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佳
【摘 要】老年人已構成中國自殺率主體,除經濟因素外,心理因素成為影響老年人自殺傾向的主要原因。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家國同構理念對家庭回歸的倡導,文章通過對影響中國老年人養老現狀進行分析,得出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分為社會及家庭兩大類,各自包含陪伴、參與及照料3個方面,而家庭養老能夠很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減少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及自殺傾向,在此基礎上提出家庭養老的回歸。
【關鍵詞】社會支持;家庭支持;心理健康;老年人;家庭養老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6-0292-03
0 引言
學者對2013—2014年的中國自殺率進行流行病學測算得出,中國占人口8.9%的老人自殺率為38.2%,已遠超青少年自殺率,成為我們必須關注的重點。造成老年人自殺的原因中,除經濟因素外,心理因素成為主因。老年人退休后離開工作環境,生活乍然失去重心造成極大失落感是一方面,缺少充足陪伴和照料是導致老年孤獨的另一方面。因此,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心靈關懷問題值得關注。
老年人退休后養老問題是影響其生活質量的主因?,F階段我國老年人養老模式依養老責任主體可分為社會化養老和家庭養老2類,研究表明,與子女同住的老人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其他老人,因此本文試圖從不同養老模式的差異中剖析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真正因素。鑒于大多數老年人退休后不再從事正式職業化工作,日常接觸的主要情境為社會及家庭兩類,所以,本文將從社會情境及家庭情境能為老年人帶來的心理支持角度分析養老模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路徑,以期尋求更適宜的老年人養老條件,增加老年人晚年幸福感,減少老年自殺率。
1 老年人養老現狀分析
1.1 概念界定
我國受儒家文化影響,“養兒防老”觀念延續至今,但隨著少子高齡化的加深及家庭核心化轉變,多數家庭不再承擔養老責任,社會化養老應運而生。
廣義上講,只要是居住在家,由家庭成員或鄰里提供養老服務即可視作家庭養老,包含夫妻雙方同居由配偶或社區提供日常照料等養老服務的配偶同居養老;居住在家由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居家養老;與子女同住,由子女進行贍養的狹義上的家庭養老。因為前兩種家庭養老對老年人來說所獲得的心理支持與一般社會化養老差別不大,本文中所指的家庭養老為狹義家庭養老。
社會化養老在我國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機構養老,即老年人從家中搬入養老機構居住,由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務,子女空閑時對老人進行探望,而老人一般情況下不會離開養老院活動。本文中,由于上述兩種養老模式的養老服務一定程度上也由社會提供,且心理支持獲取渠道與機構養老有一定相似之處,因此本文暫且將之與機構養老一起討論。
1.2 社會化養老現狀
1.2.1 養老機構難提供生活照料之外的關懷
我國養老機構作為社會化養老的主要形式,近年來受到政府大力支持,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最嚴重的屬護理人員嚴重不足,國際慣例為護理人員與中度重度失能老人的比例為1∶3,與輕度及自理老人的比例為1∶10,但多項調查顯示,我國養老機構護理人員與老人比例連1∶10都難以達到,其中過半護理員未取得護理資格證,僅為養老院簡單培訓上崗員工。在走訪中我們發現,由于護理人員的緊缺與非專業化,護理人員能夠分給每個老人的照料時間很少,除簡單的洗頭送飯等生活照料外基本不能提供護理服務或心理關懷,也無力進行陪伴活動。由于離開了熟悉的社區,老年人失去了可交流的鄰里朋友,而心理接受能力降低又使其很少能在機構中交到志趣相投的好友,每天的娛樂活動基本只有打麻將、看電視。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多為家中子女無精力自行照料,因此子女探望頻率也相對較低。精神生活的貧乏導致孤獨感升高,自我價值感降低,對生活的滿意度隨之下降。
1.2.2 空巢老人缺乏代際支持,孤獨感強烈
家庭核心化轉移與農村青年進城務工增多產生大量空巢老人。其特點為子女不在身邊且相距較遠,多為獨居,與配偶或孫輩同居。家庭核心化與人口快速流動造成傳統主干家庭解體,年輕一輩為了獲得更好工作機會在外地工作定居,地域與經濟能力的限制導致子輩與老一輩相處時間縮減,同城子女還能在節假日回家探望,異城工作或進城務工子女則一般只在過年期間回家探望老人。這直接導致老年人缺乏子女陪伴,難以得到代際支持,在精神上有強烈的孤獨感與被遺棄感,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建設。
2 家庭養老現狀
2.1 家庭養老仍是多數老年人的首選
除受傳統文化影響外,老年人出于更多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的目的也更愿意將家庭養老作為老年生活的首選。研究表明,在受調查的老年人中,無論是正在家中養老還是進入機構養老的老人都更愿意選擇家庭養老,實際上在機構中的老人則多因家庭無法提供養老服務而被迫入住機構。
2.2 照料孫輩一定程度上可提升老年幸福感
對孫輩的照料在未對老年人身體造成負擔的情況下,對老年人來說是其對家庭的貢獻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能為老年人帶來對家庭的歸屬感與自我效能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少老年人的消極情緒與抑郁傾向,提升老年幸福感。
2.3 與朋友和子女有更多交流
由于與子女同居在熟悉的社區中,除每天能和子女見面并有生活情感交流外,處在熟悉環境中能給老年人帶來更多的心理舒適感與安全感,減少其對環境的焦慮。同時,老人可通過與社區中其他老人結伴聊天、跳舞、下棋或參與社區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來充實自己的晚年生活,更豐富的情感交流提升了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評價。
2.4 對子輩經濟能力和精力提出較高要求
雖然家庭養老能給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升帶來諸多好處,但不可否認,由于城市空間緊缺和房價上漲,購買一套足夠三代人舒適居住的住房并提供三代人在城市生活的日常開銷對年輕人來說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同時,老年人隨著年齡上升身體機能下降,生病或日常照料對子女的精力也是一種消耗,可能會給仍處于事業上升期的子女帶來較大壓力。
3 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及在不同養老條件下的獲取
3.1 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由于年老后接觸的主要情境為社會和家庭兩類,因此這兩類情境中存在的各種因素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較大。
首先,社會情境中,無論是傳統的養老機構還是新興的依托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因擁有職業化護理團隊,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提供較為周到的照料服務,而這種社會生活照料服務能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存需求,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礎。而工作同樣能夠提升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從而提升心理評價等級,社會中各種老年公益活動或對老年人開放的工作能給老年人提供社會參與機會,有益身心健康。同時,多樣的社區活動,與社區中志同道合的朋友及其他親屬的人際交往也能顯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少其孤獨感。
而在家庭情境中,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承擔家務勞動與隔代照料,有利于提升家庭參與感與歸屬感,減少退休后因工作缺位導致的自我價值喪失。與子女同住使老人幾乎每天與子女見面,能更方便地了解、參與子輩的生活,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減少子女缺位的空虛感與孤獨感。同時,子女也能更方便快速地獲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與身體健康狀況,及時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及時發現老年健康問題并陪同就醫,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
綜上,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社會參與、社會陪伴、社會照料及家庭參與、子女陪伴、子女照料六類。
3.2 社會支持因素在不同養老條件下的獲取
在生活照料方面,養老機構因擁有專職護理團隊,住院老年人能得到較全面的照護,而現階段國家支持依托社區發展的居家養老服務給社區為住家老人提供短期接續式生活照料提供可能,在社區養老得到發展后,住家老人也能從社會購買正式的養老服務。同時,鄰里親朋的互相照應也為其提供了非正式社會照料。
在社會陪伴上,因機構中老人一般不離開養老院外出,受環境與自身心理接受能力影響,其在機構中也較難交到知心朋友,能得到的陪伴較少。但居住在熟悉社區中的老人,其與附近同齡老人均有較長年限的交往,同時環境的熟悉性帶給他的安全感會降低其防備心理,更容易交到朋友并與之進行一系列的社交活動,在社會陪伴的獲取上有明顯優勢。
在社會參與方面,機構老人很少出門,更別提進行工作或參與公益活動,在機構中屬被照顧者,很少能提供勞動而獲得社會價值感。與之相比,社區老人則有更多可能參加社區或政府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或老年文化交流活動,社會參與感更強,從中更易獲得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感。
3.3 家庭支持因素在不同養老條件下的獲取
生活照料上,機構老人除在子女少數探望時得到一定程度的子女照料外,其余時間基本由機構提供照護服務,而夫妻同住者由配偶照料,獨居老人除自我照料外多求助于社區服務機構。家庭養老中,老年人日常照料需求基本由子女承擔,其在獲得子女照料方面有天然優勢。
子女陪伴和家庭參與的情況與生活照料類似,因子女常年不在身邊,無論是機構養老、夫妻養老還是空巢老人,其獲得子女陪伴的途徑除電話聯系外只有子女在過年期間或節假日偶爾的探望陪伴,由于雙方見面多為子女來老人所在地對老人進行探望,所謂的家庭參與更是難以達成。但家庭養老者恰恰相反,與子女同住使得其至少能每天與子女見面交流獲得子女的陪伴,并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參與家庭勞動,通過家務活及隔代照料體現其對家庭的價值,獲得參與感與歸屬感。
4 結語
家庭養老在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各因素中均表現良好,在家庭支持的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因此家庭養老是一種更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養老模式。
同時,鑒于家庭養老遭遇的困境,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改進以掃除家庭養老回歸的障礙:控制房價,對與老人同居的年輕人購買大房進行一定補助或優惠,為同住提供物質基礎;大力發展社區喘息接續護理,減輕年輕人照料負擔的同時不減少雙方相處時間;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增加適宜老人參與的公益工作,給老人發揮余熱提供可能;發展老年大學,鼓勵老人培養興趣愛好,豐富精神生活;建立健全老年心理服務系統,必要時為老人提供心理援助,減少老年抑郁與老年自殺。
參 考 文 獻
[1]Bao-Liang Zhong,Helen F.K.Chiu,Yeates Conwell.Ra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suicide in China,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J].2013(14)273-279.
[2]呂林,楊建輝,呂牧軒.不同養老模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調查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
(17):3343-3344.
[3]孫偉娟,趙婷婷.關于養老護理人員合理化配置需求的調研[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6):106,117.
[4]徐俊.農村第一代已婚獨生子女父母養老意愿實證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6,22(2):98-107.
[5]孫鵑娟,冀云.家庭“向下”代際支持行為對城鄉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兼論認知評價的調節作用[J].人口研究,2017,41(6):98-109.
[6]傅宏,陳慶榮.積極老齡化:全球視野下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和實踐探索[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13(5):713-720.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