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光 溫寧

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概述與評價
由國家行政機關主導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以公眾利益為目標,合理地運用法定手段和程序。其內容包括處理各類知識產權糾紛、穩定保護知識產權應有制度、宣傳提高公眾知識產權意識等,最終實現社會和市場秩序統一協調。
法定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及職能
相關現有各類知識產權制度均規定行政管理機關及職能。例如:專利權和商標權行政保護是由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及下屬各地區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進行管理,對于侵害專利權行為、專利權歸屬糾紛等可進行處理。而在知識產權3個主要權利中的著作權,無論在《著作權法》實施的前后時期,均由國家及地方版權局管理并對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具體方式
為了保證知識產權法律得到切實執行,以達到法定目標及其效果。各部門的行政管理權由法律進行賦予,并有權對侵權行為做出適當的處罰。
首先,權利所有人可向行政主管機關對侵權行為進行申訴,行政機關將對其行為進行調查處理。行政機關也可主動進行查處,對侵權過程中的物品依法進行查封和扣押。其次,對侵權行為人采取責令停止侵權、罰款、登記封存或暫扣等多種保護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在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一些部門規章以及地方法規中體現。例如,《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七十九條規定了行政機關的調解職能,在我國貿易發達的地方法規中更細化規定了責令停止侵權措施以及展覽會、交易會等行政執法行為。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戰略驅動發展的快速實施,相應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制度也在快速發展,知識產權的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執法水平隨之進行強化與提高。對侵權案件的處理能力更多成為部門績效測評指標,各地行政部門更推動權利人通過行政手段來尋求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方式的評價分析
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方式主要優點表現為3個方面:第一,對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或者從事不正當競爭的行為進行查處并進行嚴厲打擊,讓其受到行政制裁,并將其侵權行為錄入行政檔案;第二,作為掌握侵權行為的有效證據,行政執法手段具有先決優勢;第三,手續辦理方便簡易、時間較短且無須支付費用,這些都是與其他保護手段相比較更具優勢之處。
首先,由于在我國行政權力長期具有顯著的主導特征,因此在知識產權保護方式中實行行政保護能較強地發揮行政執法的便捷、程序簡單等特點,對于及時處理侵權案件,更好地減少權利人的利益損失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其次,在處理糾紛時,由多類行政部門進行處理可以更好地發揮專業優勢,把握糾紛案件中的關鍵點,從而更好地進行判斷處理。再有,行政權力可做到“有錯必查、從嚴執法”的態度,有效地建立對侵權行為的威懾力,進而能夠產生對侵權行為的預防作用。
但是,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的弊端性也是存在的。知識產權制度在我國發展的時間短,保護意識未能在公眾中形成良好的效果,實際生活中侵害知識產權行為屢見不鮮。更因我國人口眾多、地域范圍大,一部分個人或者單位對他人侵害自己所享有的知識產權權利的行為不能及時發現并無法掌握證據,因而造成“無從下手”的尷尬局面。又因國情因素,行政執法過程中容易造成多部門交叉管理,從而發生推諉扯皮的情況,降低執法的效率,更未能及時保護權利人相關利益。
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概述與評價
從概念上來說,司法保護是通過司法途徑對權利人享有的“知識”進行保護。其過程是由權利人對司法機關提起刑事、民事訴訟來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進而賠償權利人的損失。
知識產權刑事、民事司法保護法律依據
我國199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的8個條文分別定義了各類侵害知識產權罪。隨后,兩份《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先后由最高法和最高檢下發。通過司法解釋明確被侵害人可向司法機關提出侵害行為調查,法院則相應受理被侵害人的起訴,并調查核準后對侵害人進行刑罰處理。無論是自訴案件還是公訴案件,都可同時附帶民事訴訟及賠償。
民事侵權為知識產權侵權中主要行為,可根據詳細法則中的司法規定進行責任判定以及設立權利保護措施。同時,存在著有關著作權、商標權等對于具體民事責任進行分類別的司法解釋,其中還有對司法救濟進行的規定,包括對侵害行為的責令停止、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這些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關于嚴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賠償,除了讓侵權人承擔經濟損失賠償以外,更可以對造成的知識產權精神利益進行賠償。
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措施評價
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正在加強并逐步產生實際效應,基本已確立處于我國保護制度中的主導地位。為了加強司法保護的主導地位,要在大環境下營造出司法保護主導作用的氛圍。歷年來修法與司法解釋的出臺,加大了歸責與賠償力度,強烈表達了提高保護力度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同時也應認識到,司法保護不能僅作為目標定位,更多的應是實際效應。因而需要提高司法機關機遇意識,順應實際需求、順勢而為,逐步確立司法保護主導地位。
實際操作中也會凸顯司法保護本身的協調性問題,知識產權畢竟是民事權利和財產性權利,更適合以民事保護為保護的主渠道。畢竟財產性損害最好以財產方式解決,不要輕易動用刑事保護進行刑罰。雖然刑事司法保護具有強大的預警作用,而且保護政策性強。但是,知識產權畢竟是以創新作為出發點而產生,更需要在創新政策與空間方面具有更大的活動范圍。為了創造創新機制的空間,我們應該確立刑事保護區域和邊界。然而刑事保護與民事保護卻存在不一致現象,形成較大的反差。現實中更多的糾紛尋求的是刑事保護的方式,足以說明民事保護的不足,體現出觀念的保守和行動上的無作為。機遇與挑戰同時并存在司法保護面前,大環境造就了改善空間的增多。司法保護的共識則需要及時促成,協調與發展尤為重要,務必厘清思路,明確梳理司法保護的主導地位。
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的沖突及原因
顯性的沖突及原因
由于我國施行“雙軌制”的保護方式,當權利人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就可以選擇性使用行政或者司法的救濟手段。對于不同部門存在法定職權的差異化,在裁定是否侵權的問題中,就有可能導致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的直接沖突,造成人民法院和行政管理機構對同一知識產權案件、對于當事人的權益保護做出兩種完全相反的裁決。
現行的“雙軌制”保護方式中,執法標準在司法和行政機關中不統一,對待法律理解也有明顯的差異。更因為我國兩種機關具有不同的事實認定標準、證據認定標準、執法程序等,造成保護方式的混亂。所以,為了實現更高效的保護成果,就要統一兩者之間的標準,實現共同協作。
隱性的沖突及原因
不難發現,在實際案例中,行政執法反而造成了司法效率上的犧牲。較多侵權糾紛信息都被行政機關所掌握。按照程序,行政執法機關具有先行權,待有關事實查明構成刑事責任需要進行刑事處罰時,才由行政機關轉交刑事機關。但刑事司法機關事先并沒有參與案件,因此無法及時掌握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信息。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可以根據其職能來處理同一起知識產權案件,易造成多層處理,無法精簡程序以提高處理效率。
對于打擊侵犯知識產權方面的活動存在法定規則上的多面性,多種專門法的立法存在多部門管理,導致法律適用上的困難,大幅度降低了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有效性。因此,設立具有可行性的外部監督機制并且引入協調配套機制,在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中建立第三方調動協作上級機構,統一調配、合理分工、統一標準,從而形成保護方式協調統一的效果。更加有效、有力地預防和打擊知識產權犯罪,使知識產權保護符合“依法治國”的大環境。
協調兩種保護方式的建議
“雙軌制”的保護方式相互協調的必要性迫在眉睫,為了降低兩種保護方式的沖突對利益的損害,就需要在立法層面上加大力度。建立統一的執法標準和執法程序,并針對性實施于兩種管理部門當中。建立行政和司法保護銜接制度,成立具有高效性、權威性的協調管理機構,去除標準的差異化,促進各類權利分管機關之間的溝通,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職能機關的效率。
充分借鑒國外協作工作經驗引進并再吸收,設立社會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構建跨地區的多部門知識產權執法機制,節約公眾資源、提升處理效率、最大限度減少權利人的損失。建立知識產權維權信息庫和公共平臺,為司法機關和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創造溝通協作平臺。完善知識產權維權救濟對接機制,促進各相關管理部門就知識產權保護開展銜接和協作;構建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機構,開展多部門聯合行動的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也能為司法機關與行政管理部門合作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提供實踐平臺。
將“社會公眾利益原則、規范市場公平秩序原則、依法行政原則和追求行政執法最大效益比原則”作為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重要四原則,把社會公眾利益作為首要保護對象,而不是盲目地將私人權益放在首位,進而形成有別于司法保護的“雙軌制”保護特色。再由司法機關對行政保護機關實行必要性審查和監督工作,最終形成有效、高效、執行能力強的知識產權保護協作機制。確立各司其職、分工明確的制度,發揮各自作用最大化,真正實現我國強有力的“雙軌制”保護方式。
(作者單位:李曉光,中原工學院;溫寧,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