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婷
摘 要:審美活動是人的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殊形態,而審美場是人的審美活動必不可少的行為舞臺,也是人的審美活動賴以進行且展現其作用的社會文化場域。社會性的審美場與社會的存在形式是相適應的,社會存在形式發生了變化,審美場也必然要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當代科技革命導致了網絡化的虛擬社會的形成,實現了社會存在形式的創新。在虛擬社會這一新的社會存在形式中,審美場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而深刻的演變,并對人的審美活動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審美場;審美活動;現實社會;虛擬社會;演變;意義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8)03-0082-06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8.03.013
審美活動是人的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殊形態,也是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方式。人的活動必須在一定的“場”中進行,離不開一定的活動場,審美活動也不例外。可以說,審美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審美場中展開的活動,總是依賴于一定審美場的活動,審美場是審美活動必不可少的行為舞臺。審美場作為社會性活動的場域,必然要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只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其變化有大有小而已。當代科技革命導致了網絡化的虛擬社會的形成,實現了社會存在形式的創新。在虛擬社會這一新的社會存在形式中,審美場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而深刻的演變,并對人的審美活動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這一問題在學界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為此,認真研究審美場在虛擬社會中的演變以及對審美活動變革的意義,應該具有明顯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一、現實社會中的審美場及基本特征
要研究審美場在虛擬社會中的演變及其對審美活動變革的意義,必須首先分析現實社會中的審美場及其基本特征等,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兩種社會存在形式中的審美場的比較,充分認識審美場在虛擬社會中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重大演變以及這一演變對審美活動的變革到底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
“場”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物理學中,是指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態即“場”形態,如電磁場、引力場等等。后來,“場”或“場域”概念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美學在使用它,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等也在使用它,成為多門學科的重要概念。從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看,談到“場域”就不能不提及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正是他于1975年在《科學場域的特殊性》一文中提出了“場域”概念。其后,他又在與華康德合著的《反思社會學導引》一書中對場域進行了闡述,認為:“從分析的角度看,一個場域可以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1]122在布爾迪厄看來,場域是體現社會行動者要素的關系位置的社會網絡,場域有其自身的結構形式和運行邏輯,并且“各種場域都是關系的系統,而這些關系系統又獨立于這些關系所確定的人群”[1]133。場域既與社會行動者等要素的關系相關,又是相對獨立的。布爾迪厄把場域作為自己社會學的核心概念,形成了自己頗有特色的場域理論,并對其他學科產生了較大影響,審美場域、社會場域、哲學場域、政治場域、經濟場域、文學場域等多學科的場域概念開始出現。
美學界也逐漸關注審美之“場”,逐漸深化了對審美場的認識。已有學者強調:“任何審美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場中完成的。沒有人可以抽象懸空地、孤立地審美。沒有一個人的審美活動不受到他所處的特定的‘場的影響和制約。個人的審美有個人性格的因素起作用,但他無論如何也逃不出特定時空的審美場加給他的審美標準。因此,認識美,先認識審美場是很必要的。”[2]316這種見解頗有代表性,闡述了認識審美場對審美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審美場呢?有學者認為:“事實上人的審美是受到制約的。每個人的審美取向、審美追求,與所處的社會文化時空中的生活氛圍息息相關,我們把這種社會文化時空中制約社會審美變化的氛圍稱做審美場。”[2]317即審美場是在社會文化時空中形成的生活氛圍,它制約著人們的審美取向、審美追求及審美變化。這樣的定義對我們認識審美場確實頗有價值。
筆者認為,審美場是人在從事審美活動時必須依存且展現其作用的社會文化場域,主要由審美的空間、審美的時間和審美的環境所構成,也是處于變化發展中的場域。如此界定表明:第一,審美場作為人的審美活動必須依存且展現其作用的場域,與人的審美活動密不可分,具有“屬人”性和“為人”性;第二,審美場是蘊含社會文化的社會場域,具有社會性;第三,審美場包含人審美時位于的空間、持續的時間和所處的環境,構成要素具有多樣性;第四,審美場是變化發展的,具有歷史性。
可以說,在人類產生、現實社會構成、現實審美活動形成后的漫長歲月里,審美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審美場中進行的,離不開一定的審美場,因為審美場在審美活動中具有以下重要功能:
第一,它是審美主體存在并從事審美活動的必不可少的場域。審美主體是現實的人,也只有現實的人才能從事現實的審美活動,成為審美主體,因為在世界萬物中,只有人才是有意識、有情感、有精神追求的能動存在物,才能有意識有目的地開展促使情感交融、實現精神追求的審美活動,成為審美的行為者、主導者,即成為審美的主體。作為審美主體的人不僅是在一定的空間、時間和環境中存在的人,也是在一定的空間、時間和環境中從事審美活動的人,因為人在進行特定的審美活動時,必須位于特定的空間、持續特定的時間、處于特定的環境,才能從事現實的審美活動,感受美、鑒賞美,獲得美的享受、美的認知。所以,審美場必然成為審美主體存在并從事審美活動的必不可少的場域。
第二,它是審美客體呈現其審美價值并成為審美對象的必不可少的場域。審美客體是審美主體作用的對象或審美的對象,這樣的對象總是現實存在著的事物,也是對人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只有具有這種存在狀態和價值屬性的事物才能進入人們的審美視域,成為審美的客體。而只有在特定的空間、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境中存在的事物,其美的特質、美的價值才能呈現出來,才能成為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所鑒賞、所指向的對象,才能與審美主體形成情感交融的關系。所以,審美場也必然成為審美客體呈現其審美價值并成為審美對象的必不可少的場域。
第三,它是審美主體與客體建立對象性關系并構成現實審美活動的必不可少的場域。從一定意義上說,審美活動是表示對象性關系的范疇,即審美活動體現的是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已構建起了對象性的關系,沒有這種對象性的關系,就形不成現實的審美活動。當然,這種對象性關系是審美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即審美主體已實施了審美行為,發揮了審美作用,而審美客體已接受了審美主體的審美行為,并表現出了自己特定的美的吸引作用,從而構建起主客體之間情感交融的精神關系。審美主體與客體這種動態的對象性關系的建立也同樣需要位于特定的空間、持續特定的時間、處于特定的環境,離開了這些要素,就不可能建立審美主體與客體的對象性關系,也不會有現實的審美活動的發生。所以,審美場必然成為審美主體與客體建立對象性關系并構成現實審美活動的必不可少的場域。
在物理性的現實社會中,審美場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概括起來,其特征主要是:
其一,空間位置的具體性。在現實社會中,空間位置是物理性的、具體的。從與審美活動的聯系上看,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總是存在于特定的空間中的,其存在的地方是具體的、有現實方位的,地方的大小是具體的、可計量的;作為審美客體的事物也總是存在于特定的空間中的,其存在的地方也是具體的、可感知的;作為體現審美主客體關系的審美活動同樣是在特定的空間中進行的,其活動的場所是具體的,構建審美關系的地點是具體的。可見,現實社會審美場的空間位置是具有具體性的。
其二,時間流逝的確定性。在現實社會中,時間流逝也是物理性的、確定的。從與審美活動的聯系上看,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總是存在于特定的時間中的,其存在的過程是確定的、有具體時間流向的,時間持續的長短是確定的、可計量的;作為審美客體的事物也總是存在于特定的時間中的,存在的過程也是確定的、可感知的;作為體現審美主客體對象性關系的審美活動同樣是在特定的時間中進行的,其活動持續的時間、活動過程的長短也是確定的。可見,現實社會審美場的時間流逝是具有確定性的。
其三,環境存在的現實性。在現實社會中,環境存在同樣是物理性的、現實的。從與審美活動的聯系上看,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總是存在于特定的環境中的,其存在的環境即生活條件和文化氛圍都是現實的,或有現實的狀態,或體現為現實的關系,這些狀態和關系也是實在的、可感知的;作為審美客體的事物也總是存在于特定的環境中的,其存在的環境即自然性條件和社會性條件也是實存的、可感知的;作為體現審美主客體對象性關系的審美活動同樣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其環境的好壞狀況、優劣狀況也是現實的。可見,現實社會審美場的環境存在是具有現實性的。
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現實社會中的審美場與現實社會的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態是相適應的,只有這樣,現實的人才能在現實的審美場中從事現實的審美活動。而社會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態發生了變化,審美場也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二者的適應是動態的適應,是變化發展過程中的適應。
二、虛擬社會的形成與審美場的重大演變
人類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與其密切相關的審美場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化發展的,而迄今最為重大、最為深刻的演變,就發生在網絡時代的虛擬社會這一人類社會新的存在形式、存在形態之中。通過演變,審美場呈現了新的特征,并對審美活動的變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當代科技革命的發展導致了網絡世界的形成,網絡世界的形成促使社會的存在形式、存在形態發生了重大變革,出現了虛擬社會這一新的社會存在形式、存在形態,從而使包括審美活動在內的人的活動場域從物理性的現實社會拓展到了網絡化的虛擬社會。
應該看到,虛擬社會決不是突如其來、憑空產生的社會,而是與現實社會具有內在聯系的社會,它是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又有別于現實社會;較之現實社會,它既有歷史延續性,又有時代創新性。
一方面,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歷史延續。虛擬社會雖然是一種新的社會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態,但它仍屬人類的社會,仍是人類的社會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態,具有人類社會的共同點。如人、人的活動、人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生活等仍然是虛擬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虛擬社會仍然是人、人的活動、人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生活等要素的構成形式或組織結構,離開了人、人的活動、人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生活等基本要素和這些要素的構成形式或組織結構,就不可能形成人類社會,也談不上虛擬社會這一新的社會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態的出現了。在虛擬社會中,人、人的活動、人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生活等會凸顯新的特征,會呈現新的存在狀態和結構狀態,但人歸根到底是社會的主體和主導者是不變的,人的活動、人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生活的屬人性、為人性和社會性是不變的。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虛擬社會是人類社會的特殊形式或形態,是現實社會的歷史延續,否認了這一點,就否認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連續性,也否認了現實社會對于虛擬社會的淵源性。
另一方面,虛擬社會又是現實社會的時代創新。虛擬社會畢竟產生于當代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形成于計算機科技、網絡科技、信息科技、虛擬現實科技的發展過程中,是高科技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社會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態,又有區別于原有社會的不同點。如在網絡化的虛擬社會中存在的人,一定是與計算機、網絡系統緊密聯系的人,是人機結合的人,是虛實交融的人;人的活動是以“數字化符號”為中介而展開的虛擬性活動,人的社會關系、社會生活也都具有了虛擬化的特征。一切社會要素、社會存在、社會關系,無論是物質性的還是精神性的,都能轉化為以“0”和“1”為格式的抽象數字或符號,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系統所接收、存儲和處理,并可依靠軟件程序,根據特定的指令來自動地完成這一過程。虛擬化、數字化、符號化、抽象化等是虛擬社會的顯著特征,也是虛擬社會有別于現實社會的新的特征。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虛擬社會是人類社會存在形式、存在形態的當代創新,否認了這一點,就否認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變革性,也否認了虛擬社會對于現實社會的創新性。
社會存在形式、存在形態的創新必然導致包括審美在內的人類活動場域的創新,導致審美場發生了重大的演變,其演變主要表現為:
其一,存在空間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自虛擬社會出現后,審美活動的存在空間發生了重大的演變,既有了具體性,又有了抽象性,表現出了具體與抽象的有機統一。因為隨著虛擬社會的興起,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活動的空間已從物理性的現實世界拓展到了網絡化的虛擬世界,作為體現人類精神追求的審美活動也能夠在這兩類世界的空間中進行,而現實世界的空間是具體的,虛擬世界的空間則是抽象的。從與審美活動的關系上看,作為審美活動主體的人既能以具體形態的方式存在于有具體方位、具體地點的具體空間中,又能以抽象的符號、代碼的方式存在于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的抽象空間里,沒有物理性的方位和地點;作為審美客體的對象物也既能以具體狀態的方式存在于有具體方位、具體地點的具體空間中,又能以抽象數字和符號的方式存在于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的抽象空間里;審美活動既能以具體感性的方式在有具體方位、具體地點的具體空間中展開,又能以鼠標點擊的方式在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的抽象空間里進行。總之,在虛擬社會這一人類社會新的存在形式、存在形態出現以后,審美空間呈現了雙重性質,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
其二,存在時間既是確定的又是變幻的。自虛擬社會出現后,審美活動的存在時間也發生了重大的演變,既具有確定性,又具有變幻性,表現出了確定與變幻的有機統一。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并存的二元世界里,人類審美活動所賴以存在的時間也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時間的流逝已不是只有一個維度,即已不只是沿著過去、現在、將來一個方向向前流逝,而是既可以朝著一個方向向前流逝,又可以逆轉時間,還可以超越時間,使時間流逝出現多個方向。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和作為審美客體的對象物,能夠以現實社會存在物的方式存在于特定的過程中,這一過程是時間流逝的過程,也是沿著過去、現在、將來一個方向向前流逝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時間是確定的、可以計量長短的;同樣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和作為審美客體的對象物,也能夠以虛擬社會存在物的方式存在于虛擬性的過程中,這一過程雖然也是時間流逝的過程,但憑借計算機、網絡系統和設定的程序,存在的時間可以從現在倒回到過去,也可以超越現在直達將來,改變現實時間的一維性,使時間向兩端延伸,實現時間的瞬間變幻;作為體現審美主體與客體對象性關系的審美活動,也同樣可以在這種既確定又變幻的時間中進行。總之,在虛擬社會這一人類社會新的存在形式、存在形態出現以后,審美時間也呈現出了多維性,既是確定的又是變幻的。
其三,存在環境既是現實的又是虛擬的。自虛擬社會出現后,審美活動的存在環境也發生了重大的演變,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虛擬性,表現出了現實與虛擬的有機統一。在現實社會中,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和審美活動存在的環境是現實的,無論是自然性的條件還是社會性的條件,都是現實性的條件,只有這樣,審美主體、審美客體才能在其中現實地構建對象性關系,審美活動才能在其中現實地展開。而在虛擬社會里,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和審美活動所處的環境可以是虛擬的,特別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審美要素和審美活動所處的虛擬環境更加逼真、生動。虛擬現實技術也被稱之為靈境技術或人工環境,作為一項當代尖端技術,它是匯聚了計算機仿真技術、計算機圖形技術、網絡并行處理技術、傳感技術、顯示技術等而形成的最新成果,是一種基于計算機而構建的高技術模擬系統。憑借這一技術,可以構建一個以視覺感受為主,也包括聽覺、觸覺在內的綜合可感知的虛擬環境,使人能產生一種沉浸于該環境的感覺,形成活生生的“虛擬現實”,使人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事物之美、鑒賞事物之美。這種虛實交融的審美環境,也只能產生于虛擬社會興起、虛實二元世界形成之后。從這一意義上說,審美環境的重大演變是社會變革的必然產物。總之,在虛擬社會這一人類社會新的存在形式、存在形態出現以后,審美環境也呈現出了顯著的變動性,既是現實的又是虛擬的。
這些演變也充分表明,虛擬社會的審美場與現實社會的審美場之間既有聯系,更有區別,既有歷史延續性,更有時代創新性。這種創新,是當代科技革命強大力量和重要作用的有力證明,也是社會進步、人的發展、人的活動變革的具體體現。
三、審美場的演變對審美活動變革的意義
審美場是審美活動必不可少的場域,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揮作用的舞臺,審美場既制約著審美活動,又支撐著審美活動,對審美活動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和意義。審美場的變化必然引起審美活動的變化,審美活動的變化也必然反映了審美場的變化,從這一視角看,審美場的變化與審美活動的變化具有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審美場的變化對審美活動的變化具有其特定的重要作用。
事實也是如此,虛擬社會條件下審美場的重大演變對審美活動的變革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概括起來,審美場的演變對審美活動變革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拓展了審美活動的領域。審美活動領域的大小、寬窄狀況也反映了審美活動的發展狀況,一般說來,審美活動的領域越大、越寬,表明審美活動的發展程度越高,二者呈正相關的關系。從審美活動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看,活動領域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寬。但在現實社會中,活動領域的擴大、增寬都是物理性的,是現實地域、區域的擴大、增寬;而隨著虛擬社會的產生,審美活動的領域已從現實世界拓展到了虛擬世界,審美領域發生的不僅是地域、區域面積的演變,更是性質的演變,出現了過去為不可能的審美領域,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新型審美領域。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人們不僅可以基于現實世界展開審美活動,而且可以依靠計算機科技、網絡科技、信息科技、虛擬現實科技等在自己創建的虛擬世界從事審美活動。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從事審美活動會呈現新的功能,因為“網絡審美文化活動不是在人類現實生活的空間進行,而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進行,它可以擺脫時空的限制,充分實現主體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為審美創造開拓出了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藝術天地。”[3]確實,在網絡化的虛擬世界里,憑借高科技,人們可以更好、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審美的想象力、創造力,創造性地構建起虛擬化的審美場景,使虛擬性的審美領域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引人入勝,也使審美活動更加多樣化、更加新穎化。
第二,豐富了審美活動的指向。審美指向是人們審美追求的直接體現,也是審美選擇的目標。可以說,審美指向的狀況反映了審美活動的狀況,審美指向的對象越多,表明人們審美活動的能力越強,反之亦然。在現實社會的審美場中,人們的審美指向也是現實性的,即指向現實存在著的對象物,只有這種性質的對象物,才有現實的審美價值,才能為人們所感受、所欣賞、所贊美,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東西,人們是不會選擇其作為審美對象的,也不會進入審美指向的范圍。而虛擬社會興起以后,虛擬化的審美場得以形成,人們的審美指向也從現實的審美場拓展到虛擬的審美場,審美指向的對象既可以是現實的存在物,也可以是虛擬的存在物,指向面實現了創新。在虛擬化的條件下,人們在審美時,不僅可以指向現實生活中現實存在的事物,而且可以指向現實生活中不現實存在的事物,如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系統等,人們可以指向過去曾經存在而現在已不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指向現在尚未出現而只有到了將來才會出現的事物,甚至還可以指向人們憑借自己的想象在虛擬世界中創造出來的事物,審美指向趨于無限,也使審美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趨于無限。
第三,創新了審美活動的方式。審美活動的方式就是人們如何審美的方法和形式,它也是審美活動怎樣實現審美目標的手段。一般說來,審美方式的科學程度、先進程度直接體現了審美活動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反之亦然,二者也是正相關的關系。在現實社會的審美場域中,人們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感官并通過現實感性的方式去感受、鑒賞事物之美,形成現實的情感交融之審美認識。而隨著社會存在形式的創新,隨著審美場域的演變,隨著虛擬化的審美世界的出現,人們的審美方式也發生了巨變。在虛實并存的二元世界里,人們既可以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直接地、現實感性地接觸現實具體的事物,感受、鑒賞事物之美,獲得美的認識、美的享受,也可以運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和特定的程序,在虛擬性的網絡世界中去審視表現為抽象數字或符號的事物,在其轉化為“虛擬現實”的狀態下感受、鑒賞其美,形成具有虛擬特性的情感交融之美感。這樣的審美方式,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審美方式,是科學性、先進性凸顯的審美方式,也是與時俱進的審美方式;這樣的審美方式,是審美活動發展水平、發展程度的體現,也是審美活動變革的重要標志。
第四,提高了審美活動的效率。從本質上講,審美活動的效率是作為投入或過程的人的審美活動與其活動目標的比值,體現的是一種價值關系,它反映了人的審美活動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了什么樣的目標,或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人耗費了多少審美活動。人們對審美活動效率的追求,實質上是對審美活動目標的追求,是對審美活動價值的追求。一般說來,人們審美活動的效率越高,表明審美活動的水平越高、作用力越強,反之,審美活動的水平越高、作用力越強,也表明人的審美活動的效率越高,二者也是正相關的關系。虛擬社會形成后,人們的審美活動也從物理性的現實世界延伸到網絡化的虛擬世界,借助網絡平臺,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將存在于任何時間、任何空間的事物,包括現實存在的事物,也包括虛擬存在的事物以及基于人們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事物,轉化為以“0”和“1”形式存在的信息,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系統予以接收和加工處理,即時再現為“虛擬現實”的形態,供網絡所及的人們感受、鑒賞其美,節省了審美時間,壓縮了審美空間,減少了審美投入,提高了審美效率。虛擬社會條件下審美效率的提高,也是審美活動發展的重要體現。
第五,推進了審美活動的共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也是人的本性,傳播審美文化、共享審美感受應該是人們從事審美活動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審美文化是審美活動的精神產物,審美感受是審美活動的觀念認知,它們都是審美活動的成果。一般說來,審美成果傳播面的大小、審美成果共享人數的多少以及共享速度的快慢等,也反映了審美活動的發展狀況,傳播區域越大、共享人數越多、共享速度越快,表明審美活動的發展狀況越好、手段越先進,二者同樣是正相關的關系。在物理性的現實社會中,審美的成果也可共享,但只能通過物理的方式在一定的區域和人群中共享,并且共享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如對美的景色的共享,要么通過口頭語言、書面語言等向他人轉達,要么通過照片、圖畫等向他人展現。通過這種方式轉達、展現的審美成果往往是平面的、靜態的,同時還要受到物理時空的限制,致使短期內能夠共享的區域和人群是狹窄的和有限的。而在網絡化的虛擬世界里,審美的成果可以轉換為抽象的數字或符號,通過一定的設計程序和操作程序,這種數字化、符號化的存在又能以具體生動的形象呈現在網絡空間中,還能突破物理時空的限制,以電和磁的方式即時存儲和快速傳播,只要是網絡在線的人,無論處于何時何地,都可以方便快捷地予以復制和共享。虛擬社會中這種審美成果的廣泛共享性,是現實社會難以想象、難以比擬的,它也反映了審美活動在當代科技革命條件下的創新發展。
綜上所述,審美場在虛擬社會這一新的社會存在形式、存在形態中確實發生了重大演變,其演變對審美活動的變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我們必須看到,虛擬社會還在當代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繼續發展,審美場在虛擬社會中的演變還在持續進行,其演變對審美活動變革的價值還在逐步顯現,為此,我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需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 布爾迪厄,華康德.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 封孝倫.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3] 余虹.審美文化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7.
(責任編輯:楊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