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冰 齊凱凱

【摘 要】“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參與社工機構的社區教育項目情況并非如社會工作者預期一樣樂觀。評估老年居民對社區教育服務的需求是社工機構開展項目之前必須認真做好的功課;同時還應了解“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與城市社區老年居民的區別,找出影響“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意愿的因素。對這些問題的準確判斷是順利推進社工機構“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教育項目的關鍵。
【關鍵詞】“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社工機構;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5-0256-02
“村改居”是我國消除城鄉二元化、推進城鎮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城鄉融合、使農民成為城市居民的漸進過程。在“村改居”社區里,村民變為居民并不是簡單的身份上的改變,還意味著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思維方式等多方面的深刻改變。由于“村改居”社區里的老年居民數量較多,而且絕大多數老年居民很難在短期內轉變原有的農村生活方式和固有的傳統思維,因此他們在適應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會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困難和阻礙。開展社區教育,幫助“村改居”社區的老年居民增強對城市生活的適應性和促進其融入城市社會,在微觀層面有利于提高其個人的幸福指數,在中觀層面有利于促進社區家庭、鄰里之間關系的和諧,在宏觀層面有利于推動“村改居”順利進行和加速城鎮化進程。
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發展方興未艾,社工機構通過項目形式開展社區教育服務有效地補充了傳統社區繼續教育在教育對象數量有限、教育形式單一、教育場所短缺、師資力量不足等方面的短板,體現出了教育對象準入門檻低、教育受眾廣泛、教育形式豐富多樣、教育場所有保障、教育資源充足、教育服務更加人性化和專業化等優勢。從理論上看,這些優勢的存在使社工機構在“村改居”社區開展老年居民教育服務應該容易被接受,相關項目應該容易推廣。但現實中,社工機構在“村改居”社區開展的老年教育服務卻經常遇到項目不溫不火甚至在短期內就遭到冷遇而難以向前推進的情況。這種情況與城市社區老年教育服務項目的風生水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是否有接受社區教育服務的需求,在參與社區教育活動中他們同城市社區老年居民有哪些區別,他們參加社區教育活動的意愿受哪些因素影響;對這些問題的準確判斷有利于社工機構對項目的有效性進行客觀評估,對不適宜的項目可及時調整服務目標、內容及實施方案,使受到冷遇或阻礙的“村改居”社區老年教育服務項目得以順利推進,從而達到增進老年居民福祉的積極效果。
1 “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對社區教育服務的需求
筆者對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簡稱H機構)在“村改居”型社區(簡稱G社區)開展老年教育服務項目進行了跟蹤觀察。H機構在城市社區老年教育服務方面具有較豐富的經驗,其開展的一項旨在幫助老年居民適應信息社會、接受新時代生活理念、適應年輕人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教育項目受到城市社區老年居民的特別歡迎。但是,當H機構將該項目“移植”到“村改居”型的G社區時,項目卻遭到了冷遇。G社區有340余戶居民,青壯年人大多數出國或去一線城市打工,剩下的居民主要是老人和兒童,其中60歲及以上的有能力參與社區活動的老人有136人。H機構在G社區居委會的協助下,面向60歲及以上的老年居民共開展了8次社區教育服務活動,但是居民的參與情況并不樂觀:整個活動共有32名老年居民參與,不足136人的1/4;32名老年居民參加每期活動的情況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到,除了第一次活動以外,其余7次活動參與人數都不及服務總人數的一半。因此,H機構的社會工作者在反思項目服務活動內容、項目服務中的社工表現等問題之前,首先需要認真思考的是“村改居”型社區老年居民是否有接受社區教育的需求。
一般來說,“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對社區教育服務的需求取決于其市民身份轉變的時間長短、居民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居民的平均年齡、居民的文化水平、過去居住的鄉村的生活習俗等。轉變為市民身份時間較長的、相對年齡較小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同其他居民熟識度高或聯系密切的老年居民對新事物接受較快,適應能力較強,因此對社區教育服務有需求且部分居民需求較為迫切;反之,原有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的慣性較大,就會缺少對社區教育服務的需求。而原居鄉村的生活習俗也會影響“村改居”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看法,很難想象一個玩牌盛行的村落里的居民在進入城鎮后會立刻放棄原有的娛樂方式而加入社區學習者的行列。
2 “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和城市社區老年居民的區別
從人群特征來看,在參與社區教育服務活動時,“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和城市社區老年居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學習心態和學習內容的傾向性上。
首先,在學習心態方面,城市社區老年居民大多持有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基本屬于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生活壓力和負擔較輕,為排解孤獨、結交朋友、豐富生活而參與社區教育服務項目。他們尊重教育者和社工,同時也需要得到來自教育者和社工的尊重,他們容易與教育者和社工形成平等的、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大多會受到傳統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城鄉不平等的思想影響,認為農村人不能跟城里人比,因此在社區教育服務一開始,社工通常會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對社工的兩種極端表現,要么如局外人一樣看社工自說自話,要么對社工表現出絕對服從。這種不平等的初始心態的存在,往往要求社工要用較多的時間去幫助“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形成自我的概念,承認自我價值并學會與他們所謂的“能人”建立平等的關系。
其次,在學習內容的傾向性上,城市社區老年居民比較看重學習內容的思想性、文化性、藝術性、時尚性,他們希望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在人際交流、社會融入方面的能力。“村改居”型社區老年居民更看重學習內容的有用性,希望社區教育活動能夠對他們謀得經濟利益有所助益,因此一些技能型的社區教育頗受他們的歡迎。
3 影響“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意愿的因素
在上述H機構針對G社區開展的老年居民教育服務項目中,筆者發現老年居民參與意愿比較低,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服務對象招募困難,當社工在社區進行招募時,許多老年居民第一時間是拒絕的。H機構只能依托社區工作人員的鼓動和協調來招募服務對象,最后招募到的基本是參加各種活動都比較積極的老年居民。其次,服務對象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缺乏持續性。每次開展活動都會有先前服務對象流失,參與了所有活動的服務對象幾乎沒有。再次,參與社區教育活動中的互動積極性較低。在活動中,服務對象與社工互動較少,缺乏融入感,部分服務對象甚至會在中途撤出。
“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意愿較低主要受到居民自身因素、社工機構因素和社區環境因素等多方面的綜合影響。
從居民自身角度來看,大多數“村改居”社區居民對社區居委會、社工機構等組織缺乏社會認知經驗,對社區活動和社工機構項目的信任度和認可度都比較低。同時,“村改居”社區老年居民更懷念和依戀鄉村的熟人社會,對社區的歸屬感不強,因此他們參加集體活動的意愿不高。
從社工機構角度來看,首先,社工機構的發展是近幾年的事情,媒體宣傳較少,社會認知度仍然較低。其次,社工機構工作人員自身能力素質還有待提升,特別是針對不同人群靈活開展服務的能力不足。再次,社工機構在項目評估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比如需求評估工作不到位、過程評估走形式、結果評估不規范等。這些專業性上的不足往往會導致項目設計與服務對象需求相偏離或項目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從而降低服務對象參與項目和協助推廣項目的積極性。
從社區環境來看,很多“村改居”社區硬件設施建設不到位,工作人員數量不足,工作內容千頭萬緒,使社區工作者無暇顧及社區服務的發展,社區領導對社會工作服務缺乏認識等,這些因素都不利于社工機構社區教育項目的開展,自然也難以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社工項目的積極性。
參 考 文 獻
[1]顧永紅,向德平,胡振光.“村改居”社區:治理困境、目標取向與對策[J].社會主義研究,2014(3):107-112.
[2]胡敏.“村改居”農民參與社區教育意愿的調查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2):92-93.
[3]陳奕如.社工機構參與社區養老的問題研究——以A社工機構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