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敏 劉玉航 何海東 王清磊 牛森 祁麗霞
摘 要:本文以某大學北門入校口為例,通過研究行人車輛的通行行為,對校門口人車系統的交通路線、交通標示進行優化設計,以期制訂出以人為本的高校門口交通組織管理方案,為相關部門的管理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校門;交通管理;交通行為;人車分流;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U491;TU984.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8)26-0103-02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汽車保有量大幅度增加,進出高等校園的車流交通量也與日俱增。高等學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高級人才的場所,營造安全的校門交通環境尤為重要。本文以某高校的校門交通流為例進行分析,提出了改進和優化方案,以期為進出校園的行人和車輛營造一個順暢的校園門口交通環境,為學校相關部門的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1 問題提出
高校校門交通流多為人車混流形式,人車通過校門的分流形式能極大地影響通行的順暢性。以某高校校門口的交通狀況為例,原交通設計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到,交通流交叉點較多[1],人車流界定不清晰,對安全、通行效率和校門的管理有較大影響。
2 問題分析
2.1 交通行為調研
經調研出入校門的目的,校門發生的交通行為種類可總結為以下三種。
①通勤性交通:即上下班、上下學等行為。該類型行為多集中于三餐時間。早上,左右兩個非機動通道,通行者多為騎電動車等非機動車上班的人員與在校門口等校車的家屬院小學生。這期間,行人與非機動車道并不擁堵,教師開車上班出行造成機動車道輕微擁堵;三餐時間段,機動車多為正常上下班的教師,只要無校外車輛誤入車道,一般不會造成擁堵。
②生活性交通:即居民購物、娛樂、休閑、交往等行為。該類型行為多集中于中午、晚上。中午或傍晚,學生大多是在校門口等網約車或公交車;每天傍晚或每周末早上出門散步的家屬院人員占多數。
③服務性交通:即貨物運送、郵件投遞等行為。該類型行為多集中于中午、晚上。在中午與晚上,較多的出行人員為學生,其目的多為取快遞;午餐與晚餐時間,非機動車較多且外賣車所占份額較大。
2.2 通行流量調查
以原校門交通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選取了6個人車流出入量比較大的時間段,分別為06:50—07:50、11:50—12:50、18:00—19:00,每小時分為三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為20min,對出入行人、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數量及其出入方向進行觀察統計,得出各時段交通流線上交通量占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各時段交通流向交通量占比情況
[交通流向 交通量占比/% 早上 中午 晚上 合計 西北方向車流 30.4 29.1 40.5 100 東南方向車流 33.3 25.6 41.1 100 西北方向人與非機動車流 14.8 35.8 49.4 100 東南方向人與非機動車流 14.2 35.8 50 100 總數 92.7 126.3 181 400 ]
2.3 校門交通流特性
①出入口空間狹窄,混合交通集聚。各種交通類型相互爭奪通行空間,經常發生沖突與矛盾。
②交通流線交叉混亂。比如,進校園的左轉、右轉交通同城市交通流線產生沖突點,入校門左轉車輛與交通流線的交叉等,加之行人交通流,使交通流線更加混亂,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人車沖突主要為西北方向的人流及非機動車流與各方向的機動車流。
③特定時間交通空間的不足。晚上的車流量及人流量占一天內的比重最大。
④校外車輛誤入進車道極易拉低交通效率。學校規定校外車輛只能從南門進出校園,不能由此門出入。但個別校外車輛經常從此門出入,不僅加大了保安的工作量,而且由于進出口空間有限,嚴重影響后車通行,拉低了通行效率。
⑤校門外出租車及網約車亂停、亂放占據交通空間,影響行人與車輛的正常通行,各種快遞攤位隨意擺放不僅影響交通,而且吸引了大量人流,加大了交通壓力。
3 解決對策
結合本案例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資金情況與人車的出行行為,本文采用局部人車平面分流模式改善交通混亂狀況,主要對策如下。
①增設對向非機動通道。由于原設計使校車進出校園使用一條專用通道,在校車不通行時段本道利用率極低,而且占用了一半的平面面積,加劇了高峰期的擁堵,因此校車可以與其他機動車共用一道,并將原門禁的校車專用車道改為機動車進車道,原門禁的機動車出車道改為對向非機動通道,使交通流交匯點減少。
②在校內設置行人出行引導線,增加校外護欄長度,規范交通流線。一方面能引導西北方向的行人使用新設的非機動通道,阻擋西北方向的行人在校門口與機動車交叉混行;另一方面,引導進出車輛正常通行,防止機動車在校門口亂停亂放。
③在校北門外的路口設置明顯的車輛減速標志,并在護欄盡頭設置橫跨的減速帶,保證出入車輛在進入校門口時減速,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
④加大對校外車輛的引導與管理。在道路與校門交叉的拐角處與馬路中間靠中醫方向綠化帶設置帶有“校外車輛請走南門”標識的指示牌,盡量減少由校外車輛誤入造成的擁堵。
改善后門禁管理見圖2。
4 結論
本文研究了高校人車混合交通系統的設計優化問題,通過對校門口的交通行為進行調研,分析了通過校門的交通行為與特性,采用局部人車平面分流的方法提出了優化對策。改善后的校門交通系統較之前而言,交通流線沖突點由11個減少為6個,有效消解了原交通系統中容易產生的5個沖突點。優化后的校門人車分流系統運行三月狀況顯示,校北門混亂的交通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本研究主要采用人車分流與人因工程相結合的思想,通過交通行為分析,形成了人車平面分流切實可行的方案。期望本案例能為其他高校的校園交通規劃提供幫助,為師生創造一個美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楊曉光.交通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