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艷
學術主持人語:
本期電影理論圍繞“電影是什么”這一本體問題展開,四位作者從當下電影的生成、接受環境、心理接受、與哲學研究的交互關系等問題做出了非常有意義的討論。《電影作為媒介,如何可能?》一文是對本刊2017年第1期刊登的王志敏先生的論文:《電影研究與哲學的電影學轉向》的回應。文中提出:“王志敏教授輕易的放棄了一個最能夠創造第二文明,打通哲學的電影學轉向的工具——媒介”,所以該文是“對王志敏教授‘電影作為文化的續寫”。另一篇《哲學研究的電影轉向——作為哲學實驗的電影及其知識狀況考察》則是對《電影作為媒介,如何可能?》的回應,或者說進一步闡釋“哲學研究的電影轉向”實質何在。這三篇論文可以說是從不同的層面擴展了該問題,形成了小小的爭鳴之勢,也是本刊一貫所倡導和期待的。另外兩篇:《照見心靈的燈塔:淺論作為心理研究的電影》對電影心理學研究進行了梳理,并提出“電影與心理的對應關系使得電影研究與心理研究可以‘雙向互通”的觀念。《交互、記憶與儀式——互聯網媒介環境下的電影新變化》則以互聯網媒介環境作為電影發生的新場域,進而提出“觀影越來越成為一種建構集體認知和共同想象的社交儀式”。在此,我們也呼吁和期待更多的對話與交流、爭鋒與回應來到我們的平臺,為電影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