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武龍
摘 要:追本溯源,節儉型治理在中國和西方都有特定傳統。就節儉型治理的內涵而言,它是一種多元合作的治理、民主治理、法治型治理、人本治理和軟硬結合的治理。同時,新時期節儉型治理具有理念細致化、視角微觀化、內容多樣化、方式多元化、結果有效化五個特點。實行節儉型治理,有利于保障社會發展和政治生態良好,在全社會形成節儉風氣,有力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通過加快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不斷完善立法和制度建設,加強多元主體的合作治理以及實行軟硬結合的治理,可以在新時代有效地踐行節儉型治理。
關鍵詞:節儉型治理;傳統;意涵;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8)03-0017-07
節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自身內涵,傳統意義上是指生活儉省,有節制,其現代內涵則是指理性、適度地消費物質資料。在當下存在奢侈浪費、過度消費等現象的情形下,節儉更應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所提倡的美德。從個人角度而言,節儉是一種倫理習慣。[1]出于對物資匱乏的本能恐懼或受傳統觀念的教化以及社會主義新道德觀的洗禮,個人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從家庭視角看,節儉是一種持家之本。家庭節儉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用節儉的觀念和方法來處理家庭生活中的各種事務。家庭是社會存在和國家建構的基礎,家庭的節儉往往是一種理性考量,通過成本—收益的計算,維系正常生活。從社會角度來看,節儉不但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是有限的,在這些資本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節儉可以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從政黨和政府的角度看,節儉是實現有序治國理政、防止腐敗的“利器”。黨和政府的治國理政,強調科學執政和有效政府,可以通過精簡機構、透明化和提升治理能力等實現。從國家角度看,節儉可以安邦定國,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開展,旨在使國家走向安全、和諧與文明。從人類角度看,節儉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必需,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條件之一。
一、西方社會的節儉型治理理念
節儉型治理,雖然由福柯首次提出,但他不是憑空造詞,而是刻意將西方低效宏大政府向高效節儉政府的轉變稱為“節儉型治理”。西方關于節儉型治理的思想有其發展脈絡:其一,將節儉與正義結合,強調“節制”在城邦建構中的獨特作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強調,“節制”應該是各個階層必須具備的德性,只有懂得節制,才能使城邦更好地運轉。[2-3]西塞羅說過,“人是唯一知道節制的動物”[4],“天上也講究節儉,把燈燭一起熄滅了”,強調應時時刻刻保持節儉。古希臘、羅馬的消亡恰恰就是因為從統治階級到普通民眾不再保持“節制”,奢靡成風。其二,將節儉融入神學,強調“節制”是神賜能力。奧古斯丁強調,一種智慧如果不能指引它所有的審慎、堅忍、節制、正義去實現上帝為萬物之主的、永恒完善的和平這一目的,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智慧。[5]神學家阿奎那提倡基督徒特質中的“節制”,并稱之為“獨特的美德”,一個人必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節制。作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領主更應該保持節制。其三,節儉是統治的需要,是應對內外戰爭的基礎。馬基雅維利認為,金錢為武力提供力量支持,所以君主要節儉。只有財政充足,才能保證國內穩定,才有精力和財力去應對政敵和對外戰爭。托馬斯·孟指出,努力積累財富和勤儉持家是一個王國金庫的真正守衛者的品質,而王子禁令的威力和效力卻不能起到同樣的作用。[6]其四,節儉的新教倫理導致資本主義的興起。節儉是馬丁·路德提倡的新教四大美德之一。馬克斯·韋伯認為,新教的節儉倫理精神帶來了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他指出,加爾文宗的商人身體力行勤勞節儉,有了利潤就再去投資,最終成了富人。[7]其五,將節儉作為一種習慣。盧梭認為,享受舒適和節儉都是一種習慣,安于享樂久了,虛假需要會變成真正的需求。王朝初期的統治者都將節儉作為習慣,享樂卻成了后期統治者的習慣。其六,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節儉”向“奢侈”轉向。維爾納·桑巴特挑戰馬克斯·韋伯的節儉倫理導致資本主義興起的論斷,認為奢侈才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愛的一個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資本主義”[8]。這一思想也是資本主義過度發展和過度消費的寫照,資本主義不懂得節制,陷入到不斷循環的危機中。其七,馬克思主義的節儉理論。資本主義壓榨工人的剩余價值用于自身的過度消費,馬克思主義號召推翻資本主義,建立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其八,后現代主義關于節儉的認識。從后現代主義解構資本主義的思想基礎,即從現代主義的角度看,其對認識和批判資本主義的奢侈具有一定意義,但后現代主義消解一切的精神又陷入了相對主義。其九,當代西方的節儉思維。當代西方關于節儉的思考有一些回歸,一方面,認為節儉是一種倫理習慣,是一種習慣養成的美德;另一方面,其試圖走出西方經濟學中的“節儉悖論”①。西方傳統到現當代對節儉型治理的認識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充分肯定節儉在治理中作為核心理念的地位;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時期,節儉成為統治和致富的手段;近代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節儉的地位不但降低,淪為一種習慣甚至其對立面——奢侈,成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經過現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和后現代主義的反思,對節儉型治理的認識重新步入正軌,節儉不只是一種治理理念,更是一種治理方式,但也時不時受到“節儉悖論”的桎梏。
二、中國傳統的節儉型治理理念
節儉型治理的思維在中國由來已久。“黜奢崇儉”的節儉型治理觀是傳統文化核心之一。[9]古代崇尚節儉,把治國理政之道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10]。中國傳統的節儉型治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自身的治理;二是對官員的治理;三是對國家的治理;四是對社會的治理。首先,節儉可以修身。對自身的治理最主要的就是修身,修身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反思自身。儒家提倡溫、良、恭、儉、讓為人之五德,其中“儉”就包含了節儉、節約的思想,“儉”成為個人治理自身的五德之一。諸葛亮《誡子書》中:“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修身和養德相輔相成,“儉”是其中的關鍵要素。其二是檢點自己的行為。孔子強調在儀式上保持個人節儉。“禮,與其奢也寧儉”,“奢則不孫,簡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其次,惟儉可以養廉。對官員的治理除了要求忠誠,最重要的是官員必須廉潔,腐敗是歷代王朝衰敗的根源之一。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晏子春秋·諫下十四》也提到,后人需效法前人節儉而不是奢侈,“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無益也”。墨子提出了帝王的節儉之道,“當為宮室,不可不節”,“當為衣服,不可不節”,“當為飲食,不可不節”,“當為車舟,不可不節”。與此同時,清代魏源提出,“儉,美德也;禁奢崇儉,美政也”,為政以儉,保持清廉。再次,節儉可以鞏固政權。對國家的治理強調要讓國家安定有序。商初大臣伊尹就建議太甲要“慎乃儉德,為懷永圖”,要重視節儉之德,懷有長遠的謀劃,國家大計,非在一時。漢代王符提出要減輕徭役,他指出:“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國之基,故務省役而為民愛日。”崔寔提出“明法度以閉民欲”的節制欲望的觀念,節制民欲在當時有利于保證財政供給,維護國家穩定。最后,節儉可以創造社會財富。對社會的治理強調要讓節儉成為財富涌流的源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節儉會繁榮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韓非子強調:“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中國古代由于是小農經濟,統治者一般施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以保證國家的財政供給。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往往僅能糊口,統治者著力提倡節儉,一方面是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維護脆弱的小農經濟結構。因此,國家嚴禁奢侈,即便商人富有,國家也將其排在“士農工商”的末位,限制其消費奢侈品,以防止不良示范。
近代以來,受西方思想的影響,資本主義在中國開始興起。資本主義強調消費拉動經濟,與節儉形成沖突。近代思想家一般持有“適度消費,奢儉有度”的節儉型治理觀。此時,傳統的節儉型治理觀已經阻礙經濟發展,影響到國計民生。魏源認為,節儉“可以勵上,不可以建下;可以訓貧,不可以規富”,貧民、皇帝可以節儉,富民應崇尚奢侈,奢侈可以刺激生產和服務。譚嗣同指出,“崇儉”導致人人貧窮,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貧極窘之中國御侮“敗亡之由,咸此而已矣”[11]。梁啟超認為,“舉國尚儉,則舉國之地利日堙月塞,馴至窮蹙不可終日,東方諸國之瘠亡,蓋以此也”[12]。嚴復看來,“滯財之致貧,其害烈于侈靡。昔者之印度,今日之中國,以庶富之國而有貧乏之形者,害端在此”[13]。這些言論都戳中了傳統節儉型治理觀造成積貧積弱痼疾的要害,“適度奢侈”的節儉型治理觀成為近代思想家的共識,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帶來的重要影響之一。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節儉”一直是取得一個個勝利的“法寶”。回顧中國共產黨由革命、建設到改革的歷程,可以將中國共產黨的節儉思想總結為“先鋒”節儉型治理觀。毛澤東強調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在《共同綱領》中寫道:“一切國家機關必須厲行廉潔的、樸素的、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工作作風,嚴懲貪污,禁止浪費。”[14]黨員干部是黨的事業的先鋒隊,應帶頭節儉。鄧小平強調對領導干部的節儉管理,“對于違反中央規定的黨員干部,一定要進行認真的教育,教育無效的就要實行組織措施以至紀律處分”[15]。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分析了當前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制定了改進工作作風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目標所指就是嚴抓“四風”問題。與此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黨內法規,嚴格黨的組織和紀律,大力倡導勤奮和節儉的工作作風。中國共產黨的節儉型治理觀呈現出新的特征:節儉型治理理念細致化、節儉型治理視角微觀化、節儉型治理內容多樣化、節儉型治理方式多元化、節儉型治理結果有效化。
三、節儉型治理的當代內涵及實踐意義
十八大以來,中央對兩種現象引起了足夠重視:一是黨員干部的鋪張浪費行為,另一個是基層中存在的大操大辦等不良習俗,兩種現象皆是腐敗的淵藪。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打響了清理腐敗土壤的戰役。黨員干部的節儉靠紀律約束,群眾的節儉靠政策引導,這是兩條路徑。節儉是福柯“治理術”的一種。“實際上,我想眼下我們正在進入所謂節儉型治理的時代”[16]。福柯首次采用“節儉型治理”,用來代表西方的治理傳統由低效的宏大政府向高效的節儉政府轉向。節儉代表著一種追求善的生活理念,節儉型治理不僅是一種治理理念,還是實現節儉的“善”理念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是治理兩種不良現象的重要工具。
2012年底,中共中央發布八項規定,積極倡導“厲行勤儉節約、嚴守廉潔從政”。自2014年起,各地各部門均采取適當措施,在全社會宣傳和呼吁節儉的重要意義。移風易俗是新時期節儉型治理的具體體現,是改善干部群眾生活方式的活動,節儉是這一活動的核心理念。2016年6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確定山東省和陜西省為“全國農村移風易俗工作試點省”,這一具有代表性的節儉型治理活動遂在全國展開,這也是節儉型治理逐步邁向深入的過程。節儉型治理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形式,是采取節儉的方式,以實現黨科學執政、政府有效管理、社會形成節約氛圍、群眾養成節儉習慣的全面治理,既要形成有效節儉的理念,又要實現科學節儉的目的。節儉型治理有以下內涵:首先,節儉型治理是一種多元合作的治理。單一主體的節儉行為并不能形成全社會的共同效應,不能養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只有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廉潔奉公,政府實現透明化、有效化、節約化,社會組織向節儉型組織轉變,公民個人都自覺養成良好的節儉習慣,節儉型治理才能發揮實效。其次,節儉型治理是一種民主治理。節儉型治理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而是通過平等交流、相互砥礪和監督才能實現的治理。執政黨的節儉需要人大、政協、媒體、社會組織和群眾等進行監督,政府的管理行為要公開透明,接受來自群眾的監督,社會組織的運轉和公民個人的行為是否做到節儉也要受到黨和政府的監督和引導。這種多元合作的主體之間的監督與學習的互動,是一種民主的治理方式。再次,節儉型治理是一種法治型治理。沒有健全法律的規約,任何行為都可能越軌。節儉型治理同樣以法律為前提條件,需要法律的約束和保障。第四,節儉型治理是一種人本治理。節儉型治理是從人的本性出發,為了自我保存天生就具有的節儉傾向,而奢侈是后天養成的習慣。從人本角度出發,可以更好地發揮節儉型治理的功能。第五,節儉型治理是一種軟硬結合的治理。針對黨員干部中存在的鋪張浪費現象,需要采取強硬手段阻斷并杜絕權力尋租的路徑。對于基層群眾而言,節儉型治理并不會強制個人節約,而是通過思想和物質激勵等手段引導個人走向節儉。群眾中大操大辦的不良習俗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因此對移風易俗應循序漸進、穩步過渡、軟性治理。節儉型治理的特征包含以下幾點:其一,理念細致化。傳統的節儉型治理雖然強調節儉執政、節儉做事、節儉做人,但皆泛泛而談,單方面強調節儉的好處和奢侈的壞處,或是簡單強調儉奢有度。而當前節儉型治理理念已經細致入微,各省開展移風易俗的活動中“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就是這種理念細致化的具體體現。其二,視角微觀化。以往的節儉型治理觀屬于宏大敘事,不能深入基層,流于表面。而當前節儉型治理在群眾路線的指導下,深入基層和群眾,與文明創建相結合,“聚焦重點,落細落小落實”。其三,內容多樣化。傳統的節儉型治理觀念相對模糊,目前的節儉型治理主要強調掌握好四種關系:習俗與低俗、傳承與創新、治標與治本、黨員與群眾,側重抓好教育引導、綜合治理和文明創建等重點環節。其四,方式多元化。傳統的節儉型治理多停留在理念階段,缺少具體行動,而當前節儉型治理的方式日趨多元化。在開展移風易俗治理、反對奢侈浪費的活動中,一是要充分發揮好移風易俗聯席會議職能作用,搞好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二是要突出問題導向,做好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擬定整頓和改革的清單;三是要加強執法檢查,促進移風易俗形成制度,使之常態化,全面提高文明水平。其五,結果有效化。以當前移風易俗作為具體形式的節儉型治理,讓干部群眾少了人情負擔,多了文明風尚。
節儉型治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當前,作為節儉型治理的具體實踐形式——移風易俗活動的開展,仍面臨著以下挑戰:一是美麗基層建設成效未顯;二是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封建迷信、傷風敗俗、黃賭毒、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非法宗教等不良現象;三是干部群眾大辦宴席,講排場;四是基層干部沒有深入走群眾路線;五是某些市縣沒有可行的具體安排。因此,實踐節儉型治理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意義。其一,實踐節儉型治理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和良好政治生態的有力基礎。人類的資源總體有限,沒有這些資源人類將無法生存。揮霍浪費不僅是個人的損失,還會給人類生存帶來危機。勤儉節約應上升為國家與社會共同推動的公共政策,以保障社會的有序發展和政治的良性運轉。其二,實踐節儉型治理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節儉風氣。2014年5月,中宣部、國家發改委召開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劉奇葆在會上強調廣泛開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節儉不再僅僅作為個人美德,而是上升至社會風氣的高度,致力于在全社會形成節儉風氣是節儉型治理的核心目標。移風易俗,就是改變舊有的風俗習慣,但并非所有舊的風俗習慣都是不良的,節儉即是反例,良好社會風氣的涵養便需要節儉。習近平敦促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1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只有領導干部帶頭節儉,才能帶動社會大眾牢固樹立倡導節約、回歸節儉的思想,讓節約就像是一種自然的空氣,靜靜地漂浮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們自然地去遵守,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黨員干部帶頭節儉,可以防止“破窗效應”,提高生產效率,節約社會成本。一是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尚儉戒奢,以身作則,反對鋪張浪費,杜絕婚喪喜事大操大辦,做移風易俗、勤儉節約、文明辦事的表率。二是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先試先行,主動做移風易俗的引領者,并以正確的導向和行為示范推動廣大群眾轉變想法,打破舊習俗,樹立新風尚。三是提倡簡樸、簡約、簡單的社會風氣,樹立重情重義的價值取向。黨員干部帶頭移風易俗,有利于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地扎根于人們的心靈。其三,實踐節儉型治理,有利于全面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向現代化就是走向文明進步,節約意識應當貫穿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成為全民族的良好風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節儉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遺產,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對傳統節儉型治理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同時,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廉潔從政始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衡量標準,它是一個國家治理能力的直接反映。在國家治理體系中,作為一個重要的治理機構,政府要達到有效地節儉型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和宗旨。通過簡政放權,管住權力,管好錢財,政務公開,節儉從政和依法促廉,建立廉潔政府。因此,節儉型治理是保障建立廉潔政府,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同時,提高節儉型治理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可以進一步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
四、新時代踐行節儉型治理的有效路徑
習近平反復強調“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各級各部門要把節儉理念始終貫穿于社會治理中。但是,盡管中央著力提倡節儉,狠剎奢靡之風,但奢侈浪費現象仍然存在。因此,新時代如何推進節儉型治理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第一,進一步推進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必須堅持節約優先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18]161新時代節約型社會涉及兩個重要問題:一是為何要形成節約資源的空間格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如何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18]163節儉型治理很好地回應了這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節約資源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路徑和重點任務。節儉型治理在資源節約方面表現為: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導向;形成節約資源的空間格局,就是要珍惜每一寸國土,盡可能集中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形成節約資源的產業結構,就是要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形成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就是要有效降低發展帶來的的資源環境代價;形成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就是要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有負面影響的生活行為。另一方面,就如何“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有效利用”而言,節儉型治理體現為: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材料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倡簡單簡約、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二,加強立法完善和制度建設。《周易》中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的出臺、《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的印發實施、糾正“四風”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節儉的系列講話,為新時代開展節儉型治理活動提供了思想指導,也為節儉方面的立法完善和制度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節儉法律法規的完善、節儉制度的建設,為治理腐敗和移風易俗提供了有力保障。法規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19]188為了使“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得更好,完善現有的法規制度,廢止不合適的法規體系,努力形成系統和完整的法規制度體系勢在必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法規制度建設。習近平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20]《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的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法規制度的出臺,以及十九大后出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細則》等,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的建成,實現了反腐倡廉建章立制的完善。而一旦建立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就有必要讓鐵的法規發揮效力,讓令行禁止發生威力,確保所有法規制度生根發芽。如果良好的法規制度不能實踐,只是寫在紙上,貼在墻上,編在冊里,那么就會成為稻草人、紙老虎,它不僅不能發揮應有效力,反而會損害法規制度的可信度和公信力。[19]189-190只有通過建立規章制度并強力結合與高效落實,才能使制度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真正得到提高。執行才能保住制度的生命,實現制度目標過程中,制度執行力分別體現為速度、質量和效益。落實是法規制度的生命力,可以充分釋放法規制度的力量。節儉型治理是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得以落實的路徑之一,落實法規制度的科學性是其主要體現。科學落實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可以避免無效操作,達到節儉目的:一是限制權力使其更加科學有效,實現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對權力的全覆蓋,提高其對權力的防控力;二是確保權力在合法的制度下運行,確保行使權力有理有據;三是使用科學的制度鉗制權力,使這些制度機制具有更強的控制能力和約束能力。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科學落實《廉政準則》的同時,應不斷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的科學化水平,進而提升反腐敗的制度執行力,以確保反腐敗各項法規制度落實到位。
第三,加強多元主體的合作治理。崔寔提出了“明法度以閉民欲”,要求克制民眾欲望。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一種欲望,這種民眾欲望不能通過克制就能解決。節儉型治理思維提倡多元主體之間的互動,黨和政府應積極了解民眾的具體需求,滿足群眾的合理訴求。群眾通過有效的途徑表達自己的要求并獲得反饋,這一過程不僅節約了各種資源和時間,而且避免了低效的政府運作。黨員干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必須受到群眾的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真正減少鋪張浪費現象,有力根治腐敗。與此同時,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修身律己、帶頭節約,展現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此外,黨和政府應積極引導群眾,使其認識到奢侈浪費等不良習俗對社會的消極影響,才能更好地移風易俗。這一多元合作的互動形式,是節儉型治理的完美展現,也是邁入新時代的重要路徑。
第四,正確對待奢侈浪費行為,實行軟硬結合的治理。先秦《三國志魏書己凱傳》中提到“奢儉之事,必視世之豐約”,強調人們的消費水平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提倡消費對于擴大內需和生產具有重要價值,適度消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有兩類現象不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掛鉤,那就是公務人員的鋪張浪費和基層群眾的奢侈浪費。如果靠這兩種手段刺激消費無異于自掘市場經濟的根基,不但不能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反而容易造成金錢至上的不良風氣。因此,一方面要通過完善立法,加強紀律監督,杜絕黨員干部的鋪張浪費;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引導、激勵基層群眾走出大操大辦、奢侈浪費的不良習俗。這種軟硬結合的治理也是節儉型治理的核心要義。
總之,新時代實施的節儉型治理是繼承傳統“節儉”思想,又異于傳統的新理念新思維。同時節儉型治理也是實現黨員干部清廉、基層群眾擁抱公序良俗、社會形成良好風氣的重要方式和路徑。
參考文獻:
[1] 弗郎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6.
[2] 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144-151.
[3]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25.
[4] 西塞羅.沉思錄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48.
[5] 奧古斯丁.上帝之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5.
[6] 托馬斯·孟,尼古拉斯·巴爾本,達德利·諾思.貿易論(三種)[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5.
[7]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3.
[8] 桑巴特.奢侈與資本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3.
[9] 趙炎才.清末時期“奢儉”觀的學理透視[J].學術研究,2006(10):105-111.
[10]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43.
[11] 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M].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323.
[12] 梁啟超.史記貨殖列傳(今義)[M]//飲冰室合集(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35.
[13] 王堯基.嚴復經濟思想的復合特征及其意義[J].中州學刊,2003(1):102-105.
[1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
[1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0.
[16] 福柯.什么是批判:福柯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50.
[1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4.
[18] 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7.
[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35-136.
責任編校 陳 瑤
Abstract: Frugal administration has a specific tradition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when traced to its origin. Its connotation considered, frugal administr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administration arising out of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entities,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legal administration, man-orientate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oft administration and hard administration. Moreover, this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meticulous notions, micro perspectives, various contents, plural means and effective outcomes. The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on benefit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a favorable political ecology so that a fashion of frugality can be nurtured in the society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frugal society,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legislation and institution, the strengthening of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by plural ent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on integrating soft and hard means help with the effective exercise of frugal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 frugal governance; tradition; implications; pa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