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軍
摘要 通過對蒙城縣2018年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的總結,梳理出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好的做法,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及應對策略,為做好明年及今后小麥赤霉病防治奠定基礎。
關鍵詞 蒙城縣;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總結
中圖分類號:S43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8)04-068-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26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wheat scab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Mengcheng County in 2018, the good practic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f wheat scab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coping strategies were sorted out,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eat scab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engcheng County; Wheat scab;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summary
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開展以來,蒙城縣及早謀劃,抓住農時,積極主動準備防控物資,扎實穩步推進防控的各項工作,赤霉病病穗率在大發生年份控制在3%以下,取得明顯效果,但工作中也存在著需改進的地方。筆者對2018年蒙城縣小麥赤霉病的發生防治情況進行了總結,為以后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1 小麥赤霉病發生及防治情況
2018年蒙城縣小麥種植面積10.27萬hm2,品種主要為煙農系列,占總面積的80%左右,其他品種有濟麥22、良星66等;赤霉病個別地方防治2次以上,累計防治面積22.33萬hm2。2018年小麥赤霉病始見期是5月7日,縣植保站5月18日大田普查,小麥赤霉病平均病穗率為2.4%,平均病指1.8,病粒率0.19%;見病面積10.27萬hm2,發生面積(病穗率大于3%)0.33萬hm2,重發區域平均病穗率4.5%。2017年小麥赤霉病始見期是5月15日,5月19日平均病穗率0.06%。2016年小麥赤霉病始見期是5月2日,5月17日加權平均病穗率3.01%。2015年小麥赤霉病始見期是5月11日,5月18日平均病穗率0.69%。
2 小麥赤霉病防治措施
2.1 小麥“一噴三防”防控物資準備
2018年,縣農委按照省農委的工作部署,整合相關項目資金,利用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災補項目資金150萬元,小麥“一噴三防”項目(縣財政預先墊付)資金750萬元,合計900萬元用于小麥“一噴三防”防控。公開招標采購農藥咪鮮胺、戊唑醇和啶蟲脒。所有“一噴三防”物資全部發放到農民手中。市場上預防小麥赤霉病藥物供應充足,赤霉病防治2次以上。
2.2 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2018年4月10日成立了蒙城縣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蒙城縣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技術指導小組,并發布了“蒙城縣2018年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方案”。4月17日召開全縣小麥赤霉病防控現場會。4月24日發出傳真電報,“關于進一步加強小麥赤霉病預防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做到:一是突擊搶晴預防,二是加強防控督查,三是強化指導服務,四是強化宣傳發動。全縣186名農技人員技術包保275個村,實現技術包保全覆蓋。加強對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的領導和技術指導,確保小麥“一噴三防”工作扎實有效。
2.3 加大宣傳引導,營造工作氛圍
利用廣播、電視、短信、微信、網絡媒體、現場會、技術明白紙、科技入戶等多種形式,向農民宣傳防控小麥“一噴三防”的施藥時間和使用藥物等實用技術,零距離開展技術服務指導,提高全縣開展小麥“一噴三防”工作的積極性,營造及時防控的工作氛圍。全縣召開小麥赤霉病防控專題會議18次,編發防治技術手機短信和微信20期,發送和轉發赤霉病防控技術信息8.6萬條(次)。
2.4 強化示范帶動,掀起赤霉病防控熱潮
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戶、村干部、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的典型示范帶頭作用,在技術人員的具體指導下,有效地做好病蟲防治工作。通過種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及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全縣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
2.5 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防治效果
縣農委成立3個督察組,加強督導檢查。一是督促檢查物資發放情況,確保按時、按量發放到位;二是督促檢查農技人員在崗到位情況,確保技術措施到位;三是檢查防治效果情況,確保赤霉病防治取得實效。
2.6 強化技術落實,分類指導防控
根據小麥品種間生長發育進程,采取分類指導方法,加強小麥生育期監控,見花打藥,適期防控。在首次施藥后5~7 d再防治1遍,防止病害的二次侵染和蔓延。
2.7 加強信息報送,保障信息暢通
2018年4月23日后,啟動“一日一報”程序,鄉鎮每日下午17:00前將統防統治情況、實施進展、問題建議等信息采取傳真方式發送到縣農委,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科學指導,確保防治效果。
3 赤霉病防控成效
2018年5月18日調查,蒙城縣小麥赤霉病平均病穗率2.4%,全部防治2次或2次以上,平均病指1.8,病粒率0.19%;未防田塊(試驗用地)平均病穗率23%,平均病指16.2,病粒率0.35%;防治2次及以上田塊防效88.9%,每公頃挽回小麥損失720 kg。
4 問題與不足
4.1 抗(耐)病品種較少
赤霉病發生輕重在品種間表現明顯,抗(耐)病品種病穗率較低,感病品種病穗率明顯提高。
4.2 施藥預防時間極為關鍵
從蒙城縣的防控情況來看,齊穗期施藥效果最顯著,初花期施藥次之,盛花期施藥效果再次之,花后施藥效果最差。
4.3 農藥采購及選用
群眾對政府采購農藥依賴性太強,導致個別農戶不愿意購買赤霉病二次防治藥劑。多菌靈單劑連續使用多年,赤霉病菌抗性增加,藥效受到影響,宜選用滲透性強、耐雨沖刷、持效期長且對銹病、白粉病有兼治作用的高效對路農藥,如戊唑·咪鮮胺、多菌靈·三唑酮等農藥,防效較高。
4.4 施藥質量有待提高
施藥時普遍存在用水量少和漏噴現象,有的農戶一桶藥液噴施1 000.5~1 334 m2麥田;自走式和擔架式噴霧機存在漏噴和霧滴較粗問題,影響防治效果。要加大對農民和植保員施藥技術的培訓。
4.5 農民防病知識有待提高
農民重視蟲害防治、輕視病害預防的觀念沒有徹底解決,對赤霉病的危害性和施藥關鍵時間認識不足,用藥時機把握不準,沒有根據自己小麥的生育期進行精準施藥,造成防效不理想。
4.6 雨前保護、雨后補救
只進行雨前保護未進行雨后補噴的田塊,病穗率差別較大。
5 應對策略
通過對2018年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的總結,今后應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選用抗(耐)病品種,減少農藥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二是繼續深入宣傳赤霉病的危害性,并加強農民防控技術的培訓。三是推廣防控赤霉病農藥新品種。
參考文獻
[1] 羅家傳,王怡,何春偉,等.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及防治研究進展[J].農業科技通訊,2014(7):38-42.
[2] 張潔,伊艷杰,王金水,等.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14,34(1):24-28,53.
[3] 王艷,馮藝,孫俊,等.小麥赤霉病防治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3(22):109-111,118.
[4] 楊源,楊柳,代會靜.小麥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種業導刊,2012(5):22-23.
[5] 孫俊銘,韋剛,張啟高,等.小麥赤霉病藥劑防治適期及不同防治次數效果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17(1):110,139.
[6] 宿剛愛,劉穎,徐恒安,等.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9):88,90.
責任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