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殷
近年來社會更加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提倡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語文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也應將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給學生。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積累一定程度的作文底蘊,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進而主動承擔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
在此,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作文教學:
一、熟讀背誦經典,積累傳統文化底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讓學生在平時的作文中巧用傳統文化,就一定要熟知這方面的文化。季羨林曾說: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正在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的心上。我們可以誦讀經典文化,讓學生了解積累傳統文化。
熟讀傳統文化,可以落實在早讀、晚讀期間。讓班干部帶讀,豐富學生的知識量,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而且內容應廣泛多樣,如《三字經》、《論語》、《菜根譚》、古詩詞等內容。在濃厚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熟記大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如名言警句、古詩詞等。有豐富的積累,在寫作中自然而然就會滲透,就會運用。
除此之外,教師也應盡可能創造傳統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興趣。營造氛圍可以依靠對課室的環境進行布置,使學生感受到文化的氣息,潛移默化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如,在課室內張貼名人名言及詩句。可以張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等等。其次可以建立文化角。在課室合適的位置建立一個文化角,擺放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張貼古典文學作品。能讓同學有資料瀏覽,同時也能把作品與所需要學習的內容結合起來,促使學生拓展知識面。
二、引用古詩名句,增加作文亮點
熟讀背誦經典,有較好的積累之后,便可以嘗試運用。古詩詞、名句巧妙地引用到寫作中,能為文章增色,增加文章可讀性。
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寫作過程中碰至合適的語境,引用古詩句。如,描繪清新優美的自然,用“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表達離別相思的悲傷,用“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又如中考滿分作文《我依然懂您》:“何當共剪西窗,卻話巴山夜雨時”,漆黑的夜掩蓋不住你不斷落下的淚水,綿綿的家愁縈繞在傾盆大雨之中……作者巧引詩文顯詩意,把詩歌與寫作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文章增添了不少美感。
其次,把古詩句作為作文的題目或主體部分的小標題。這樣,構思精巧,意境優美,且典雅大方。如南平市滿分作文《為自己鼓勁》中間用了三個小標題: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引用三個古詩句作為小標題,第一個小標題暗喻父母的離婚,作者無力挽回,“面對過去,我雖無可奈何,但花畢竟已落去。面對未來,我要更上一層樓,要為自己鼓勁,相信單親家庭也可以很幸福。”第二個小標題暗示母子生活的艱辛,在艱辛的生活中作者找回了“那似曾相識的幸福”。第三個小標題象征“我一個人漫步在考試的香徑中,為自己打氣,為自己加油。三個小標題題與文相映,情與境呼應,引人入勝。
三、遣詞造句學經典,錘煉作文語言
要使學生作文文辭華美語言生動,必然要在遣詞造句、語言風格等方面多下功夫。我國的唐詩、宋詞、元曲、小說等代表文學作品,語言文雅生動、精煉傳神,可以借鑒到作文中,讓作文更上一層樓。
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煉的,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從傳統文化的精品中學習錘煉語言的方法。如《長亭送別》中的句子:“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語言精簡,生動渲染離別時環境凄涼、蕭條,反襯離人的心情,以美景映悲情,烘托出離別的不舍之情。學生在寫作時,就可以借鑒用精簡且生動的環境描寫,烘托情感。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字精煉地表達了春天到來,江南一派生機盎然的動態過程;“鬧”字,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熱鬧景象;綠”“鬧”兩字之妙,不言而喻。可以有意識地多用模仿借鑒,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作文精煉、生動、文雅。造句也是一樣,如果能從傳統文化精品中學會句式的多變、手法的多樣,就能使平直的陳述具有更多的況味。
四、傳統文化、經典文學,引領作文素材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立意深遠。學生在可以多選一些傳統文化中的事例來充實文章。如全國卷“小陳舉報老陳”。這則材料意在引導我們在依法治國的今天,如何處理情與法的關系。對于這個立意,學生們很容易在傳統文化中找到相關例子來充實文章內容。如可以引用“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最終維護了軍法的威嚴。這些材料都充滿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以此為例,既令人信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也可采用我國歷代名人作為典范,使作文更充實更有說服力。如王國維——用生命樹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廈之將傾,方顯英雄本色,國難當頭,彰顯赤子真魂。梅蘭芳——將京劇藝術引向世界。
此外,引導學生正確選材,處理材料的關系也可以借鑒經典文學。如名著《紅樓夢》、《水滸傳》。其人物形象很多靠材料再現出來的,有頂天立地的大事,也有雞毛蒜皮的小事,共同反映人物的多個層面。因此,教學生寫文章選材時,大事有大事渲染,小事有小事用場。若一篇文章寫多件事,則要注意詳略得當;若只寫一件事,則要寫清其來朧去脈,挖掘其意義,給人警示。
把傳統文化滲透到作文教學中,讓傳統文化點亮作文教學,能給作文教學注入更多的“新”元素,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積累文化底蘊。讓學生在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輕松自如地寫出好作文。
參考文獻
[1]姜天宇.讓傳統文化回歸作文教學[J].文學教育,2015.07.
[2]于秀敏.淺談傳統文化在作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語文·語文立交.
[3]郭常青.用傳統文化引領作文教育[J].中學語文·作文教學.