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龍

摘 要:法是國家頒布并實施的用以規(guī)范公民行為方式、并進行統(tǒng)治與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法作用的發(fā)揮的前提是懂法。因此,為了解中國社會公眾法律知識水平現(xiàn)狀,本文從影響人們法律知識水平的內外因素出發(fā)以探尋公民法律知識了解現(xiàn)狀,進而找到提升中國公眾法律知識水平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法律知識;公眾了解度;法律保護
1、引言
人為法律施行的主體和客體。而法律的施行,公民對法律知識的認識程度是國家施行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前提和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國不斷完善各項法律法規(guī)、豐富法律內容,逐漸建立了與社會主義時代發(fā)展相契合的法律體系。但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需要建立在公眾對社會法律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因為,一方面,社會公眾對社會法律觀念的認知度是法律施行的合法性基礎。只有公眾對法律具有認同感,才能夠理解并遵從法律,另一方面,社會公眾法律觀念的認識高低對于法律施行效率具有較高的影響。理解程度越高,施行起來便會更加高效,反之,施行上便會遇見各種阻礙。
因此,本文為了解當前社會公眾對法律認識水平及具體內容的了解度,選取年齡區(qū)間處于18-65歲的成年公民,以家庭和學校兩個地區(qū)作為樣本城市進行調查,希望找出當前影響中國公眾法律認知水平的原因,以采取措施來提高公眾的法律知識水平。
法律認識包含法律知識、意識和信仰。法律知識是法律認識水平的基礎,意指公民能否對法律具有一個正確客觀的了解。法律意識是指人們是否能夠自覺遵守法律、運用法律去維護自身權利,法律信仰則為人們是否對尊敬、認同法律體系。
2、中國公眾法律知識現(xiàn)狀
中國曾于1985、1986、1991年、2001年對社會公眾一共開展了四次普法教育,以工人、學生、農民、領導干部等多個社會群體為普法對象,人群廣泛,數(shù)量眾多。截止至2001年,中國初步形成了懂法守法的法律氛圍,公眾對法律的認識程度有所加深,法律認知程度也不斷提高。
本次研究則在第四次普法教育的基礎上調查中國公眾對法律知識的具體認識度和了解度。通過設計調查問卷進行研究,問卷內容涉及實體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繼承法、合同法、經(jīng)濟法等,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調查數(shù)據(jù)如下,請見表1調查顯示的中國公眾法律知識水平現(xiàn)狀。
從表1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從總體分析來看,中國社會公眾的法律認識水平偏低。在“犯罪嫌疑人可以不與公安局交代犯罪情節(jié)嗎?”問題中,公眾的顯示的回答問題正確率僅有31.8%,所有調查的問題中,正確率最高為20%;第二,社會公眾對民事如財產、土地以及住房了解程度較高,如“父母雙方離婚,孩子與母親居住,父親需要承擔撫養(yǎng)費用嗎?”此類問題,調研正確率達89%,第三,回答不知道的比率有15%左右,說明公眾對法律的認識很模糊,仍待改進。
3、影響中國公眾法律認識情況影響因素
3.1.外部影響因素
(1)政府
政府對法律的重視程度是影響公民法律認識水平的重要原因,政府重視程度高,普法教育速度和頻度也較快,公民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教育和宣傳,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也會更深。
(2)市場
市場程度高低對于社會公眾的法律認識程度也有尤為重要的影響。法律產生于社會需要同時應用于社會現(xiàn)實。現(xiàn)實情況下,法律中的很多應用與經(jīng)濟財產相關,如合同法、經(jīng)濟法等,故市場化程度越深,社會公眾對于法律的接觸度則越高,懂法守法的能力和意識也會越強。
(3)教育程度
從調查問卷分析來看,被調查人群對法律認識程度較高的人群往往來自于東部發(fā)達教育程度較高省份,而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qū),被調查者在正確率上往往偏低,認識程度與教育發(fā)展水平呈正相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高,則普法教育能力則越強,反之,則相反。
3.2內部影響因素
(1)個人重視程度
從問卷中可知,來自農村居民對法律的認識程度明顯低于來自城市的居民。這主要是由于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低,接觸面窄,受到普法教育的社會熏陶機會較少,對法律的重視程度較低。因此農村居民的社會認知程度明顯低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由于受到涉及法律知識的機會較多,接觸面也更為寬泛,故在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
(2)學歷
從表1可知,受教育層次高的對法律的認識水平更高正確率更高,研究生正確率為89%,本科生為69%,本科及以下人群正確率為30%,認識程度與受教育程度相比呈遞減趨勢,受教育程度同樣也是影響社會公眾的認知水平的重要原因。
4、結語
綜上所述,從中國公眾法律知識水平的影響因素來分析來看,我國的普法工作仍需繼續(xù)推進,在普法對象上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將普法教育對象著眼于知識水平較低、接觸面較窄、個人重視程度低等這類對象,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質,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郭少飛.“電子人”法律主體論[J].東方法學,2018,(3):38-49
[2]楊明.中國公眾法律知識水平現(xiàn)狀之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第44卷(3):131-141
[3]馬淑嬌.公眾法律意識的實證分析[D].甘肅政法學院,2013.
[4]劉畫潔.我國公眾參與意識缺位的文化根源與法律因應[J].理論界,2012(06):47-50.
[5]萬夷芳.公眾法律意識問題淺析[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