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素琴
上海要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需要對標全球先進水平,在與世界城市的對標中找到差距、找到方向。
從本質上講,世界城市是全球戰略性資源、戰略性產業和戰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與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統一體。目前,西方社會比較公認的四座世界城市是倫敦、紐約、巴黎、東京。
世界城市是全球城市網絡體系中的組織節點,呈現了城市國際化水平的高端形態,其形成和發展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征。
第一,這四座城市先后歷經資產階級革命。1688年的英國“光榮革命”、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19世紀60年代日本的“明治維新”等為城市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第二,先后歷經技術生產力的根本性轉變,加速了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國力的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
第三,順應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趨勢。特別是,伴隨世界城市體系從垂直化的“等級秩序”進入扁平化的“網絡時代”,處于核心地位的全球城市從基于規模和首位度的“中心城市”升級轉化為具有影響力、輻射力和創新引領力的現代都市。
上海著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區域化背景下展開的。未來30年,世界仍將處于深度大調整大變化之中,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向縱深發展,城市建設將在自我重構中呈現新的特點。對標全球先進水平,需要根據進一步把握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
首先,以上海設立科創板和試點注冊制為契機,借鑒紐約建設科技中心經驗,走出一條差異化的創新道路。
紐約是當今世界頗具吸引力的商業城市,以開放型和多樣性而穩居全球城市的排名前列。當前,中國從北到南形成了三大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同時,杭州等城市也在悄然崛起。上海的優勢和特色在哪?
建議以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為動力,依托張江科學城打造科技中心(既非單純的技術中心,也非簡單的科研中心),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產業集群,加快金融、貿易、制造業等支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提升向長三角地區的輻射能力,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這樣,上海既可規避創新發展的一些劣勢,又可充分發揮在產業、資本等方面的優勢,并助力金融、貿易、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進而走出一條差異化的創新道路。
其次,站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高度,打造世界頂尖城市群,闖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路徑。
城市群被認為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區域空間形態的最高組織形式,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日本東京幾乎是從戰后廢墟上重建起來的,不到半個世紀就發展成為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創新中心,進而帶動整個日本首都圈的繁榮。借鑒東京都市圈的發展和治理經驗,不僅因為它已達到領先規模和發達水平,更在于集約化、多核心的發展模式以及與周邊城市的同頻共振效應,為上海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借鑒。
事實上,世界城市的發展路徑,既有相似共性,也有獨特個性。對上海而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既要充分注重城市與城市之間發展的共同點,又要充分發揮城市獨特的稟賦優勢。未來二三十年,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全球治理格局將面臨重塑。上海的發展不僅要對標世界城市的先進水平,而且要具備不斷應對全球變化的適應能力。
這就要求上海認真學習、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滬考察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優勢,跳出行政邊界的約束,建立完善一體化協調機制,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最后,以自貿試驗區擴區為契機,打造一個對外開放新高地。
上海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僅要求創新能力強,具備能與其他全球城市相抗衡的國際競爭力和現代化、信息化水平,有龐大的經濟總量、領先的人均GDP,而且要有超強的城市功能,成為國際活動集聚地、國際會議召集地、國際旅游目的地,不斷提高國際高端資源、高端人才的集聚度。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上海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在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探索。特別是,要以自貿試驗區擴區為契機,學習借鑒中國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等自由港建設經驗,從總量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從全面推進轉向重點突破,從形態完善轉向功能完善;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央企、國企、民企營造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為全國積累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要站高一步、跨前一步,積極探索特殊經濟功能區建設,使之成為在稅收、金融、零售、航運等方面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并更好地對接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代表國家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要素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