂巖裂隙中。
礦石的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柱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聚片雙晶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構造、放射狀構造、束狀構造、團塊狀構造、脈狀—網脈狀構造等。
2.3 圍巖蝕變與成礦關系
研究區(qū)內蝕變分帶特征不明顯,但蝕變的種類及其與銻礦化的密切程度基本明朗,規(guī)律性較強。區(qū)內蝕變較復雜,與成礦關系最密切的蝕變?yōu)樘妓猁}化、硅化、葉臘石化、褐鐵礦化。
碳酸鹽化:區(qū)內十分發(fā)育的一種圍巖蝕變,主要以方解石脈為主,沿巖屑砂巖裂隙分布,呈細脈狀或網脈狀分布在巖屑砂巖中,脈寬1~10 mm不等。在碳酸鹽化發(fā)育地段常伴有銻礦及銻華礦出現(xiàn)。
硅化:區(qū)內主要蝕變類型,是沿巖屑砂巖、砂質板巖裂隙廣泛分布的脈狀或網脈狀石英脈,脈寬1~10 cm不等。在銻礦體及其近礦圍巖中,硅化較強烈,并常伴有碳酸鹽化出現(xiàn),在礦體附近常見有強硅化的角礫巖。
葉臘石化:僅在礦體附近的深灰色巖屑砂巖中出現(xiàn),呈白色粉末狀。
褐鐵礦化:分布范圍較廣,主要由含鐵礦在地表氧化作用形成,分布在巖石的裂隙面上。
3 找礦標志
(1)勁濤-龍河林場北東向深斷裂為區(qū)內導礦構造,派生的次級斷裂毛家大溝-大雷子山斷裂是重要的導礦、容礦構造,為礦(化)體提供良好的容礦空間。
(2)毛家大溝-大雷子山斷裂是該區(qū)尋找銻礦床的有利部位,發(fā)育在巖屑砂巖中的碳酸鹽化、硅化、葉臘石化、褐鐵礦化與成礦關系密切,蝕變愈強,銻礦化愈強烈。
(3)在研究區(qū)砂質板巖中,土壤地球化學Sb元素異常規(guī)模較大、濃度分帶明顯,組合異常套合好,規(guī)模較大,銻元素的高值區(qū)是礦體賦存的主要部位。
(4)在地表巖石中輝銻礦氧化呈淡黃色土狀物,分布在巖屑砂巖裂隙中,這是尋找銻礦床的直接找礦標志。
參 考 文 獻
[1]全少龍,許虹,張德森,等.黑龍江省大新屯銻金礦床礦物學特征及Au-Sb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6,35(5):994-1007.
[2]李旭東,李德勝,王興,等.黑龍江省黑河市大新屯銻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J].現(xiàn)代礦業(yè),2012,27(1):64-66,73.
[3]陸海,王帥.黑龍江省天望臺山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現(xiàn)代礦業(yè),2015,31(1):104-107.
[責任編輯:陳澤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