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 要:花兒是研究西北民間文化及少數民間文化的活化石,臨夏是“花兒”的故鄉,并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對松鳴巖花兒會傳承人馬金山先生進行訪談以及實地調查松鳴巖花兒會,對花兒變遷的原因及對策進行思考。
關鍵詞:臨夏花兒;松鳴巖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傳承人馬金山
“花兒”是流傳在西北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在漢族、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藏族等八個民族之間傳唱的民歌,它歷史源遠流長,流傳范圍廣泛,并以其即興而起的創作演唱、生動酣暢的情感表現、別具一格的曲令格律而彰顯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深受各個民族人民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喜愛。花兒的詞曲和內容非常豐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活著的詩經”,是研究西北民間文化及少數民間文化的活化石。臨夏是“花兒”的故鄉,“花兒”是這片古老又神奇的土地上民族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臨夏花兒分為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山歌體系,其中松鳴巖是河州花兒的發祥地,是河州花兒南部的大本營,也是中國花兒的傳承基地。松鳴巖花兒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明代起歷經500多年傳唱不衰,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006年5月20日花兒被批準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被正式列入我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備選項目;同年,臨夏松鳴巖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文化部公布松鳴巖花兒會傳承人馬金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甘肅省文化廳公布蓮花山花兒會傳承人汪蓮蓮、馬梅蘭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9月30日甘肅花兒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花兒傳承現狀調查
馬金山先生是2008年2月底由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東鄉族,生于1943年,自幼跟隨父母學唱民歌,七、八歲就開始參加花兒會并進行宴席曲表演。他熟知河州花兒、打調、宴席曲等,并善于演奏咪咪、嗩吶、板胡等樂器,表演創作俱佳。他的演唱風格淳樸自然,粗曠奔放,是遠近聞名的“唱把式”、“練家子”、“太子山下的金嗩吶”,是土生土長的花兒專家。2006年初,馬金山先生貸款買下了原和政縣科托村合作社的幾間平房和院子,掛牌成立了“和政縣文聯花兒藝術學校”。這些學生除了本地的小孩還有東鄉、廣河、康樂、甘南、夏河等地方的學生,年齡從六歲到十六歲不等,馬金山利用每周雙休日和寒暑假教學生唱花兒,學二胡、嗩吶、咪咪等民間樂器。馬金山先生介紹:他給學生教唱花兒不收學生錢,冬天給學生買煤取暖,還給學生買演出服裝,平時就用賣他本人制作的金山腰刀的收入及在松鳴巖當馬隊隊長的工資供學校的日常開支。在交談中,馬金山先生談到,雖然有縣委縣政府的支持,日常學校運行中最大的困難還是資金,這不得不說是制約花兒傳承人培養的一個重要因素。
談到松鳴巖花兒會,馬金山先生也介紹說如今的花兒會不似當年。
“花兒會”曾是花兒傳唱的一個重要形式和場合,解放前也稱“唱山”、“山場”。作為“中國花兒傳承基地”的和政縣松鳴巖是河湟地區最大的花兒會場,松鳴巖花兒會也是河州花兒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載體和傳承基地。松鳴巖花兒會是民間自發參與并進行演唱花兒的傳統活動,各民族花兒歌手一起演唱、切磋,交流傾聽隨興創作的花兒,此時花兒會就自然以比較著名的花兒歌手為中心,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演出群體,繁榮期的花兒會人山人海,盛況空前,其規模之大令人驚嘆。赴會人人都會唱花兒,不少人都自編自唱。但經過筆者實地觀摩與參加后,現在的花兒會確實有很多新的改觀。一是由以前自發參與并演唱的大型民間傳統活動變成政府有組織有目的的參與活動;二是由以前單純花兒歌手交流、演唱、切磋的表演變為增附加商業演唱、旅游推介等商業內容的綜合活動;三是由以前花兒歌手興之所至即興創作演唱的方式變成多為專業演員有準備的舞臺表演;四是由以前渾然天成的現場發聲變為借助舞臺、話筒、伴奏的表演演唱。這固然是花兒革新的一方面,卻變得平淡普通,喪失了花兒原汁原味的野味天成與濃厚的藝術內涵。
二、花兒變遷原因思考
1、花兒本產生于鄉野田間,也流傳發展于鄉野田間,但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其生長的土壤發生改變,也使被裹挾其中的花兒隨之而變。“原生態的花兒是情感的抒發,是生命的吟唱,承載著演唱者復雜而深刻的情感內涵,而目前相當一部分的花兒拋開了古老的花兒芬芳與流行音樂混雜在一起,既失去了花兒即興創作的靈感和鄉土田野的野趣天成,也不再承載厚重的藝術內涵,花兒獨特的文化意蘊受到現代社會的沖擊”。
2、在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臨夏花兒不可避免成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排頭兵,花兒的角色被改變定位被調整,它承擔了部分振興文化產業以帶動經濟發展的任務。“在行政介入下‘花兒會轉變為項目招商會及交易會,‘花兒會上最令人回味和感嘆的傳承方式‘對歌也演變為某些私立演唱團體的專利,傳統的文化交流活動已逐漸讓位于經濟的開發”。
3、隨著電視廣播、電腦、互聯網、智能手機的介入,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接觸到更廣泛的生活媒介,花兒以及花兒會也從人們生活中原本最重要的抒情踏青、感悟生命與歌聲的盛大集會漸漸消隱,變成承載多種功能與符號的綜合集會。
三、花兒傳承對策思考
其一、花兒的傳承與發展究其根本應該建立在科學的保護與認識之上。在主要依賴政府的保護活動中,我們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與發展、保護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在現在甘肅這樣一個要創建文化大省并撬動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下,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些非遺項目中什么是其最具文化及藝術價值的精華。對于花兒,我想其鮮活生動的生活氣息、渾然天成的鄉野情趣、純真質樸的表演風格、渾金璞玉的生命吟唱乃是最打動人心的。
其二、加大宣傳及資金扶持力度,尤其是對于花兒傳承人的培養與扶持。這樣花兒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才能像接力棒一樣一代一代連綿不絕的傳承下去,并不斷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閆國芳.鄉土社會視閾下的花兒研究[C].蘭州:西北民族大學
[2]周亮.花兒的文學性與音樂性及傳承研究[C].蘭州:蘭州大學
[3]馬莉.當代人類學視野下的“花兒”及其研究[C].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4]雪犁、柯楊.西北花兒精選[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
[5]王沛.大西北之魂——中國花兒[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
[6]張君仁.花兒王朱仲錄[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