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亮
一、“一帶一路”的文化意義
1.文化是凝聚“一帶一路”共同利益的“粘合劑”
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時空、跨越國界、超越族群,同時又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歷經2000多年的洗禮,在先人們的艱苦努力下,古絲綢之路不僅產生了巨大的商業貿易,更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絲綢精神,成為相關國家的共同記憶和永恒財富。
2.文化是化解“一帶一路”風險挑戰的“潤滑劑”
“一帶一路”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偉大事業,需要沿線各國和社會各界群策群力,求同存異、相向而行。雖然一部分國家對“一帶一路”的理解認識不同,行動步驟難以一致,一部分國家還存有疑慮。甚至有些國際輿論出現了質疑聲,對“一帶一路”的前景缺乏信心。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從文化上找突破口,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創造條件,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認同。
3.文化是推進“一帶一路”持久建設的“助推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長久。”在這場比馬拉松還要唱的“一帶一路”建設之路上,我們需要政治上的互信、經濟上的互利、還需要文化上的互鑒。
二、高校舞蹈教師對自身專業知識的拓展
1.量的拓展,高校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補充新的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范圍,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作為高校舞蹈教師,不能單一的只會一個舞種,要結合所教授專業進行舞蹈專業拓展。
以“一帶一路”文化政策為依托,建立好舞蹈專業素養,注重“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同時強化舞蹈關鍵技能所需的理論與實踐融合的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
通過多種渠道來學習專業知識,提高教學組織能力,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加入新的舞蹈知識和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每個學生在舞蹈學習的過程中都有所收獲。
2.質的深化,從知識的理解掌握,再到知識的運用和創新。
要將大學舞蹈課程進行創新和拓展。進行校本創新和拓展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舞蹈的魅力。
要通過多種渠道帶領學生經常參加與社區各類公益演出活動,不僅展示了學生上課所學的的課程成果,也通過實踐活動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提高了學生的表現欲望。
三、樂舞文化的發展歷程
1.周代是樂舞文化發展的蓬勃時期
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將“禮”、“樂”相互結合,把樂舞與統治秩序和倫理道德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讓人們通過樂舞的習演,使內在的道德修養與外在的行為規范完美的統一起來。周公“制禮作樂”的主要內容有六大舞、六小舞,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樂舞,也是當時統治階級對于后代的教育內容之一。
戰國時期,民間樂舞的影響力超過日益僵化的舊雅樂,全面興旺繁盛起來。《詩經》的產生為我們提供了周代樂舞著多方面的歷史信息。《詩經》之《風》、《雅》、《頌》三類,《國風》之民間樂舞,形式活潑,質樸清新,舞蹈擅長運用道具(羽、弓、簧等)舞者面容姣好,動作流暢,由此可見這一時期舞蹈的審美取向。《雅》、《頌》所反映的舞蹈,主要是歌頌統治階級,屬于正統舞蹈。除此之外,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創作的《楚辭》之《九歌》就是根據民間巫歌加工而成的祭祀歌舞辭。
2.漢代是樂舞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
樂舞“角抵百戲”廣為流傳。由于漢代政治宣傳、統治階級娛樂的需要,導致角抵百戲空前發展。其表演豐富多彩,有舉援大木者,有曲折肢體者,有跳躍輕巧如猿猴者,有攀高宛如燕龍者,有舞巾舞袖者。同時漢樂舞與“角抵百戲”中其他技藝相結合滲透,使得漢樂舞具有記憶結合、記憶并重的特點,觀賞性也有所增強。
3.唐代是樂舞文化發展的輝煌時期
唐代樂舞體現了古代藝術的高度發展。首先,唐代首次出現以動作力度和風格特征來進行舞蹈分類,主要有軟舞、健舞之分。這表明了唐人對樂舞的分類突破了傳統的觀念,更加突出了舞蹈動作的風格特點,側重于舞蹈本體的表現。這種舞蹈分類,對于古代樂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樂舞新作唐代陣舞《破陣樂》是大型群舞,其性質屬于武舞類,表現了大唐的國武皇威,體現了文武兼備的帝王思想。它是唐代變化較多,影響較大,應用范圍較廣的一種延續周代“功成作樂”傳統的樂舞,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唐代樂舞藝術的生命力。第三,唐代樂舞薈萃,其中《霓裳羽衣》是唐代樂舞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作。
兼容并包的唐代宮廷燕樂。唐代燕樂是禮儀與樂舞的結合,主要用于娛樂欣賞,糅合了前代樂舞、民間俗樂和西域胡樂舞,兼有禮樂、娛樂、表演等多重功能。部伎樂舞是唐代燕樂的主要內容,如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匯集了這一時期的中原傳統樂舞,西域胡樂舞之精粹。十部伎匯集了多國家、多民族的樂舞,象征開過定邦的豐功偉業。坐部伎和立部伎,主要體現本土樂舞文化,突出技藝水平和風格特點,主要是為帝王歌頌功德。宮廷燕樂是唐代樂舞民族性、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體現,可謂是海納百川,兼容并包。
中外樂舞文化交流頻繁及樂舞漢化。自唐至盛唐,外國各地多向唐王朝進獻樂舞。如:南詔王進獻的《南詔奉圣樂》;古印度傳入的《天竺伎》等。民族樂舞“踏歌”傳到日本后,與日本的歌垣逐漸融合。古朝鮮吸收了大量的中國樂舞文化,學習流經中國的西域樂器,笛、簫,樂舞有“玄鶴”等。而外來樂舞的漢化表現在如原中亞一代的民間舞《柘枝舞》,唐初為健舞《柘枝》后經漢化成軟舞《屈柘枝》,風格溫文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