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路
摘 要:迄今為止中國古典美學距離觀還未形成較為系統的體系,可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古典美學沒有距離觀,從中國古詩詞的各種記載中可見有關距離的豐富論述,基本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距離觀。本文立足中國古詩詞的話語語境,以時間距離美、空間距離美、心理距離美來構建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距離觀的基本框架。
關鍵詞:美學;距離;中國詩詞
時間和空間是最早的兩個基本維度,距離這一詞最早也是形容時間和空間的,但在當代我們通常將距離這一次運用到空間中去,西方美術史上 “距離”一詞作為一個有著明確定義的詞最早出現在愛德華·柏克的 《關于崇高與美的觀念的根源的哲學探討》一文中,而在后來又指時間距離,形容某一時刻到另一時刻時間之久、時間之長,審美觀中也有審美距離,審美的距離也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時間、心理、空間距離美。
中國人受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含蓄內斂的性格特征的影響,對于 “距離美”這個詞有著獨特的看法,中國古人將這種美通過詩詞歌賦所描繪出來。正如中國有句古話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距離產生的美正需要我們反復的品讀細細回味才能欣賞其中那種微妙而又朦朧的美。本文將通過中國詩詞歌賦去分析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距離觀。
一、從時間方面理解距離美
海德格爾曾說 “一切存在論問題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確看出了和正確解說了時間現象以及它們如何植根于這種時間現象?!睍r間距離觀在古代中國也有著深遠影響,特別是在中國古典藝術學和中國古典美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美的產生有著獨特的時間方式,時間距離美的顯現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時差,是由審美客體和主體產生,并且時差是一個產生美的重要因素,因此美需要通過是檢驗。時間距離更能夠檢驗的莫過于歷史,中國古代思想強調 “中庸”因此在中國歷史上謙謙君子處事八面玲瓏的人相比于處事鋒芒畢露的人更加的官運亨通。在歷史上不少鋒芒畢露的有志之士都死于非命不得善終。但相反的是往往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鋒芒畢露有思想有膽識的人提出來的,但在當時的環境不被人們所理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二、從空間方面理解距離美
距離美首先體現為空間上的。宗白華先生在 《論文藝的充實與空靈》一文中說:對物象造成距離,使自己不沾不滯,物象就得以孤立絕緣,自成境界??臻g距離美可以完美的激發主體與客體的審美興趣與趣味以及強化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審美感受。空間距離不僅僅促成新的審美角度的產生并且增加審美客體的朦朧感并激發主體與客體的審美興趣。
中國古代詩句中形容心理距離美得有很多例如最早形容心理距離美的代表作——— 《詩經·秦風·蒹葭》通過意象美、情境美、辭章美來打動我們的正式在茫茫一片蘆葦花的芬芳中所波動的情感的暗流,有的是一絲絲的希望、惆悵還有對于伊人無限的期許。這些情感的魔力則來自于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朦朧的情境同時也抒發了詩中人可望不可即卻矢志不渝的情感。這些特征都無不暗合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美學審美標準。
三、從心理方面理解距離美
心理距離是通過把客體及其吸引力與人的本身分離開來而獲得的,也是通過使客體擺脫了人本身的實際需要而獲取的。距離太遠許多事我們就不能理解而造成恐慌,距離太近又不免讓實用的動機壓倒美感從而產生 “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心理距離美。心理距離美是將清晰與朦朧融合,持續保持一種撩動心弦的韻味。中國古典美學距離觀與西方距離美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的距離美強調的是一種 “天人合一”的自然心里。西方的距離美強調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中國古典的距離觀則認為,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距離中造成的對于審美物體的認識度會誘發審美主體能動的創造性,從而進一步的對審美客體與審主體的心理距離,在審美欣賞的最終階段去消除時間、空間、距離,從而達成一定境界的 “物我同一”。
心理距離的美也是現在人與人相處的原則之一,適用于親情、愛情和友情中。這種距離被視為一種理性,在親情、友情和愛情這些感性的情感中需要保留的一種理性思想。對于距離的判斷往往是在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三者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他們互相交織、互相依賴、互相影響。主觀情感的參與后,距離不再指實際的維度,而深入到了心靈層面,心理距離可以擴大或縮小實際的時空距離從而進入審美中的物我交融的特殊境界。人們會有一種天涯若比鄰的錯覺,導致這種錯覺最大的因素是審美主體與客體的審美體驗的高度融合拉近了人與物的心理距離,縮小了心理隔膜。例如在父母與子女相處時保持著一份換位思考,適當給予自由。子女與父母相處時將父母視作朋友,有一份敬仰,這才更有利于親情關系的發展。朋友之間相處能夠把酒言歡同時也不能越雷池。夫妻情侶之間相處的距離則是一種信任和包容。
優秀的藝術家總是能從身邊最微小最普通的事物中去發掘出生活的美,而大部分人感受不到,這是因為他們常常把自己看作生活的局外人,去發現生活的美,過濾掉不美的因素這才創作出了我們古代中國如此美妙朦朧的詩詞歌賦,可見,距離產生美。
參考文獻
[1]程金城.西方原型美學問題研究[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鮑桑葵著.張今譯.美學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剮雙責.距離美學研究的新起點[J].北方論叢.1999.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劉士林.《詩經·蒹葭》與中華民族審美情感的歷史源流[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